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284372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

2、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其一,产品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二,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

3、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其三,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流通的增加不但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其四,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

4、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外汇贡献尤为重要。(3)农业的功能农业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多功能的特性上。其一,环境功能。农业及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有利方面包括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不利方面包括可能会造成化学品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而且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还具有不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其二,社会功能。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护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

5、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其三,粮食安全功能。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既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影响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其四,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等。其五,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

6、和历史的功能,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农产品市场第二章 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一农产品供给1.定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条件:第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第二,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3.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4.特例:第一,因为农业资源的专用性比较强,生产用途范围狭窄,不能顺利地实现资源转移和流动。当生产者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后,为了维持正常的收入水平,反而会增加

7、产量。第二,由于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当预计未来某种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为了将来获得更高的收益,则会减少当前商品的供给;相反,在价格下跌时,农产品生产者则会尽量抛售现存农产品,使得现时供给量增加。5.影响因素:第一,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如果两种农产品互为竞争性农产品,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会使前者的供给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两种农产品为互补品,则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使得两种前者的供给量同向变动。第二,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若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降低,供给量减少,反之则会使供给量增加。第三,农

8、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节约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使产量增加。第四,农产品生产者数量。一般来讲,农产品生产者数量是和农产品供给呈正方向关系。这不但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的绝对数量上,也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结构上。第五,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可出售的产品就越多,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就越多。第六,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若对未来预期价格上升,就会减少当期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反之则会增加农产品的出售量。第七,其他因素。在现实中,农产品的产量还会受到政府的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6.农产品供给的

9、特殊性:第一,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价格的提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而这个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第二,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第三,农产品供给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第四,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二农产品需求1.定义: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数量。2.条件:第一,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第二,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农产品需求是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3.规律: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购买的数量

10、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现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4.例外:如炫耀性农产品和吉芬农产品情况就不同。炫耀性农产品是用来显示购买者身份的农产品,当其价格高昂时能更好地彰显拥有者的身份,而当价格下跌时,反而会使需求量下降。吉芬农产品是指抵挡生活消费农产品,当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时,农产品消费者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压低生活标准,就会增加抵挡农产品的需求,而当物价下跌时,消费者就能更容易得到替代品,所以会减少需求量。5.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来

11、说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农产品的消费量呈反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按照不同商品对收入变化的反映情况分成两大类。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需求的商品成为正常商品,相反,随着价格上升而需求量减小的商品叫做劣等商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一,对一般大路货农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对营养丰富的鲜活农产品需求上升。其二,对低质量的农产品需求下降,而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补充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如需要越来越多的方便食品和快餐,需要不同加工深度和加工精度的农产品。其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更加愿意购买进过整理和包装,外

12、观相对较好的农产品。第二,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当两种互为替代品的商品,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前者呈反方向变化。当两种互为补充品的商品,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则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前者呈同向变动。第三,中间需求的变动。农产品的中间需求是指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及相关产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第四,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成正比。人口机构的变化主要影响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五,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第六,消费者的文化习俗。第七,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第八,政府的消费政策。如果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人们就会减少对农产品

13、的需求。如果政府实行低价政策或者对农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则会相应增加对其的需求量。6.替代效应: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即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而他的替代品价格未变,则人们会减少对这种农产品的需求量。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即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没有变化时,相当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了,则会增加此农产品的购买量。8.需求和需求量:农产品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在某一特殊价格上为获得该农产品而消费的具体的商品量,由既定的需求曲线的某一点

14、来表示。当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农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移动,这种变动称作需求量的变动。而农产品的需求并不是一个特殊的量,是指在每个价格下需求量的全部关系,需求是由整个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述的。当农产品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之为需求的变动。三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1.定义: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该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数量成为均衡数量。农产品供求均衡形成之后,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而是及其不稳定的,只要市场上

15、农产品的价格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农产品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于是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之下,供求经过自我调节又重新达到新的均衡,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农产品供求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均衡到不均衡的矛盾运动。四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1.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2.供给弹性类型:当 E=0 时,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价格的变化对供给量无影响。当E=正无穷时,称为完全有弹性,即当价格为既定时,供给量无限。当E=1 时,称为一供给弹性,表明供给量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 E1 时,称为富有弹

16、性。表明供给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0E1 时,称为缺乏弹性,表明供给量变化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3.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第一,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若生产周期长,价格的变动不足以使生产者快速调整生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则供给弹性小。反之,则生产周期短,则供给弹性大。第二,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当难度较大时,供给弹性小,反之则供给弹性大。第三,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若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生产者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调整生产,供给弹性就打,反之,则供给弹性小。第四,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如果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成本增加的幅度,则供给弹性大,反之,则供给弹

17、性小。总之,农产品的供给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周期一般较长,而且多为鲜活产品不易存储,加之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和农业生产本省特点的约束,不可能迅速或者无限扩大生产,形成有效供给,所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一般较小。五农产品需求弹性1.定义: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映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率。2.类型:等于 0 时,完全无弹性。等于正无穷时成为完全有弹性或弹性无限。等于1 时,称为需求同一弹性。大于1 时称为需求富有弹性。大于0 小于 1 时称为缺乏弹性。3.影响需求弹性因素:第一,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需求越大,弹性越小。第二,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

18、目及替代程度。若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弹性越大。第三,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则弹性越大,反之则反之。第四,农产品在消费者的预算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所占比重越小,弹性越小。反之则反之。第五,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弹性小,对高档品的需求弹性也小。而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对于高档品的需求弹性则比较大。第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依赖越大,弹性越小。六蛛网理论1.原因:由于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其供给需求的调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当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时,需求会立刻做出反应,而供给却不

19、能立刻进行调整,致使生产者的供给与市场价格信号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2.含义:所谓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着均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3.第一,收敛性蛛网: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对需求的影响,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此时,供给和需求会不断地趋向均衡。第二,发散性蛛网:当需求的弹性小于供给的弹性时,蛛网的形状是发散型的。即波动越来越大,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回归到均衡点,在此情况下,均衡时不存在的。第三,封闭性蛛网:当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弹性相等时,价格的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是相同的,这种蛛网的形状就是封闭的,形成一个封闭的

20、回路。七政策的价格机制1.价格调整的措施主要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第一,最高限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当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时,造成供不应求,此时会造成排队、抢购和黑市等行为。而在均衡价格之上则没有影响,市场将达到均衡。第二,最低限价是为了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当最低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上时,造成供过于求,此时政府收购过剩产品是应对方法之一。而在均衡价格之下时,则没有影响。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一市场和流通1.市场的含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商品占有者之间的买卖关系及意志行为。买卖关系包括物物交换,也包括商品的货币交换。意志行为包括商品交换者为了建立交换

21、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就是善品交换者主观意志的外在表现。2.流通的含义;流通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社会性转移是指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产品的空间转移。经济性转移是指通过对产品转移可以增加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和提高产品的效用。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是连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的环节。流通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3.流通起到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的作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流通的过程由三流组成,即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第一,商流,指商品的所有权和货币所有权的转移,是商品价值不断被实现的运动过程。包括交易过程中的看货、洽谈、签约、成交、结

22、算等业务。通过商流的形式完成交易,卖主的商品所有权转移到买主手中,而买主的货币转移到卖主手中。第二,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空间位置移动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包括运输、流通加工、仓库储存等。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实现商流目的的手段,是流动的基础业务活动。第三,信息流是指与交易有关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的搜集、处理和传递运动过程。信息是知识和行情的载体,为商流和物流服务,为商流和物流活动提供决策依据。4.“三流”间关系:信息流是向导,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既制约着商流和物流,并且将商流和物流联系起来,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另一方面,商流和物流以及信息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流通

23、过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是媒介,通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5.商品流通的特点:第一,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而农产品消费是常年的、普遍的,在流通过程中需要有储备、运输和分销的环节,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第二,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采取技术措施保持产品的鲜度十分重要。第三,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运输成本较大,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第四,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往往凭感受进行选择,对农产品的营养卫生缺少把握。第五,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24、。6.流通渠道:第一,直接流通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中间不需要其他交易环节,也称之为短渠道。第二,间接流通渠道是指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和零售等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称作长渠道。后者是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出现的,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7.间接流通渠道的四个阶段:生产阶段,批发阶段,零售阶段,消费阶段。二批发市场1.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一是指进行农产品批量集中交易的场所;二是指为农产品进行

25、批量交易提供的一种服务组织。2.功能:第一,商品集散功能。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需要迅速销售出去,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把分散在各产地的农产品汇集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过程。第二,价格形成功能。产品批发市场实行的是现货批发交易,来自各地的农产品同场竞争,同一种农产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价值的市场均衡价格。第三,供求调节功能。批发市场大量集散和交易,有利于及时地缓解区域性供求矛盾。第四,信息中心功能。市场每天形成的交易价格反映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备受广大经销商关注。第五,综合服务功能。批发市场通过自身的运营为交易者提供各种方便交易的服务项目。包括为交易者提供交易

26、空间、停车场、交易中介和储藏等。3.外国批发市场的经验:第一,日本韩国的东亚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有完善健全的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作保障;拍卖是批发市场最重要的交易方式;加强对进入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等级管理,有利的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第二,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政府不参与农产品市场的开设,市场多由企业或私人投资兴建;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派出人员对批发市场进行管理;场内交易以大批发商为主。第三,以荷兰、比利时为代表的欧盟模式。进行全国性的拍卖,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价格导向;市场由农民或种植公司联合开办。三零售业态1.含义: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

27、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素分别是目标顾客、商品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一种既存的零售业态体现出一种明确的信息,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为了得到这种服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不同零售业态的特征对买卖双方都缩小了寻找对方所需要的成本。2.影响供给因素:第一,政策动因和政策激励。第二,零售业态及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在此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零售业态或者其中的企业会退出市场。第三,零售经营管理技术。在社会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构建方式既定时,零售经营者的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运营成本影响零售业态供给。第四,社会技术水平。主要包括企业外部交通运输、物流设施、信息技术水平等。这些都影响着零售业态的运

28、营成本,若成本低或者能够提供相同情况下更多的服务,则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第五,产业链构建方式。产业链构建方式决定了流通费用,影响运营成本,从而影响零售业态的供给。3.影响需求的因素:第一,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发展,也对商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催生出新的零售业态。第二,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升级。收入提高推动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从而推动零售业态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三,消费者偏好。零售业态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定位自己的市场。第四,安全健康消费需求。第五,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4.农产品零售市场(1)含义:农产品零售市场位于流通的最终环节,是零售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场所。(2)特点:

29、第一,零售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市场上的卖者是零售商,买着是消费者,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即为终点,不再继续流通。第二,零售市场数量多且分散于居民区。第三,零售市场商品种类多,交易频率高、数量少。第四,农贸市场上的卖者多为零售商贩,主要经营鲜活食品。第五,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由供货商或配送中心供货,进货渠道稳定,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5.农产品连锁经营(1)原因:第一,行业集中化的要求。农产品及食品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效果明显,他可以带来产品采购、储藏、配送、促销、研发和培训等多方面的规模优势。连锁经营既是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其规模优势不断发挥的结果。因此零售行业集中化的演进,要求零售企业走向连锁化

30、。第二,零售企业经营合理化与快速成长的需要。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商业企业必然实行农产品一体化战略,以减少经营环节,提高运营效率。第三,降低运营风险的要求。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存在较大风险,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连锁经营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汇集了众多供求信息,减少了农民的生产风险。(2)条件:第一,农产品及其加工日趋丰富,买方市场形成。第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零售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扩展提供了方便。第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了支撑。(3)方式:第一,实行产业化经营。由于农业的特

31、殊性,家庭经营成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最基本形式,但难以和大规模化的连锁经营相对接,在农户和连锁经营之间就需要建立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理想的方式,把生产销售的诸多环节联系起来,引导广大农户转变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第二,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通过配送作业的规模经济,降低流通费用,有效地减少门店的库存,加速了鲜活产品的流转,从而增强了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优势。第三,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拥有品牌的农产品会相对来说更有竞争力。第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的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可以进一步减少经营管理的费用。质量的保证,也有利于提高连锁经营的信誉。第四章 农

32、产品期货市场一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期货市场产生和发展: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早产生于美国芝加哥。19 世纪中叶,芝加哥成为美国国内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由于粮食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加之当时仓库不足,交通不便,粮食供求矛盾异常突出。为了改善交易条件,稳定产销关系,1848 年,由82 位商人发起,并成功地组建了美国第一家中心交易所,即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所发展初期主要是为买卖双方提供见面、交流信息、洽谈业务和达成交易的场所,但随着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不断扩大,促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51 年正式引入农产品远期合约交易。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现了保证金制并成立结算公司,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期货

33、市场。几十年来,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断涌现,如东京谷物交易所、纽约棉花交易所、温尼伯格商品交易所等。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豆粕、红豆、大米、花生仁等。随着现货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不断有新的期货品种出现。除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货外,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随着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等地出现,棉花、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黄油、鸡蛋以及后来的生猪、活牛、猪腩等畜禽产品,木材、天然橡胶等林产品期货也陆续上市。当前,世界期货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2.(1)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1990-19

34、93 年为初创阶段。1990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1991 年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这一时期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农产品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现象。第二,1994-1996 年为清理整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但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盲目发展和不规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993 年国务院开始进行整顿。第三,1997-2000 年,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整,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阶段。第四,2001 年以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种类: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黄大豆1 号、黄大豆 2 号、

35、豆粕、玉米、豆油、棕榈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硬麦、棉花 1 号、白糖、菜籽油。二农产品期货市场1.含义:狭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场所,通常特指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或者说冠以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农产品擒获合约交易关系的总和。这种特殊的交易活动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程序、在特定的场所内进行。因此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应该是由互相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结算所、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者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2.期货交易所:是专门

36、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是一个实行会员制或公司制,按照其规章规定实行自律管理,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非盈利或者营利性机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期货交易所依靠自身管理严密、组织健全、设备完善和高效运作,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期货交易环境。期货交易自身不参与交易活动,只为期货交易者提供设施和服务。3.期货结算所:其为期货交易提供结算业务。期货结算所的主要功能是结算每笔期货交易所内达成的期货合约,结算交易账户、核收履约保证金并使其维持在期货交易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上,监管实物交割,报告交易数据。4.期货经纪公司:指依法设立的,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以自己的名义为客户进行标准期货交易并收取手

37、续费的中介结构。期货交易实行严格的会员制,非会员不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允许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期货交易所会员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进行期货交易。5.期货交易者:是指承认并且遵守期货交易法规和规则,按照相关规定从事合法交易的人员的统称。按照买卖期货合约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资者。6.期货市场的特性:第一,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农产品期货市场中交易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农产品期货合约。农产品期货合约是一种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在交易所内集中交易,受到法律约束并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某种农产品的标准化合约。标准化的农产品期货合约本身不是实货,而只是

38、实货的象征和代表。第二,交易商品的特殊性。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商品需要具备一定特征。其本身需要品质等级易于标准化,并能够进行长期运输。另外还需要其现货市场发展完善。第三,交易目的的特殊性。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交易目的是为了进行实物交割,实现农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在期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期货合约的交易来规避风险或者获得风险投资的利益。具体来说可以把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者分为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第四,交易场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交易必须在高度组织化的期货交易所内进行,而农产品现货市场既存在集中交易也存在分散交易。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要集中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公开、公正、公平

39、竞争的方式进行交易,一对一的谈判交易视为违法,目前期货市场的竞价方式主要是公开寒假和电子化的交易。第五,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交易保障制度是由会员制度、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等构成的规则来保障期货交易的正常运行。第六,交易机制的特殊性。表现为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双向机制表现为期货市场交易者可以买入合约或者卖出合约。对冲机制是指期货市场交易者通过与建仓时的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来接触履约责任,而不是通过期货合约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来履行责任。7.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现价格功能是指期货交易所将同一期货农产品的中国买卖者集中在一起,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而

40、形成的具有真实性、连续性、权威性、未来性价格的过程。存在农产品期货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比只有农产品现货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更接近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的长期均衡具有重要作用。8.农产品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回避风险指市场中风险的厌恶者采取一定措施来转移或分散因交易而面临的经济风险,尽可能减少因风险存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的发挥是以套期保值交易作为手段的。套期保值之所以有助于回避风险,其基本原理就在于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同一时间就是在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同一时空内会受到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

41、势相同。套期保值就是利用两个市场上的这种价格关系,取得在一市场上出现亏损时,在另一个市场上获得盈利的结果,另外,当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期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于一致,二者的基差趋于零。两个市场在最终价格上的趋同性也使套期保值交易行之有效。9.农产品期货的其他功能:第一,期货市场具有风险投资的功能。第二,期货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第三,期货市场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第四,期货市场具有培植市场秩序功能。第五,期货市场具有信息功能。第六,期货市场具有减缓价格波动的功能。10.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第一,减少价格波动。原理当现货市场的某种农产品的价格过高时,就会引起期货市场价格的上涨,价格

42、的上涨会促使供给的增加,而投机商人会在认为价格高位时进行抛售,从而减缓价格的上涨。反之,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会引起期货市场的相应下跌,此时投机商们就会趁机囤积货物,使得供给减小,价格上升,从而遏制价格的暴跌。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使农产品未来的供求保持大体平衡,不致造成未来供求的较大波动,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起到抑制作用,并能使价格的波动幅度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范围内。第二,有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不仅可利用期货市场的未来供求及价格信息来进一步明确稳定重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还可以通过向农产品期货市场提供权威性的未来供求及价格信息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活动,促使期货市场更好发挥价格

43、功能,从而对现货市场的生产流通加工与消费等环节产生影响。第三,促进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功能发挥情况以及在全球非范围的地位,将影响本国企业在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中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从而有助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促进本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11.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第一,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远期权威价格,通过套期保值操作、远期合约交易或者订单生产等来锁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者特定农产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农产品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程度,从而稳定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得稳定地经济效益甚至提高经济效益,并能够在价格波动中维持

44、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第二,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导向功能能够有效地影响农产品现货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资金流向,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合理地配置。第三,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特定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形成接近未来供求均衡的价格,即形成一个从短期到长期的较好反映未来供求趋势的完整价格体系,为现货市场交易双方确定现货成交价格提供权威的依据,从而扩展了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销售与采购渠道。第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企业和农户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都面临着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的

45、风险,客观上需要利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机制,来规避或转移产业化经营中所面临的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并锁定预期的利润。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市场一 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该学说是由应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因此,各国参与分工,如果各国都有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2.比较成本学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

46、家各个产地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种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势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3.要素禀赋学说: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多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富要

47、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该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其政策含义是一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这种生产和贸易,使得各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面对国际贸易的新问题,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第一,要素条件。在现代社会,对于形成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高效的配置和利用生产

48、要素的能力比单纯的拥有要素更为重要,并且如人才和科技管理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只有创造出更多的高级要素并合理进行利用,才能长期保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需求条件。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受到国内需求条件的直接影响。国内需求结构的分化可以对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挑剔的买方会促使产业的服务和质量得到提升,预示性的买方需求会对生产者提供信号。国内需求的国际化,也会带动国内产业走向国际。第三,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会对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强后者的国际竞争力。但为了使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供给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第四,企

49、业斩落、结构和竞争行为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发展对国内产业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必须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和行为,以使自身不断地适应竞争需要。与此同时,行业的进步也会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第五,政府行为。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或增加产业竞争优势的可能性,但在没有其他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政府政策是缺少创造性的。第六,偶然事件。一些偶然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比如发明创造、投入成本的非连续性变动、战争、政治决策等。5.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1)比较优势理论是关于一过怎样进行自由优化配置,尤其是在出口商品和劳务的

50、生产部门怎样配置资源的问题,而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问题。二者既有不同、也有区别。(2)区别:第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构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之下,而竞争优势理论则构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不存在规模经济与企业活动,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使得两者完全相同。第二,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论证的是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理论则主要是讨论各国间的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现实态势,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