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指导.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4、广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 息决策的能力。5、社会化。6、自我中心。7、关联的需要。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9、安全型儿童。10,共情。11、豆语指导和行为训练。1 2、对别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测;动作再现过程。1 3、童年初期经验;前成人。1 4、情感自主性。4、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
2、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当具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 )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规定。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
3、容应当尽也许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耍根据目的,儿童发 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 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 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洪30分)1、试论述如何充足运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
4、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r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 )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游戏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 展得
5、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 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 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 接受并遵照执行。这方面发挥r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步增强r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同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
6、商议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经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0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规定,在肯定的前 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规定。由于学前儿童正处在个性,特别是
7、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 差,他们经常通过观测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毕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 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规定。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 不是做此外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 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对的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由 于他们不知道如何对的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
8、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可以诱发、维 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自身就有悲观(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牛.成)意义上 的良好。悲观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可以 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3)树立楷模。楷模可以作为枳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一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测学习的,因此,楷模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楷模示范重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测模仿学习。研究表白不同的楷模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
9、是不同样的,楷模是多方面的,涉及了同伴的楷模、成人的楷模、文学作品中的楷模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 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 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也许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 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 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减少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
10、着重要作用。 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认我,而是尚有一些方面需要 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此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四、分析题(每小题1 0分,共20分)学到了沟通与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 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3分)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 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发
11、明角色的愿望, 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派角色,最佳可以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 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 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 扮演中,假如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密切感。(5分)2、老师重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 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运用谈话法需要 注意的问题
12、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爱好的。这样才干使 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拟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爱好和经验范围。2、谈话是双 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 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 引起爱好,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 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 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
13、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3分)五、应用题(每小题1 0分,共1 0分)请根据这一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的,并简要说明目的设计理由。活动目的:1 .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2 .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3,会用图画表达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可感受)(3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1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笫五至六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 0分)1、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
14、;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3、情感体验;实践尝试。4、情感目的。5、统一,可操作。6、社会和个体需要的限度;儿童社会性发展:7、全面、具体、有操作性;重点、难点。8、参与度;学习习惯。9、目的与内容;评价资料。1 0、直接、合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1 1、适应面广;12、人际关系互相作用模式。二、筒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 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别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令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有更多的社会适应和 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
15、,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 师应故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的。(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 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 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假如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 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也许相对独立地游戏,假如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 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性。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 活动中,这个特性更为明
16、显。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对别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 一切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互相磨合、互相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 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 心智发展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它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
17、诸平常观测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家长在教 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积极。(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善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 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重要内容有哪些?教育反思的内容: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
18、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3 )对儿童观的反思。(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5)养成反思的习惯。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绪(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 )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洪1 5 分)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规定1、引发认知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成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 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
19、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 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一方面激发儿童认知的爱好,重点应当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如教师开展中班“结识自己”的主题时应结识到,儿童对自我的结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 注自我和别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的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 什么? ”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 ”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 特性,让大家观测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别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 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
20、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 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启动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足准备。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高和推动。2、情感体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在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 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 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干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如在“结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互相讲述喜欢 吃的东西和不喜欢
21、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J情绪的体验,并由J及彼地了 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3、实践尝试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映。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 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认为儿童提 供模仿的楷模,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别人产生许多关 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解决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如在结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 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结
22、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别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4、经验积累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干通过IH知识更好地 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 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有足够的经验时,才干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对的的行为。如礼貌 用语是个体和别人建立和谐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别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毕,反之 则会遭到冷淡。假如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用适宜的称呼。因此教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
23、共3 0分)1、筒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 认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 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2、筒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结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一方面,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结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结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
24、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结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别人故意与无意行为是初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干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也许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别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映,也就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别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 质等的结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结辨认人到自我,到互相关系;从认 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
25、态:从结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 异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测、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枳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如在“结识臼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 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佳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和谐相处的 方法,使儿童积累卡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 好地结识自己。5、情感迁移(行为
26、建立)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碰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 反映。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干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 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贯彻。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 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当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 有成效的。假如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了。 如在“结识自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 了自己是在父母辛劳的抚育
27、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接下去组织相 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的制 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2、会认读 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3、乐旨在集体面前介绍自一找 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足,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儿特
28、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分)五、应用题(共35分)总的评分规定:1、主题目的整合、有概括性,(3分);环境设立与家长工作适当(5分)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 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5分);2、教案完整G舌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2分);目的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2分):准备充足,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的的实现。(5分);建议与延伸适当(1分)。主题目的:(3分)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2、通过观测、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爱好。3、欣赏有关月亮
29、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积极参与有关中秋节的活动;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一)环境创设(5分)1、活动区:科学区:(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2)展示幼儿观测月亮变化的观测记录。(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4)提供月饼盒,观测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美工区:(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皂、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
30、饼。*阅读区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角色游戏区: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沙水区: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墙饰: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二)家长工作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测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3、和孩子共同商议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也许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 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4、收集
31、、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 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主题框架(5分活动设计(1 0分)好吃的月饼活动目的: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活动准备:1 .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2 .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活动过程:、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 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
32、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如何的?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三、r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又香又甜的月饼是如何做出来的呢?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2)教师进行简朴的演示(重要是使用模子这一环节)四、制作月饼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皆。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测,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
33、观测结果。(1 2分)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10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第七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3、负面情绪;恐惊成分。4、引起焦急的环境;情境。5、身心伤害,适当性。6、自己行为。幼儿自己的经验。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1 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重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对的表
34、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 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对的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市.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 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对的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规定,有时环境 对情绪的过度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对的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 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4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对的解决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
35、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与同伴对的相处 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对的解决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4)幼儿在平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 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队规则与规范。(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本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本 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本地的共同生活。当然 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
36、,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互相交往。语言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别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有运用本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规定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 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限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限度不同而已。 此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
37、方面也许是正常的, 不能山丁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容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 由于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估。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 题也是法律问题。对幼儿缺少了解的教育者经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处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故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 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 味着假如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m是真的。 教育
38、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 即使幼儿到了 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也许被 发现并因此受到处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 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粹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 因欺骗别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在别人的邦助下结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他们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别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 须和别人建立起互相关心的关系。作
39、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 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3、幼儿袭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重要有哪些?袭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重要有:已有研究发现袭击性幼儿(特别是男孩)与非袭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1)袭击性幼儿对自己和别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白,袭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 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局限性,不能对的结 识自己。同时又经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别人的能力。(2 )袭击性幼儿对袭击后果持有袭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袭击别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
40、可 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别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规定,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别 人。有的幼儿把袭击行为看作是在别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3)缺少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白,袭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袭击性幼 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购赂或发动袭 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袭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 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袭击性幼儿。(4 )袭击性幼儿对别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袭击性幼儿和非袭击性幼儿的对比 研究发现,袭击性
41、幼儿容易将别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袭击性幼儿对别人行 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个重要闪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 映,表现出袭击行为。4、正强化的重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操作程序和原则(1)对的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当是具体的、可观测、可控制、可评价的行 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2)对的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 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3)正的确施正强化。正强化实行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
42、;在多需要的 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迟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 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派强化物时,最佳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 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成盼望频率时,应当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 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涉及哪些内容?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具体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2) 行为症状。教师要积极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
43、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也许有关 的因素,家长应积极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也许详尽了解幼儿情况。(3)发生日期及过程:涉及何时开始、 连续时间有多久等,(4)也许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也许因素,如精神创伤、抚 养情况、疾病情况等。(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6、试论简述不妥强化的负面结果。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并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妥,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
44、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档或偏下。由于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成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涉及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涉及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 知者,并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别人的社会交往、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白,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另一 方面,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3、电视也许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要有哪些
45、?这种负面影响重要体现在1)电视有也许使儿童在结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 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也许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 处在低档阶段,重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结识世界,感受世界,假如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结 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也许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 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也许影响 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高。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也许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 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46、。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称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 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楚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也 许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运用这些现 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也许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 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别人。道德自律规定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
47、结论的技巧。这种技 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 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处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当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重要是如何得到奖 励或避免处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对的的。强化法可以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 德自律。(2)问题的因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因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 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期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因素,并在因素上寻找改 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因素。如一个老师假如必须用奖
48、励才干使幼 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爱好 或积极投入呢?也许是由于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故意义的课程 上。因此,教育者假如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牛.问题产生的因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 的行为问题。(3 )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互相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由于 得到奖励的幼儿也许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 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也许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 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干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 人的,由于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盼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假如权威人物拒绝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