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304865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冬考,需要可下栽并修改后使用!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L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3 .背诵诗歌。4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 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1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七言绝句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

2、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 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 谣,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 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中是受欢迎的样式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教师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秋词(其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 .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4)学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 弃拘束,生动形象地

3、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3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教学反思】本环节重点落实背诵。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设计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 础上背诵,可使记忆牢固,带领学生朗读、翻译、赏析

4、本诗,直至赏析本诗。但是,没有用 不同形式背诵,确保当堂成诵,并落实在笔头上,没有能产生扎实有效的记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 文集传世。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5)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的。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 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 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

5、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 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 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 亦云。(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6)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ao),我言/秋日/胜/春朝(zhao)o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弓1/诗情/到/碧霄(xiao)o(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春朝:春天O教师

6、: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7)【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 天。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7)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 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预设2: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一一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人是带着昂扬 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个有力挑战。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7、引诗情到碧霄。【注释】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碧霄:蓝天。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8)【译文】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蓝 天。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预设2: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的诗情也 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到云霄了。(四)深读古诗,合作探究L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0)学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

8、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 观豁达。2.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出示课件10)学生: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面。教师追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0)学生: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1)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 境和豪迈的胸襟。夜雨寄北(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13)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的诗揭

9、露和批判当时藩镇 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 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怫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 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1 .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14)这首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时 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 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赴东川

10、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 题作夜雨寄北,“北”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15)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zhang)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夜雨寄北(出示课件1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注释】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教师:同学

11、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16)【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 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1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17)【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12、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17)(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 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四)深读古诗,合作探究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出示 课件18)(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 现了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

13、(出示课件19)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2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 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 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 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1 .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

14、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2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 六十八岁。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 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 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 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 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 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

15、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2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jiang)卧/孤村/不/自哀(了),尚思/为国/成(sh。)/轮台。夜阑(Ian)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注释】僵卧:犒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戍:守卫。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24)【译文】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

16、悲哀,心中还想着 替国家守卫边关。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24)(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这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诗人“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2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夜阑:夜将尽。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25)【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 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25)(学

17、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 切的心情。(四)深读诗文,合作探究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6)(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 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27)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 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潼关(一)

18、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文本知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文本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29)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 军事重地。1 .作者简介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30)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 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 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9、2 .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31)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 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 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 诗。(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32)潼(tong)关谭嗣(si)同终古/高云/簇(cu)此城,秋风/吹散(sn) /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xian)束,山人/潼关/不解平。(三)细读

20、诗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注释】终古:久远。簇:簇拥。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出示课件33)【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 吹远。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3)(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 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注释】

21、束:约束。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34)【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 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4)(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 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 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预设2: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鹫不驯,再也不知 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 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四)深读古诗,合作探究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课件35)(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