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8733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 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 (2022湖北高考真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 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 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

2、.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 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2. (2022湖南高考真题)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021 .江苏.高考真题)唐代

3、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 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3. (2021 ,辽宁高考真题)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 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4. (2021 .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 便随意提出耍求,“苟不如意,便加

4、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021 .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 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2020.山东.高考真题)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工与“煮粥赈 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

5、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5. (2020.全国.高考真题)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 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二、材料分析题6. (2020.江苏.高考真题)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 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 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

6、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 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 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 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 (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

7、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 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 (2020.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 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

8、”,“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 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 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 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 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工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

9、展趋势。参考答案1. D【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 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 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2. A【详解】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 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0、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 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 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 项。故选A项。4. A【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 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 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

11、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 项。故选A项。5. B【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 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6. B【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 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 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 D【详

12、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 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 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8. 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 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 制

13、,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 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9. C【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 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 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 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

14、除D。故选C。10. C【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 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 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11.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 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积

15、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 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 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 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

16、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 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 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 县。(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 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12.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

17、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 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 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 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 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 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 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