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工业良好发展环境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工业良好发展环境行动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营造工业良好发展环境行动计划一、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贵州资源富集、区位优越、生态良好、文化深厚等优势,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特地方特色产业,做专做精新兴潜力 产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打造两区六基地,加快形成以传 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新兴潜力产业为引领 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基赋能工程,加快推进以5G、物联 网、工业互联网和卫星通信(低轨宽带卫星互联)为代表的通信网络
2、 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 设施建设,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应 用创新,提升运行效率。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提高无线电监测能力,扎实做好FAST宁静区电磁环境等安全保护。(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支持有能力的工业企业参与煤、磷、铝、 镒、黄金等零星资源整合和资源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电力 市场化改革,完善峰谷电价政策,强化电网、燃气管网等建设,降低 企业用能成本。优化物流枢纽和集散中心功能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 施。科学规划工
3、业用水量,保障工业企业合理用水需求。(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用人需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和技能人才三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 才培养体系。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力争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 团队、做大一个产业。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 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培养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 技能型人才。健全完善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创新服务保障机制、人才 分配激励机制、技能人才待遇保障机制,调动人才创造成果、转化成 果的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五)加强安全生产保障
4、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大统筹发展和安全力度,按照管行 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 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加强民爆生产销售 企业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持续加大安全投入,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业互联 网+安全生产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着力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省民爆行业 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强工业领域反恐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 安全稳定。(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服务
5、效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 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 台,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落实省领导联 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和干部职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研究制定新型工 业化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 业大突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 综合负担。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创新创业、共同推 进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运用新媒体宣传推介全省工业高质量发 展成果,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七)推进规划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工业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
6、及时查找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进一步健全规划评估体系,推动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客观分析评 估规划实施情况,加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适时 对目标任务进行调整。探索面向社会公众的互联网评估方式,提高评 估的客观性和认可度。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 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 台,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落实省领导联 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和干部职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研究制定新型工 业化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 业大突破的
7、综合性政策文件。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 综合负担。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创新创业、共同推 进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运用新媒体宣传推介全省工业高质量发 展成果,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资料来源: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围绕离散 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深入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 推动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典型经验的移植、推广。持续强化工业领域智 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 慧工厂,推动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服务维护等 全流程、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
8、小企业推进生 产线自动化改造,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三)深化数字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化推进网络、平台和安全能力建 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支持贵州工业云等赋能平台建设,鼓励 企业建设和应用产业大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积极争取 国家布局建设各级标识解析节点。围绕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鼓励企业 各个环节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对产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服务供给能力,助推工业倍增行动。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应用、 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 定制、服务化延伸、数
9、字化管理、智能化产品融合升级。推进现代能 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工 业大数据应用建设,提高行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开展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创新工程,按照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和基础材料等行 业特点,有针对性推进网络化生产新模式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鼓励 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测、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 等在线增值服务。到2025年,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60,位 居西部前列。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一)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 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
10、局为契机,因 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上下游梯次化布局, 强化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按照集聚集约、优势互 补和分工协同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推动区域错位发展,构建以核 心引领、轴带支撑发展的两核一轴两带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两区 六基地产业集群。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为核心,立足大数据先发 优势,打造黔中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建设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 区和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遵义都市圈为核心,打造 黔北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优质酱香白酒、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 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
11、建设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以成渝双城经 济圈经遵义、贵阳、黔南的高铁和高速交通为纽带,贯穿两个产业核 心区,构成贯通南北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健康医药、 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和 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毕节、六盘水、黔西南能矿资源 富集优势,以毕水兴交通为纽带,打造西部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现 代能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国家新型综合 能源战略基地。依托铜仁和黔东南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东部产 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 设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工业基地。1、世界酱香
12、白酒产业集聚区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以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州习水经济开 发区、贵州金沙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优质酱香白酒产业, 打造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2、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以贵阳贵安核心,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安综合保 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元 器件、锂离子电池、高性能计算机、云服务等产业,打造大数据电子 信息产业集群。3、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以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六盘水盘南工业园区、兴义市清水河-威 舍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煤炭、电力、氢能等产业,打造 新型综合能源基地。4、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福泉-瓮安-开
13、阳-黔西-织金磷煤资源连片区域为核心,以贵州 开阳经济开发区、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为主要 载体,布局发展磷化工、煤化工产业,打造磷煤化工产业基地。5、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以贵阳贵安-黔南为核心,以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为支撑,以贵 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黔西 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新 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 产业,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6、全国重要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以贵州昌明经济开发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碧江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辣椒、酸
14、汤、茶、刺梨、蓝莓和 天然饮用水等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基地。7、全国重要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以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乌当 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布局发展中药民 族药产业,打造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8、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 发区、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航空航天装备、 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智能装备等产业,打造高 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开展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 特色的要求,突出地方特
15、色,准确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科学选 准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围绕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 展,引导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首 位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环境优良的产业聚集区。引进一 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形成集聚发展格局。依托各具特色的开发 区,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工 兴城、产城互动的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三)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统筹全省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和考核,制 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各地开
16、发区发展,提 升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区域协同力。牢固树立亩产 论英雄意识,强化考评引导,实行分档激励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 置,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深入开展闲置厂房和僵尸企业清理,有效 盘活闲置厂房,推进低产低效企业稳步退出,为优质项目、优质企业 腾挪或预留空间,实现腾笼换鸟,提高开发区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 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开发区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各地开发区申报创 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推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模式,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开发区绩效激励机制, 探索实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用人和分 配方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
17、积极性,促进开发区良性发展。1、千亿级开发区培育贵阳经济开发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贵州苟江(和平)经济开发区、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等5 个综合产值千亿级开发区。2、五百亿级开发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洞堡工业园区)、贵州西秀经济开发区、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兴义市清水河- 威舍产业园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贵 州修文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 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六盘水水月产业园区等 10个综合产值五百亿级开发区。3、百亿级开发区培育毕节、遵义、黔东南、碧江、六盘水、安
18、顺、铜仁、娄山关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乌当、惠水、习水、白云、盘北、红果、 昌明、瓮安、七星关、开阳、金沙、大龙、纳雍、水城、息烽、独山、 湄潭、兴仁、威宁、织金、思南、新蒲、松桃、黔西、赤水、万山、 德江、印江、大方、普定、正安、绥阳、台江经济开发区,长顺威远、 盘南、都匀绿茵湖、独山麻尾、贞丰、安龙、水城发耳工业园区和贵 阳综合保税区等50个综合产值百亿级园区。四、保障措施(一)加大投融资力度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有 效投资,催生工业发展乘数效应。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编制发布 年度投资导向计划,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 造投入,提高
19、工业技改投资比重。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和产能预警研究,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统筹用好产业基金、工业融资 担保、中小企业信贷通等融资政策手段,最大限度引导更多资本支持 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积极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良 好环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精细化信贷服务 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着力提升制造业信贷规模。充分利用资本 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探索供应链金融+担保线上票据池+供应链 等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效率。(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工业的生命线,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稳增 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强化招商引资扩大增量,加强技改 升级优化存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建立完善省级工业招商重大项目 库,聚焦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精准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落地一批 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标志性项目。完善项目推进 机制,实施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四率行动,确保项目落地生 根、开花结果。(三)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各类财政资 金。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聚焦千亿级、五百亿级 产业集群,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补短板。优 先安排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