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教学资料》18夫子当路于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教学资料》18夫子当路于齐.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目录n阅读提示n正文n注释(1、2、3)n本篇句法/词法 【阅读提示】【阅读提示】n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其中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n孟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崇尚周公之礼主张施行“仁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以建立封建的大一统天下。返回n本文是孟子在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中,阐述他推行仁政王道的主张先用曾西的言论否定了管仲推行的霸道,进而提出齐国有条件“行仁政而王”并且认为当时正是其时,可以“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但是孟子的这一主张实际上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公孙丑问曰1:“夫子当路于齐2,管仲晏子之功3,可复许乎4?”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
2、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5:吾子与子路孰贤6?曾西蹴然曰7:吾先子之所畏也8。n返回正文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9:曾西艴然不悦曰10: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14,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功烈如彼其卑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也尔何曾比予于是16!”曰: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18,而子为我愿之乎,而子为我愿之乎19?”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显2,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5。且以文王之德6,百年而后崩7,犹未洽于天下8。武王、周公继之9,然后大行10。今言王若易然11,则文王不足法与12?”曰:“文王何可当也1?由汤至于武丁,贤圣
3、之君六七作2,天下归殷久矣3,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4,有天下,犹运于掌也5。纣之去武丁未久也6,其故家遗俗7,流风善政8,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9,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10,故久而后失之也11。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12,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13,是以难也。n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14;虽有兹基15,不如待时16。今时则易然也17。n夏后殷周之夏后殷周之盛盛18,地未有过千里者,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也,而齐有其地矣19。鸡鸣狗吠相。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闻,而达乎四境20,而齐有其民矣,而齐有其民矣21。地不改辟矣。地不改辟矣22,民不改聚矣
4、,民不改聚矣23,n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24。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者也25;民之憔悴于虐政26,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也,返回目录返回目录n n渴者易为饮27。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28。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29,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30。故事半古之人31,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32。本篇词法本篇词法句法句法n武丁朝诸侯。:此句的“朝”运用的是使动用法,“朝诸侯”的意思也就是“使诸侯来朝”。n莫之能御也。:这里的“之”指代齐国,用作“御”的宾语而前置,也就是 “莫能御之也”意思是没有谁能抵御它了。返回1【注释】A 1公孙丑:孟子的弟子姓公孙,名丑。2夫子,古代男子的尊称
5、,孔子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以后就变成了对老师 的尊称。这里也是学生尊称老师。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这是假设之言。返回返回返回返回 1注释B3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死后谥“敬”,所以又称管敬仲,他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兵强,又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称霸诸侯。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继父为齐卿,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有名的政治 家。功:功业。4许:兴。据赵歧注。5或:有人。乎:作用相当于“于”。曾西:孔子弟子曾参的孙子。1注释注释C 6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7蹴然:不安的样子。蹴:通“憱”。8是我先祖父
6、所敬服的人。先子:古人用以称 自已死去的前辈,这里指曾参。畏:敬服。9然则:这样,那么。10艴然:恼怒的样子。11尔:你。何曾: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比予于管仲:把我和管仲一起看待 比:等同看待。1注释D12得君:遇君,指受到 齐桓公的赏识重用。13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下文“如彼其久也”、如彼其卑也”中的“其”字同此。专:专一。指管仲一人得君。14推行国政。乎:作用相当于“于”。15功烈:功业。卑:低下,不足道。曾西 认为管仲那样的条件,应该推行王道,但管仲却推行 霸业,所以斥之为“卑”。1注释注释E 16于是:和这个人。17曰:还是孟子曰,稍作停顿,表示 换个话题。18
7、是曾西所不敬的人。19为:认为。愿:倾慕。之:指代管仲。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生注】A 2当:把持 4许:肯定、发扬 6贤:腾过、强过 14行:行使。【师注】A 4复许:再次出现。5诚:真是。9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3如彼其、也。:没有人能 像他那样、的。19而子为我愿之乎?:你认为我会效仿他吗?2【注释】A 1以其君霸:凭着他的国君推 行霸业。2显:显名。3王:行王道统治天下。4由:通“犹”,好像。反手:翻转手掌。极言“王天下”之易。5惑:疑惑,疑问。滋:益,更加。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6且:连词,而且,表示进一层的关系。文王:姓姬名昌,殷纣时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曾争取或灭掉几个小国,建丰邑作
8、为国都。其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7百年:文王活到九十七岁,说“百年”是举其整数。这和后代用“百年”表示死去的意思不同。崩:古代称天子死为崩。2【注释】B 8他的德泽还没有沾润到全天下。犹:还。洽:霈润,滋润。9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武王之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武王子成王安定天下。10大行:指德化大行于天下。11若易然:这么容易。若:如此,这么。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生注】【生注】B B 1以:使、令。8治:周遍。1足:值得。为:效仿,下文“法”也是一样的意思。【师注】B3【注释】【注释】A 1何可当:怎么可以相比。何可当:怎么可以相比。当:对等,相当。当:对等,
9、相当。2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丁等。六七作:六七次兴起,即出现六七次。六七作:六七次兴起,即出现六七次。作:兴起。作:兴起。3归:归附,归属。归:归附,归属。4朝诸侯:使诸侯来朝。朝诸侯:使诸侯来朝。朝:使动用法。朝:使动用法。5犹:好像。犹:好像。运之掌:运之掌:“运之于掌运之于掌”的省略,在的省略,在手掌上转动东西。手掌上转动东西。6纣:殷最后一代君王,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纣:殷最后一代君王,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去:去:离。离。未久:据史书记载,武丁传到纣,中间有七个未久:据史书记载,武丁传到纣,中间有七个君王,但多数都是短命
10、,在位三、五年,十年八年,君王,但多数都是短命,在位三、五年,十年八年,所以说所以说“未久未久”返回目录返回目录3【注释】【注释】B 7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下来的习俗。8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9微子:纣的庶兄。微子:纣的庶兄。微仲:微子之弟。微仲:微子之弟。王王子比干:纣的叔父。子比干:纣的叔父。箕子:纣的叔父。箕子:纣的叔父。胶鬲:胶鬲:纣之臣。这五个人都是纣时的贤臣。纣之臣。这五个人都是纣时的贤臣。其中微子、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10相与:共同。相与:共同。辅相
11、:辅助协助。辅相:辅助协助。11之:指代天下。之:指代天下。12一尺士地没有不是他所有的,一个人没有不一尺士地没有不是他所有的,一个人没有不是他的臣子的。是他的臣子的。3【注释】【注释】C 13犹:通犹:通“由由”,从。,从。起:兴起。起:兴起。14乘势:趁机会。乘势:趁机会。势:形势,机会。势:形势,机会。15滋基:锄。滋基:锄。16待时:等待农时。待时:等待农时。时:季节。时:季节。17今时:现今。今时:现今。18夏后:夏代。夏后:夏代。盛:兴盛。这里指三盛:兴盛。这里指三王朝最兴盛的时候。王朝最兴盛的时候。19其他:那么大的士地。其他:那么大的士地。3【注释】D 2020鸡鸣狗叫相互间都
12、能听到,鸡鸣狗叫相互间都能听到,一直到达四周的边一直到达四周的边境。境。这说明人口有了一定的密度了。当时从发展这说明人口有了一定的密度了。当时从发展生产和壮大军队上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有口。生产和壮大军队上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有口。21 21其民:那么多的人民。其民:那么多的人民。22 22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士地。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士地。23 23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有口。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有口。24 24没有谁能抵御它了。没有谁能抵御它了。之:指代齐国,用作之:指代齐国,用作“御御”的宾语而前置。的宾语而前置。3【注释】E 25疏于此时者:比这段时间相间隔久远的。疏;行为重
13、复的间隔久。26憔悴于虐政:被暴政所困顿。憔悴:困顿萎靡。27饥饿的人容易给他饭食,口渴的人容易给他喝的。28德政的传布,比驿站传达政令还要快。置、邮:都是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命:国家的命令。3【注释】F29万乘之国:具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指大国。按国制,万乘指帝王。战国时期大国也称万乘。30解倒悬:解开倒吊着人的绳子。31事半古之人:事情做古人的一半。32只有这时才是这样的。然:如此,这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生注】C 1当:相比。2汤:商王朝王国君主。作出现。5运:转动。15:待:依靠。22改:更新,重新。王者之不作:王道得不到推行。【师注】C畏畏害怕。齐姜劝文公勿怀安:害怕。齐姜劝
14、文公勿怀安:“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又左传又左传昭肥二十年:昭肥二十年:“夫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这是对现实的惧怕。这是对现实的惧怕。还有由于尊重、佩服而产生的敬畏,还有由于尊重、佩服而产生的敬畏,如本篇:如本篇:“曾本就然曰:曾本就然曰:吾先子吾先子之所畏也。之所畏也。”三国志三国志蜀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传:“邦域之内,咸畏而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爱之。”返回卑卑(1)伺候主人的奴仆称卑。说文:“贱也,执事者。”国语越语上:“句践然后卑事夫差。”“卑事”相当当于“臣事”,即以奴仆的身分事奉。单说女奴作“婢”。()
15、地位低下。韩非子诡使:“上以此为教,名安得无卑,位安得无危?”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卑鄙”是地位低微而鄙陋寡闻。返回()权势衰微也称卑。韩非子爱臣:“昔者纣之亡,周之插,皆从诸侯之博大也。”()地势低。礼记中庸:“譬如登高必自卑。”庄子则阳:“是故丘山积插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5)成就低。如本篇:功烈,如彼其卑也!“滋滋n增多,滋长。如史记增多,滋长。如史记平准书:平准书:“匈奴绝和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亲,侵扰北边,兵连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日滋。”左传左传哀公元年:哀公元年:“树德莫如滋树德莫如
16、滋(培植,滋长),去疾募如尽。(培植,滋长),去疾募如尽。”保存在同义复保存在同义复词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词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无使滋蔓,蔓难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图也。”n用为副词,更加。又史记用为副词,更加。又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本纪:“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再如本篇:再如本篇:“若是,则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弟子之惑滋甚。”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僖公二十五年:“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返回返回若若(1)像,动词。北冥有鱼:像,动词。北冥有鱼:“有鸟焉,其为有鸟焉,其为 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引
17、申为相引申为相同,一样。庄子同,一样。庄子德充符:德充符:“鲁有兀者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许行:许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则贾相若。”又引申为比得上。孟子又引申为比得上。孟子离娄上:离娄上:“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如耻之,莫若师文王。”韩非子韩非子十过:十过:“臣闻之,知若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臣闻之,知若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返回返回(2)用为第二人称代词。韩非子用为第二人称代词。韩非子难一:难一:“文公曰:文公曰:此非若所此非若所知也。知也。(3)用为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用为指示代词
18、,作定语,相当于“此此”论语宪问:论语宪问:“南宫南宫适(适(kuo)出,子曰:)出,子曰:”君子哉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人!尚德哉若人!(4)作状语,相当于作状语,相当于“如此如此”。如本。如本篇:篇:“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足法与?”(5)用作介词,相当于“像”,“如”。韩非子各氏:“论宝若此其难也。”后汉书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6)“若”字用作连词,表假设。韩非子十过:“若受吾不假之道,将奈何?”后后n在上古“后”和“司”应该是一个字,是“主管”、“主宰”的意思。“后稷”是主管五谷,“后土”是主管土地。返回返回n天下的主管者君主也称后。庄子让
19、王:“舜以下下让其友北人无择,此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尧之门!”又:“卞随辞曰:后之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前例之“后”指称舜;后例之“后”指商汤。本篇“夏后殷商之盛,地未有过过千里者也。”“夏后”本指夏朝的天子,在这句上下文中可指夏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肴有二陵焉:其南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夏后皋”是指夏朝天子皋,夏桀的祖父。n君主称王,称帝,称他们的妻为后,其母称太后。韩非子内储说上:“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n“后”通“後”。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20、”现在简化字将“后”用之为前后之“后”。盛n(1)放置在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读chng。左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文中“丰盛”的“盛”是指祭品。“粢盛”连用也是这个意思。左传桓公六年:“公曰:吾牲(指有色牛)肥腯(肥大),粢盛丰备,何则不信?”返回返回(2)引申为容器。上例的“粢丰盛”是洁净的黍稷装满了祭器的意思,“盛”指祭器。左传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这是用容器作单位词。n(3)引申为以器受物。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竖不举也。”左传襄公九年:“令于诸侯曰:修器备,盛粮(干粮)。归老幼,居疾
21、于虎牢,肆眚(赦免犯错误的),围郑。n又读shng,(1)兴旺,旺盛,跟“哀”相对。如本篇:“夏后殷商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韩非子解老:“民蕃息而畜积盛。”n(2)引申为大、多、美等义。古书中常见的“盛服”、“盛气”、“盛怒”。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盛服”是指穿戴好衣服。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盛气”指怒气冲冲。国语鲁语上:“使君盛怒以暴露于敝邑之野。”“盛怒”是指大怒。疏(1)疏通。许行:“禹疏九河,瀹 济漯,而注诸海。”(2)引申为稀疏,宽疏。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曲折的地方)也。”左传襄公十八年:“虽所不至,必旆(建大旗)而疏陈之。”如本篇:“且
22、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返回返回(3)引申为关系远,不亲。五蠹:“故饑岁之不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者也,多少之实异也。”(1)分条陈说。汉书李广苏建传:“数疏霍光之过失。”(2)引申为上奏议。如晁错有论贵粟疏。(3)又为前人注释加以补充说明。如古书的“注疏”的“疏”。又读又读shsh。犹(1)如同,像。动词。如本篇:“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常也。”又左传隐公五年:“夫兵犹火也,弗戢(j,收藏),将自焚也。”(2)用作副词,还尚且。如本篇:“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又“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郑伯克段于鄢:“蔓草之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返回返回(3)“犹”通“由”,“由”也通“犹”。本篇:“然文王犹方百里卢,是以难也。”又:“以齐王,由反手也。”(4)“犹豫”是迟疑不决的样子。韩非子八经:“不公会(开会辩论)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返回目录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