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99956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完善科举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 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故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1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主张法权高于皇权重视法制建设A

2、. B.C.D.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 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 史实,因此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 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2 .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 文化政策的是()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 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

3、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3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J下 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 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 世民自己

4、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 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 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 “五复奏”、 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 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 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J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答案: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根

5、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答案: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 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 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用法务在宽简”“虽 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 是再又规定了 “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中可以概括 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

6、 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法 制思想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影响。点评: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 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唐律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 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 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

7、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 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 重法。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 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 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 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 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 请

8、回答: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 了什么特点?答案: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特点:慎用刑法。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 人品质?答案: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一开

9、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可知 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然后根据“凡削烦去 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 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 在冤杀。“因诏日:”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可知太宗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10、,材料一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唐律有 利于稳定秩序,材料三体现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点评: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 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 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 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 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24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

11、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 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 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 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义不和

12、, 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 要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 之德”的根本目的。答案:根本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答案:内在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 典范,推动

13、了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突出 了民为国之本,“营衣食”即农业之本在于“不失时”。“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兵戈屡 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体现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的关键是休养生息。(2)材料二中唐太宗首先分析了 “民之所以为盗”原因在于“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并指明对策和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做到“民衣食有余”,这样才 能消弥盗贼。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点评:在封建君主专

14、制时代,皇帝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与治世和乱世的出现有着重要 的联系。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反映出唐太宗 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统治策略,对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 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 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 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 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

15、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 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 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 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答案: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

16、行。说明: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 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根据材料信息“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 斥的评论”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 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 的评价发生的变化。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历史人物

17、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自宋、元至明、清,封 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得出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B.C.D.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 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 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点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 中央集权统治。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 关

18、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答案:D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 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 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点评: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 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

19、大都会。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 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6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J (绝域 君长:指各个国家。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国势强盛成为世界中心对外开放国际影响深远A.B.C.D.答案:D解析: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来访人员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者,并复信答礼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 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 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 入)玄奘取经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 文化为中国

20、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 射)因此选D,说法过于夸大。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 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 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 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 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 出正确答案。7 .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C.陕西地区D

21、.西亚地区答案:B解析:分析:唐太宗时期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因此选B。点评:唐太宗时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无为之治,天下息兵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仁义为本,慎用刑法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B.C.D.答案:C解析:分析:不是唐太宗的主张;属于唐太宗政治方面的主张,与强调民生没有直接关 系,因此排除。选C点评:“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 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 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法律方面:慎用

22、刑法,唐律体现“仁义 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5) 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8 .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A.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B.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答案:D解析:分析: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A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B强调 不失农时;C提出“君

23、舟民水”的思想;这三项都是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D。 点评: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能够审时度势,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治国方案,能够对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进行大胆改革整顿,开创了历史上 有名的贞观之治。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思想,对贞观之治起到了推动作用。10 .下图是电视剧一一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答案:I)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 B C三项都是出现 或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

24、可以出现在剧中,而D项出现于清代符合 题意要求。点评:唐太宗因“贞观之治”而彪炳史册,在以往的史料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往往过于夸大, 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正确进行历史人物评 价的前提条件。11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 子败,王责谓曰:“尔阅(争吵)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了 ()唐太宗任人唯贤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A.B.C.D.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之前隐太子李建成召魏征为洗马,魏

25、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劝 李建成早日除掉他。后来玄武门之变太子失败了,李世民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 从容答道:“太子早听我的的话,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了。”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才能,没 有怪罪于他。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和魏征在唐太宗夺取 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故不选。点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开启“贞观之治”的书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 政权的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3)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增添了 开放多元的色彩。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

26、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书 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2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B.民族政策开明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D.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唐太宗时期在民族政策上最显著的 特点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A项是推行开明民族政策的结果,CD两项是民族开明政策 的重要表现,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点评: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 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

27、成部分。13 .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 “舟”是指()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观点来源于荀子的“君舟民水”理论,含义是民众像水一样既是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推 翻政权的主要力量。据此分析,舟指封建君主,水指广大民众,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 项都不是“君舟民水”理论的内涵。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首先是孔子的仁爱思 想为后世孟子创立民本思想奠定了

28、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这一 思想的正式形成时期,到荀子时期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主张,这主张得到了完善,但随 着百家争鸣的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该思想日益淡化。而唐太宗能接受此思 想体现了其作为封建君主难能可贵的一面。14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 万里城J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A.西突厥B.东突厥 C.匈奴D.蒙古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胡”是指少数民族,结 合教材知识可知,A B两少数民族主要出现在唐代,曾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D 项蒙古曾对

29、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最终灭宋,统一中国,只有C项匈奴在秦汉时期活跃 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始皇筑造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入侵,因此答案为C项。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 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15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 活动有:()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以宗 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30、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唐太宗时期推行的民 族融合的开明政策,结合史实可知符合题意要求,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是发生在清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故答案选C项。点评: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 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6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能体 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文成公主入藏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大力推行道教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A.B.C.

31、D.答案:C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对外交流,而是国内民族交流;鼓励 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属于对外交流;大力推行道教是思想文化方 面的措施也不属于中外交流范畴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 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 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 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

32、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 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 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17 .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唐太宗的话,“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这句话的出发点 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至于使本性的负担过于沉重,因此对应的应是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三项与这句话 无直接联系,故此题选B

33、项。点评:此类题目是材料分析题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 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 答材料分析题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 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 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18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反映 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

34、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 不安居乐业呢?这是唐太宗的“存百姓”的思想。故答案选择D项。点评:关于“贞观之治”,除了掌握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外,还要注意其经济措施、对外政策、 民族政策.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 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 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35、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题中材料是对唐初贞观之治的记载,虽然 有过分美化之嫌,但也基本能够反映唐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C正确,故本题选C。点评:贞观之治是唐朝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判断,与唐初统治者有 效的措施密不可分。19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C.解决百姓的温饱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36、得知唐太宗 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所以选B。点评:治国之道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保证自身统治。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 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J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 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 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J 温彦博以为“徙

37、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 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 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 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 后患之有?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 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一一资治通鉴 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答案: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 而治

38、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 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答案: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可知主张强行内迁少 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根据“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 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J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 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根据“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

39、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 度使。此安边之策也。”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2)回答民族政策意义,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另一方面对整个国家的意义,第 三就是对加强双方的联系的意义;根据材料中“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 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可知唐 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点评:评价唐朝民族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