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78334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汇编隋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 (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2. (北京市丰台区2022年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试调研练习历史试题)唐朝三省因分工不同,中书、门下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出现“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情况,影响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致使政事常被贻误。为解决这一问题,唐朝实行A六部制B政事堂制度C科举制D内外朝制度3. (河南省洛阳市20

2、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4. (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A机构增设提升政府效率B政治重心南移推动制度创新C经济发展推动政区变革D人口增加提升地方治理水平5.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3、历史试题)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一文中说,“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青,然后至于人”,材料体现了唐朝A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B社会控制不断强化C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D政令贯彻的有效性6. (四川省南充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唐初,府兵服役时免租调,要自备武装、衣粮,因此大多选家境殷实之人,军队中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品官子弟。安史之乱后,主要募兵来源为失地农民和无业游民,军镇节度使实际掌管了征兵权,他们往往多征镇兵,士兵只知将帅而不知朝廷。这一变化()A提高了政府军队的战斗力B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C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D加剧了政治局

4、势的动荡7. (浙江省2023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题)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8. (云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唐朝前期,国家税收由中央统收统支,地方无擅自支用国家税收的权力。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政府获得了原属中央财政的部分财权和税收。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财政制度与时俱进C是藩镇割据产生的根源D说明中央权威已逐渐下降9.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单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A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10. (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明代以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五军都督府。兵部有出兵

6、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下列军事体制中与之相似的是()A秦朝太尉郡尉B唐代兵部节度使C清代八旗绿营D宋代枢密院三衙11. (西南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宋太祖时期,沿用唐后期形成的中书门下制,形成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三司制度;神宗时期,废除中书门下体制,赋予中书、门下、尚书各自权责,三省长官实行兼职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二人均是宰相。这一变化A加剧了冗官局面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三省制衡机制12. (2022届西南名校联盟“333”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南宋建立

7、后,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建立起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体系,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可以说明当时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13. (福建省2021-2022学年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北宋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帅司(安抚司),四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全国各个统县行政组织(府、州、军、监)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这一制度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C促使皇权更加集中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1

8、4. (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读如图,在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A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转运司B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C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D省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县知县或县令15. (湖北省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宋代地方官对于贫富两个群体都要进行引导,对于高人要引导其清楚自身的需求,普待贫农.面对于须农则是引导其及时交租,避免因为双方矛盾加剧从而影响到地方社会的和谐。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增强B基层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阶层的流动明显加快D贫农抗租比较普遍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6. (天津市和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

9、题)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

10、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问题】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3)据

11、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17.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意欲从开封迁都洛阳。表3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有关记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迁都洛阳的利与弊。参考答案1.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仆射的地位和职权在每个时期不断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尚书仆射的调整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传承与创新,C项正确;尚书仆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对其调整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仆射的权力先加强后削

12、弱,而后又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之间,尤其中书和门下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唐朝设立了政事堂制度,作为宰相共同议事的场所,有效的解决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因此六部制不是解决材料所述现象而采取,排除A项;科举制是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题干,排除C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朝时期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 【答案】C【详解】根据“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

13、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A项;这一调整与决策民主无关,排除B项;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4.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的郡县数量越来越多,可见随着人口的南迁和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推动了政区的变革,C项正确;机构增设并不意味着政府效率一定会提高,排除A项;南宋时,政治中心转移至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地方治理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5. 【答案】A【详解】白居易的

14、文章中,君命即中央政令传达到方镇后,经州牧、县宰、乡吏、村青下达到具体个人,反映了唐朝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令运行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A项正确;只有政令下达的程序不能说明政令运行的效果和社会控制的不断强化,B项错误;中央到地方的政令下达路径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不符,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唐代政令贯彻的“有效性”,D项错误。6.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节度使的权力增强,造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募兵制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排除B项;募兵制与国家统治基础扩大无

15、关,排除C项。故选D项。7.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增强,造成藩镇割据局面,因此,东汉和唐朝因为外重内轻引发了地方割据,加速王朝瓦解,B项正确;秦、西汉的灭亡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北宋被金所灭,排除C项;南宋被元朝所灭,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排除D项。故选B项。8.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国家税收由中央统收统支,地方无权支用国家税收,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把原属于中央的部分财权和部分税收划归地方,这一做法说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下降,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D项正确;唐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唐末农民起义,排除A

16、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下降,而不是财政制度的与时俱进,排除B项;地方获得部分财权和部分税收是藩镇割据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9.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A项正确;B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0.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军事机构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相互制衡。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

17、枢密院掌握调兵权,而三衙掌统兵权,两个机构相互制衡,D项正确;秦朝地方郡尉服从于中央太尉,排除A项;唐代节度使隶属于皇帝,不归兵部管理,排除B项;清代满洲八旗与汉人绿营都是政府的军队,不存在相互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11. 【答案】B【详解】材料表明宋神宗调整中枢机构,分工明确的同时,尚书左右仆射分别兼任门下与中书侍郎,实质是扩大了尚书省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宋神宗改革是针对“三冗”问题,“兼职制度”有助于减轻“冗官”,排除A项;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专制制度下决策权由皇帝掌握,调整机构程序意在加强皇权,制衡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 【答案】C

18、【详解】据题干的描述,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可以知道中央权力运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丞相手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以及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排除AB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3. 【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北宋废节镇而置路,并设置监司和帅司,且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统管地方各行政组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使四司取代节度使,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这就使得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中的

19、这一制度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容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皇权集中无关,排除C项;这一制度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一步增多,容易造成财政开支增大,而非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4. 【答案】B【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地方行政区划从上到下依次为路、府州军监、县,路一级设立四监司即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负责军、漕、宪、仓,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处对应的内容依次为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B项正确;宋代地方不再有道郡一级,排除A项;宋代的参知政事为中央官员,与知州并立的长

20、官不是节度使,排除C项;省是元代才创立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D项。故选B项。15. 【答案】A【详解】宋代地方官对于贫富两个群体都要进行引导,以免出现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可见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增强,A项正确;B项错把要预防出现的社会问题当做存在的社会问题,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是指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C项材料不体现;D项错在把地方要引导农民及时交租解读为农民抗租普遍,排除。故选A项。16. 【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

21、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22、”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17. 【答案】利:洛阳较开封地理位置险要;可以减轻军事与财政的压力,有利于国家安定;历史上长期为都城,具有良好政治文化基础。弊:洛阳遭战火破坏,经济凋敝;迁都增加国家与民众负担;漕运条件劣于开封,粮食供应困难。【详解】利:根据“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洛阳较开封地理位置险要;可以减轻军事与财政的压力,有利于国家安定;而且历史上长期为都城,具有良好政治文化基础。弊:根据“京邑(洛阳)凋弊,宫阙不完,畿内民困,军食不充”、“根本安稳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可知洛阳遭战火破坏,经济凋敝;迁都增加国家与民众负担;漕运条件劣于开封,粮食供应困难。第 8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