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9957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解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时空坐标】甲钟胧辎束ABW11111895年 1898年创1898年明1900年1901年I111妈镂绯顷糊定疆海戊颇变 义袖圆 伴藤绯【知识梳理】一、戊戌维新运动1 .背景(1)民族危机: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 对声浪。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帝,但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知识延伸】戊戌变法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

2、运动的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开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条件: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 据。2 .经过(1)拉开序幕: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 2) “百日维新”:年6月11日,光绪帝公布 诏书,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前后持续103天,史称 o类别公布的新法作用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利于资本主义开展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

3、式学堂。利于思想文化传播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利于增强军事实力运动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 .结果: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挠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 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参与变法的“”被杀。变法期 间的改革措施,除 外,均被废止。【探究一】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顽固派材料一:维新派维新人士光绪皇帝人少势微无兵无权维新人士光绪皇帝人少势微无兵无权慈禧太后官僚贵族大权在握势力强大材料二: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土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 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

4、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一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一一根本原因(2)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3)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4)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材料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那么殊多缺点看其精神,那么 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那么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 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 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材料二:戊戌变法,是一

5、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国家,符合历史开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 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 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 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 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分析戊戌变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政治改良运动和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反 映了时

6、代的要求。(2)经济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开展;(3)思想上: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促进了思想解放, 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跟踪训练】1.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 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A.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B.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D.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答案:C2.最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 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 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7、.”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发动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节措施不符合实际答案:B二、义和团运动1 .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居限(2)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 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兴起了以“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2 .开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 措施(毓贤是抚为主,袁世凯是剿为主)(2)列强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

8、奥 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即。(3)因列强反对废黜光绪帝,慈禧太后对列强各国宣战,并决定对义和团采取“招 抚”的方法,利用其对抗八国联军。(4)义和团和清军联合对抗八国联军失利,慈禧太后转而与列强合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遭到失败。3 .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丕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比照: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9、运动相同点1 .都是以近代农民为主体的运动2 .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 .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 月生利不 同 点背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的激化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 盾激化斗争对象清王朝帝国主义列强组织形式有统一领导核心,军事组织、 指挥及革命纲领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没有统 一的领导和指挥,没有革命纲领政权及斗争 时间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对西方态度平等外交,在对抗列强侵略的 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历史作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同时 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粉

10、碎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企图1.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 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 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A.是甲午战败的结果B.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D.导致了清统治集团瓦解答案:C2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 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 易,助学拳,要推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 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中国

11、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答案 A三、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 .借口:出兵镇压义和团。2 .经过:1900. 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 和清军阻击。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 战。1900. 06. 21慈禧向各国“宣战”(4)1900. 07. 14 天津陷落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匡力和李鸿章为全权代

12、表与列强议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我国东北。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 根基。【知识拓展】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 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 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 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抗义和团的 意向。3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

13、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 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 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内容:内容危害惩罚“首祸诸臣”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向各国赔款白银4. 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 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人民负 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 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撤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 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14、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 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 为“洋人的朝廷”;以华治华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的深渊。【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方式: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军事侵略:驻扎军队,控制京津趋势:赔款数量越来越多。割地面积越来越大。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15、。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探究二】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体系】国全为殖地封社 中完沦半民半建会国全为殖地封社 中完沦半民半建会结果:失败戊戌维新 运动挽救民 族危亡 的斗争午争民危加 甲战后族机深【跟踪训练】1. 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 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 “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OA翻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列强共同宰割中国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2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1901年被中 国学者译为黑奴吁天录。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该著作翻译的背景是()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义和团运动的高涨C.清末新政倡导西学 D.民族危机及其严重答案:D3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 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 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A.说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响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