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划重点一、人物传记(一)人物传记的定义:”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 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二)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 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 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 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 传”:前
2、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 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 以记叙详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 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乂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三)阅读技巧(传记阅读“ 5步骤”)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标记出传主的成长经历的语句并概括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步骤二:寻找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步骤三:寻找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
3、;步骤四:标记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句,体会情感趋向;步骤五: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真正把握文本意图。二、新闻(一)新闻的定义1 .新闻内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2 .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体裁,狭义的新 闻专指消息、。(二)新闻的文体特点1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电影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 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
4、界,我 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社会学家李银河 也发微博推荐说,少年的你没有板起脸来“上课”,有个好故事,有可信的人物关系,演员有上佳的 表演,特别赞扬易洋千玺是一个演技派好演员。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 护我们的孩子。(摘编自人民日报: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关注。B.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重视,未能及时处理,这是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原因之 * OC
5、.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的i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后,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 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B.材料二认为,校园箱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 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C.材料三的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 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
6、对霸凌者:四是要寻求帮助。D.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3.如何有效防治校园霸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答案】1. D 2. D3.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 律法规。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 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 ”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 完全无用”表述错误。材料-结尾段说“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
7、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 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见并不是“完全无用”,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 ”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 表述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是“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 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 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 要加强监督和管束;根据材
8、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 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根据材料一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 多教育主体的协同” “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 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 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材料三,“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图表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般认为,族产、族谙、祠堂是
9、观察宗族的三大要素,也是判断宗族兴衰的标准。而最有代表性的族 产是“族田”。有些学者从继嗣的角度给予强调,对弗里德曼关于“宗族是一个共同拥有祀产的功能性团 体”的论断提出根本性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房”与“家族”之宗就观念才是观察汉人宗族的基本 出发点。这些都涉及到对宗族的本义与衍义历史发展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地方的宗族景观的差异。我 国的宗族景观一方面决定了村落的独特性,即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另一方面也在强调宗族 聚合的多样性。在村落创建过程中,我国的乡土社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由戍边、军屯、 姓氏联盟等发展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宗族村落形态,特别在边疆地区和族群混杂
10、区域。加之自然形态是宗族 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也包含在了村落景观之中。这些特色差异也使得我国的 村落在历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这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强调的是,宗族的落实单位通常为村落,而村落的人群聚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家 园遗产。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成为人们的认同;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摘编自彭兆荣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材料二: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 就可以
11、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 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 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犷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 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 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 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宗族何以会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呢?笔者以为,对当代农村宗
12、族发展的状况,从村民 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可以得到基本的理解。所谓“村民聚居程度”,主要指村庄中族姓的聚 居或杂居状况以及村庄本身的大小。它既取决于一些历史因素,也取决于一些现实因素。相关的历史因素, 主要包括村民建庄的时间、村庄遭受战争之祸的状况以及当地所处的地理状况。一般来说,村民移居的时间长、少受或未受战乱之祸、地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村庄,往往容易形成较 大的村民聚居点,特别是单个宗族或少教宗族的聚居点。影响聚居程度的现实因素则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和 产业结构状况。从笔者在国内农村、尤其是江西乡村的田野调查经验看,已有这样的初步认知:村民聚居 相对集中、尤其是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
13、宗族易于重建;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宗族也易于重建;在 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更易于重建;反之亦然。当然,这一意见尚需有大面积调查的经脸来验证。(摘编自肖唐镖宗族在重建亦或瓦解?)1.下列对材料中“宗族”和“家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村落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人群聚居而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村落是宗族的落实单 位。B.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结构原则上有着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C.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基本可以理解宗族在当今中国农村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的原因。D.由单一性姓氏的分支而创建而推展的村落的独特性由宗族景观决定。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14、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因素,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宗族村落景观。B.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只能由家族来承担。C.村民和族姓聚居集中的较大村庄、宗族传统浓厚的农村以及两者同时具备的地方,宗族易于重建。D.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因而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是族人归属感认同的 体现。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社会的宗族的功能。【答案】1. A 2. C3.宗族可以庇护族人,族人对宗族归属感的认同,使得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宗族具有生育功能, 此外也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宗族特色差异形成了乡
15、土景观的多样性,维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传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有人群聚居而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村落是宗族的落 实单位”错。根据材料一原文“宗族的落实单位通常为村落,”可知,原文有“通常”限制,此项变相对 为绝对。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宗族村落景观”错。根据材 料一“加之自然形态是宗族选择其村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也包含在了村落景观之中”, 原文阐述了村落景观包含了自然形态的多样性,但选项认为自然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村落景观,主客体颠 倒,因而是错误的。B. “只能由家族来承担”错。根据材料二
16、“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 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 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 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 以扩大”可以推断是错误的,原文是“可以利用”家族,但不局限于家族,还有民族和部落,选项范围缩 小。D. “因而”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原文“在家园景观中,井田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也成为人 们的认同;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
17、宗族 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可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看宗族对于家族情感方面的作用,材料 一最后一段说“因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上宗子为大家长对族人的庇护及族人归属感的认同,因而使 宗族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概括出“宗族可以庇护族人,族人对宗族归属感的认同,使得宗族具有一 定的凝聚力”;再看宗族的其他功能,材料二第一段说“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 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 教等复杂的功能”,可以概括出“宗族具有生育功能,此外也担负政治、经济、宗教
18、等功能”;最后看宗 族对于文化的作用,材料一第一段说“在村落创建过程中,我国的乡土社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类 型这些特色差异也使得我国的村落在历史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这是 弥足珍货的”。可以概括出“宗族特色差异形成了乡土景观的多样性,维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注热度再度火爆,各种 猜测和解释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 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用什么样的
19、眼光去观察三 星堆,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从而走向揭开三星堆神秘面纱的科学之路, 在当前至关重要。我以为现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 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 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 “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初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
20、其妾螺祖之子昌 意,便娶了 “蜀山氏女”,降居若水,后来封其支庶于蜀。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华阳 国志都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古蜀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 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的 确,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 金枝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以往也未见出 士过,因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和猜想。事实上,这正是古初人独具匠
21、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 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华文 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 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 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 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 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树、宇宙树、生命神树等)、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
22、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 有存在,在考古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同有异,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况且, 即使是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也还需要做更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例如,黄金面罩,在古埃及、古波斯文 明中都是作为王者死后的覆面”使用的,这个习俗和传统在欧亚草原文化中流传甚为久远。但三星堆却 是用来覆盖在青铜人像或神像的表面,其象征意义显然有别,其他类似情况也都不可一概而论。(摘编自霍巍揭开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我们能否印证一些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距今 约500
23、0年这个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在内,各地都有迈向文明的进程。到了夏商时期,这种文明的交流 互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开始形成。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这次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 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现之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其地域特点,但 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 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域 古文化中溯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有什么联系,三星堆文化在青铜人像、
24、 面具、神树等器类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特质的最好表达。记者:综合网友的诸多疑问,比如三星堆文化是否受到境外文明的影响,甚至联想到“外星人”,专 家怎么看?雷雨:“外星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三星堆的很多出土文物造型奇特,但那不是“外星人”,实际 是有一些艺术夸张的神像。“西来说”并无证据,倒是发达的丝绸产业彰显富庶,通过贸易或进贡,象牙、 海贝、珠宝等从包括南海沿岸乃至更远地区来到三星堆均有可能。王巍:关于是否受境外文明的影响,我认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很正常的,夏商王朝的冶金术就是 受到西亚的影响。我们目前不能完全排除境外文明因素对三星堆的影响。但是,要论证
25、三星堆接受了境外 文明的影响,一定要有具体的证据。(摘编自李争艳、施雨岑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与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有可能是三星 堆文化的一个源头。B.尚书牧誓史记五帝本纪蜀王本纪等均有对占蜀的记载,可见这些中原文化书写系统与三 星堆文明相互影响。C.三星堆出土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其内涵与殷周的 青铜文化并不一致。D.三星堆的黄金面罩覆盖在青铜人像或神像的表面,很有可能是为了悼念死者,这与流传在欧亚草原文化 中的传统习俗有关。2
2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星堆的神秘与人们用传统的知识和思维去观察的认知方式有关,我们在认知维度上需要更新已有的“知 识图谱”。B.三星堆的青铜神像是古蜀人的创造性成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多元二体的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具 体的体现。C.针对三星堆窕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一问题,材料一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受访人的观点一致,体现了科 学的态度。D.三星堆新近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因而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接受了境外文 明的影响。3 .下列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一项是()A.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和各种头型、发式青铜头像组成了 “青铜神灵系
27、统”。B. “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等礼器。C.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I).出土了类似殷商青铜器中用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青铜鼎、篇等容器。4 .材料一以总分结构以体现出论证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因三星堆文明与玛雅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某网友在一-知识问答网站提问“三星堆文明从属于玛雅文明 吗? ”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你的解答。【答案】1. C 2. D 3.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用什么眼光去观察三星堆文明的问题,总领全文。接着第二、三、四段分别从“古蜀 文明的发展脉络” “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
28、之间的关系”“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 来详细分析。整体上是总分结构,各部分间结合紧密,论证严谨。4 .我认为不能得出“三星堆文明从属于玛雅文明”这个结论。从材料一中“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 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 可知,两种文明的相似部分是可以各自独立产生的。现在没有具体证据证明三星堆文明受到玛雅文明的影 响。所以只以两种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就判断三星堆文明从属于玛雅文明是草率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 “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 时代文化”
29、错误,原文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 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可见宝墩文化并不属于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B. “蜀王本纪” 是“古代书写系统”中的“巴蜀文化系统”,不是“中原文化系统”,因此不能得出“可见这些中原文化 书写系统与三星堆文明相互影响”的结论。D. “很有可能是为了悼念死者,这与流传在欧亚草原文化中的 传统习俗有关”错误。原文为“例如,黄金面罩,在古埃及、古波斯文明中都是作为王者死后的覆面 使用的,这个习俗和传统在欧亚草原文化中流传甚为久远。但三星堆却是用来覆盖在青铜人像或神像的表 面,其象征意义显然有别”。故选C。2 .本题考
30、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I).强加因果。“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接受了境外文明的影响”是 客观事实,并不是因“三星堆新近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而得到的。故选I)。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 “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和各种头型、发式青铜头像”体现了三 星堆文化的特异性,是它区别于中原文化的特征之一。不能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A。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呈现的是总分结构。材料共四段,第一 段总领全文,提出了用什么眼光去观察三星堆文明的问题,指出观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的维度。接着, 第二段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这一维度
31、进行论述,指出从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中都可以找到三星堆文 明起源的线索;第三段从“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一维度进行论述,指出三星堆文明 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第四段则是从“世界古代 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这一维度进行论述,作者认为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同时指出“不 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 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四段文字内容结合紧密,结构严谨,非常具有说服力。5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发表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对“三星堆文明从属于玛雅文明”这观
32、 点给出态度,从材料可知,不能得出三星堆文明从属于玛雅文明这一结论。接着阐述理由,首先从材料一 “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 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这一内容可知,两种文明的相似部分是可以各自独立产生的。所以并不存 在谁属于谁的问题。其次从材料二“我们目前不能完全排除境外文明因素对三星堆的影响。但是,要论证 三星堆接受了境外文明的影响,一定要有具体的证据”可知,现在没有具体证据证明三星堆接受了境外文 明的影响。所以,虽然三星堆文明与玛雅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不能得出“三星堆文明从属玛雅文明” 这一观点。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3、各题。李泽厚访谈录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单纯地探讨 一下论语。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 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 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 扁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 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 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
34、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 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 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 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 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 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
35、犬马”。声就 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 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世?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 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的讨论。我觉得论语作 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踏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 “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 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 能。您怎么看?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
36、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 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中号作用。值得好好研究。新京报: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 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 (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 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新京报:那您觉得我们今天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李泽厚:我没有答案,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不赞成的是复古主义、民族主义的孔子。 汉代有素王的孔子,宋儒有圣
37、人的孔子,康有为民主的孔子,孔子的形象是不断在塑造过程中间的。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 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 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 为重建做些工作。新京报: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到实践上。您怎么看?李泽厚:我赞成你这种说法。今读曾引用程颐:“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之后又是 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
38、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 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但是孔子又不是神,他说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节选自李泽厚:论语非圣经,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熊体现材料中所述“范导作用”的一项是()A.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B.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C.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京报作为对谈方,聚焦于论语作为一个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就论语的界限问题、解读中 的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39、交流。B.李泽厚作为受访者,回避了国内关于论语的争论,而是从“论语热”的原因入手,分析复古主 义思潮背后的复杂因素,立场中立。C.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迷茫,不知如何立身处世;论语正迎合了一部分人们回 归传统、确立信仰的需求。D.如何读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都不是简单的阅读问题。论语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形象、 儒学思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3.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李泽厚关于“如何读论语”提出了哪些看法。【答案】1. D 2. B 3.读论语要关注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放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中去评价;论语主要讲修3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
40、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 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4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阅读技巧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 记叙对象是人物还是事件,还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 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2 .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段落层 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
41、灵活多变,有顺叙、插叙、 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 .把握关键句,探究主旨。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语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 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4 .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 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三、访谈(一)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 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二)访谈文本的文体特点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
42、问答有互 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 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 调控手段。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就要重 点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向: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
43、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身,但论语对于历朝历代社会制度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也值得研究;解读论语既要解构,更要重 建;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实践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结合“修身”“治国”等词语分析,所谓“范导 作用”应该是对个人或者社会、国家在治理和到的养成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A.意思是“无论是诸侯或 者大夫,不担心财需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可见强调 的是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引领示范性。B.意思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 利就做不成大事”,可见具有对个体人生或者做事态
44、度、方法的引导作用。C.意思是“选拔正直的人,罢 甥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属于对国家或社会治理的引领示范作用。【).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 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可见选项谈的是孔子的读书学习观, 不能体现“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的“范导作用”。故选及.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 “回避了国内关于论语的争论”“立场中立”不合原文, 受访者开宗明义“争论是抛不开的”,“但我以为” 一句代表作者是不认同复古主义思潮的。故选B。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我 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
45、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可概括出。根据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 作用。值得好好研究”可概括出。根据“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 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可概括出。 根据“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到实践上。您怎么看” “我赞成你这种说法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可概括出。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
46、括。”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身上 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1927年1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 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1937年,安作碑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家庭转到乡下私 塾读书。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1944年秋,安作璋流亡辗 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安作璋说:“这段艰苦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1947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绮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张维华、栾调甫
47、、 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海。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 献,四易寒暑竟有七个假期没有回家。1951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他的 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 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 年再版。当时,他年仅28岁。1959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年再版。“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安作獐说
48、。在那是非颠倒的 年月,他的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1980 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安作璋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分别命名为学史集学史集续集,他说:“历史是一座宝 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观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本书题名曰学史集。”文摘报原主编肖黎回忆说:“先生每次寄来稿件时都要附上一段话,说虽然已经认真地思考才下 笔,完稿后依然不太满意,如可用,希望能予以修改,文章长短由我确定,不必再商量。作为老先生,他 总是这样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 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