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7339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读准以下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 .累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 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 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 . 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1 .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言语的神韵、气概和感情色彩,体 会言语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感情目标.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1 .理解作者追求公平

2、、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 暗现实不满的精神。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 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 化营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1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商量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2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3 .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奇异色彩,结尾又不知 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地。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打算1 .投影片:生字词;有关陶渊明

3、的文学常识;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随堂练习。2 .有关课文的插图。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读准生字的字音。1 . 了解作家陶渊明。2 .累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3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4 .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觉察桃花源,到访问 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清楚,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 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1

4、.渔人是怎样觉察桃花林的?2 .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 .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简介陶渊明。陶渊明1365 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年少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 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卑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 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 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 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

5、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 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 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1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 标志着作者思想开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 “桃花源 这样的理想社会,寄予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公平、丰衣足食、 与世无争的期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认,也在肯定程度上 反映了农民的心愿。1 .读准以下字音:2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3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

6、写的意图是什么?商量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奇异色彩,暗示将 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 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 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 动用法。4 .商量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 些表达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一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一一

7、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 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亮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一 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 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以下言语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 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 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 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根本相同,作”都讲,但这

8、 两个词也有差异,“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 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好似假设 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商量学习第三段的内容。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 听了渔人的答复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 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 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 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总揽,可以像 村

9、中人“避秦时乱 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仅是作者的梦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完成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缺少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开展上 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 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开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 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 是双音词;“绝境

10、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 “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 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 “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 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 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 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

11、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似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 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担忧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 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汇报,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 听到后,也愉快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 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中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 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 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1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志,名 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四随堂练习一、陶渊明又名,字,是朝代)著名诗人,上学 期我们学过他的诗(,首句是“种豆南山下。二、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写渔人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 桃花源。三、解释加黑的词。1.屋舍俨然.阡陌交通5 .悉如外人.处处志之9 .寻向所志2.便舍船4.诣太守6.并怡然自乐8.寻向所志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