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 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 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 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 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 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 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 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第二,政策
2、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 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 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 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 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 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 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 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 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
3、营原则 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 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 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 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 面。2, 3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 策
4、,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 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 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 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 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 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可以从宏观调控目标、结构调整和 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三方面进行分析。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
5、析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达到 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 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某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到宏观调节效果。(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1979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5%,人民生活水平和国 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 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对宏观经 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
6、币政策逐渐成为 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略统计,改革开放23年间,实行“双松”政策组合的达13年,实 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只有1年,具体可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 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 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 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 扩大社会总需求4, 5;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 济的发展产生强烈
7、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 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 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 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 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 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 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 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
8、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 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 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 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O O第三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 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 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 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 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 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