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辽宁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蓝细菌细胞内()。A.只含有 DNA,不含 RNAB.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无叶绿体,无光合色素D.mRNA 尚未完全合成即可与核糖体结合【答案】D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
2、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3、氮循环更接近封闭循环的生态系统是()。A.河流B.农田C.城市D.原始森林【答案】D4、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A.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B.没有韧皮部C.没有形成层D.没有木质部【答案】C5、一位教师在讲“细菌”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解放后我国在防病治病、消毒灭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是根据()的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A.生物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理论联系实际C.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答案】D6、在骨骼
3、疾病的诊断酶学中下列哪项最有价值A.LDHB.ALPC.ALTD.CKE.ACP【答案】B7、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A.B.C.D.【答案】A8、某人手指受伤,一段时间后自动愈合,这一过程中伤口的细胞不会发生()。A.有丝分裂和分化B.同源染色体分离C.DNA 复制D.纺锤体的出现和消失【答案】B9、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A.与亚硝酸盐发生颜色反应B.吸附泡菜汁中的杂质,使泡菜汁透明澄清C.提取泡菜样品中的亚硝酸盐D.用于制备标准显色液【答案】B10、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控制
4、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辅助珍稀动植物繁殖【答案】D11、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借助显微镜能够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将其转移到代孕个体的子宫中发育。此技术称为()。A.超数排卵B.体外受精C.动物细胞核移植D.胚胎分割【答案】D12、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包括()。多选A.学习是主导活动B.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C.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D.学习促进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答案】A13、白居易诗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
5、肥。”这描述的是母燕的()。A.储食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防御行为【答案】B1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D15、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包括()。多选A.内省日趋明显B.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C.为人处世日趋圆通D.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越来越少【答案】A16、高中生物课分为选修和必修课,属于选修的是()。A.分子与细胞B.稳态与环
6、境C.遗传与进化D.生物科学与社会【答案】D17、水稻根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线粒体D.叶绿体【答案】D18、运用不同原理可培育出符合人类不同需求的生物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B.培育无子番茄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培育无子西瓜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D.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胚芽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六倍体、三倍体【答案】A19、下列课程资源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科学知识科普书B.动植物标本C.网络教室D.学生的生活经验【答案】D20、洋葱是常用的
7、实验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剪取洋葱根尖 23cm 制作装片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材料C.观察叶绿体实验.不能选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做材料D.观察 DNA.RNA 的分布实验.可选洋葱内表皮细胞做材料【答案】A21、自然水域比封闭式鱼塘更适合家鱼产卵,其原因是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其过程垂体分泌的激素是()。A.性激素B.孕激素C.促性激素D.促肾上腺激素【答案】C22、有些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发育方式叫作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又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下列生物中,进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
8、)。A.蚊B.蝗虫C.菜粉蝶D.豆天蛾【答案】B23、某校教师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提问学生:“炎热夏天男生打篮球后球衣晾干后会有一道白色印记。你们知道这个印记是什么吗 是怎么出现的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答案。”属于哪种导入方式()A.俗语导入B.故事导入C.悬念导入D.情境导入【答案】C24、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人体细胞合成 ATP 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C.细胞内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 ATPD.正常情况下 ATP 与 ADP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答案】B25、一般来说,中年期的人格特点包括()多选A.人格特质稳
9、定不变B.性别角色日趋整合C.内省日趋明显D.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答案】B26、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A.结缔组织B.肌肉组织C.神经组织D.上皮组织【答案】A27、植物组织培养的顺序是()A.B.C.D.【答案】A28、在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苹果泥用量B.加大果胶酶用量C.进一步提高温度D.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答案】D29、蚕豆根尖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
10、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答案】B3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裂间期,完成了 DNA 分子的复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B.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 2 条姐妹染色单体C.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单细胞内的 DNA 数目不变D.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答案】D3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
11、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32、在进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B.面向全体学生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答案】C33、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A.演示实验B.验证性实验C.探究性实验D.课外实验【答案】B34、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 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
12、.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C35、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解答,先错后纠,教学技能()。A.演示B.组织C.强化D.讲解【答案】C36、同一草原上的羊与牛,狼与羊,人体中的蛔虫与人,双歧杆菌与人,这四种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答案】A37、在进行“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散作用”,用国外某版本生物教材上的有关扩散作用的“迷你实验”替换了该校所用教科书上的实验,在本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师的做
13、法()。A.不合理,只能使用该校指定教材B.不合理,我国教材更适用于我国的教育C.合理,教师可使用多个版本教材进行备课D.合理,国外教材内容优于该校指定教材【答案】C38、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酶、脂肪都含有 C、H、O、N 四种元素B.ATP 中的“T”代表胸腺嘧啶C.H、O、N 四种元素 B.ATP 中的“T”代表胸腺嘧啶 C 磷脂参与构成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等D.DNA 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其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答案】D39、在目镜 15,物镜 10的显微镜下,视野中被相连的 30 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将目镜转换为 5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
14、数为()个。A.10B.90C.180D.270【答案】D40、下列基因的传递,不能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解释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答案】C41、由研究者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方式,向熟悉被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或者通过测试收集书面材料来了解情况的方法属于下列哪种类型()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经验总结法【答案】B42、下列关于“小鼠走迷宫”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都一样B.实验目的是探究小鼠的先天性行为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D.小鼠“尝试与错
15、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答案】D43、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 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 X 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在 F1 中选择杂交的个体最好是()A.野生型(雄)突变型(雌)B.野生型(雌)突变型(雄)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答案】B44、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A.2 个B.3 个C.4 个D.5 个【答案】C45、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
16、和能力”指的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A.生命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社会责任【答案】D46、需要()。多选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答案】A47、注射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可促进同种淡水鱼排卵。这主要是因为垂体含有()。A.甲状腺素B.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促性腺激素【答案】D48、在培育转基因植物的过程中,经常把抗生素抗体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连接质粒,目的是()。A.使转基因植物更强壮,后续培养更方便B.后续可使用抗生素培养基筛选导人重组质粒的细菌C.使重组质粒与受体细胞更
17、好融合D.食用抗生素抗体的转基因食物,人会更健康【答案】B49、人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A.感受器B.效应器C.神经元D.反射弧【答案】D50、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A.B.C.D.【答案】D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
18、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19、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二、材料:种子的萌发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种子萌发的资料,或者向家长了解“春种”时农民要做的事。上课时,在复习种子的结构后,教师请学生谈谈“春种”时农民要做些什么,并请学生把在家萌发的种子拿出来展示。教师发现有个别组没能拿出成果让他们谈
20、一谈原因,有个别组说他们在做实验时水放少了,有个别组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组的实验成功了,而有些失败了,使学生意识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大多数学生猜测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光照、肥料、土壤等。教师选择“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法播放一段种子萌发多组对照实验录像,给予学生提示。然后请各组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其他条件的实验方案。课后执行实验方案。问题:(1)本实验属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简述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8 分)(2)作为一名教师,在这种学习活
21、动实施阶段应做些什么工作(12 分)【答案】(1)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教师在活动实施阶段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做一些技术的指导;注意学习时空的开放;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要十分清楚和警惕。三、材料:某教师在进行“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 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
22、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该班学生课堂参与高度、气氛活跃,有利于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8 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 分)【答案】(1)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材
23、料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 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即为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如材料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即是对学生认知及思维方式特点的剖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如材料中“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班级整体个性。如“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2)正确进行学情分析能帮助教师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可采取以下的方法:经验分析法,即教师在
24、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观察法。这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资料分析法。这是教师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即教师通过已有的相关问卷或专门设计的问卷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多元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进一步的量化与质化数据。访谈法,即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口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加
25、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都可为学情分析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四、材料:“DNA 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 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 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
26、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 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 R 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 S 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 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 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 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 S 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 S 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 R 型菌转变成了 S 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
27、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
28、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 DNA。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五、回答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问题:(1)1903 年,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关系,通过方法得出的推
29、论是。(2)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44 年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3)1953 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答案】(1)平行;类比推理;基因在染色体上(2)将 DNA 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直接地观察其作用(3)规则的双螺旋六、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
30、 分)(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 eDNA 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用_、_的方法逐步鉴定。(6 分)(3)通过 PCR 技术可大量获取目的基因,该 PCR 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 DNA、_和_。(4 分)(4)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3 分)【答案】(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
31、 DNA 聚合酶(taq酶);DNA 引物(4)增大表面积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PCR 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 DNA 大幅增加。采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 DNA、耐高温的
32、DNA 聚合酶(taq 酶)和 DNA 引物。(4)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七、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 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
33、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
34、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 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 分)。【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
35、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 1 号。)【博物馆展区 1 号欧文顿实验】展板 1 内容:1895 年,欧文顿选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八、
36、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
37、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
38、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九、材料:某教师在进行“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 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该班学生课堂参与高度、气氛活跃,有利于组织
3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8 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 分)【答案】(1)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材料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 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即为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促使学生知
40、识的迁移。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如材料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即是对学生认知及思维方式特点的剖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如材料中“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班级整体个性。如“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2)正确进行学情分析能帮助教师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可采取以下的方法:经验分析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观察法。这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资料分析法。这是教师基于
41、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即教师通过已有的相关问卷或专门设计的问卷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多元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进一步的量化与质化数据。访谈法,即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口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都可为学情分析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一十、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
42、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 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43、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 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 分)。【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
44、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 1 号。)【博物馆展区 1 号欧文顿实验】展板 1 内容:1895 年,欧文顿选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