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 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 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 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 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 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
2、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 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 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 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 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 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 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 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
3、的话,外 产生了特别的效果。B.文章既描写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也描写了鹅鸭洗澡和狗创田鼠洞等 与主题无关的气息。C.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鸭子凑合着洗去身上的煤灰,用语诙谐幽默,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D.文章将写景穿插在叙述当中,寥寥几笔,却以一当十,描绘出了边地寂寥无 边、空旷荒凉的景象。8 .有评论家说,李娟的文字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向上的 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9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特点。【答案】6. A7. B.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但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 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文中母亲不屈不挠
4、、积极乐观 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8 .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坚韧执着,外婆和我 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 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做事 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5、此乎?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H-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仆自卜固无 9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6、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 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 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 州之术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旦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 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 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 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
7、师道书)注:炫(xuan )怪:展示异于人的举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 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 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 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 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
8、鬼神以治病,巫、医经常不分,往往并 提。B. 士大夫,中国古代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始于战 国。C.辱,屈辱、辱没,在这里引申为承蒙,作谦辞;文中辱书,意谓承蒙写 信来。D.吾子,中国古代既可用于称谓自己的儿子,又可用于对别人的尊称,文中指 前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本一节选部分,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作者的叹息之声、 不平之气似穿空而来,令读者震动。B.韩愈认为,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的文字,并帮助学习 句读,这样的老师并不能算是老师。C.文本二第一段,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相师要求,作者从多个层面,逐层 深
9、入阐明不愿做韦中立老师的理由。D.为形象印证为人师的后果,柳宗元特举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传说和见闻, 说明世俗的少见多怪及其严重危害。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14.从两个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韩愈和柳宗元所处时代的从师风气是怎样 的?对此,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请简要概括。【答案】1。B 11. D 12. B.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2)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
10、太阳一出来狗便 狂叫,我认为说得有点过分。13 . Q)从师风气:从师风尚日衰,不尊重老师,以从师或为人师为耻。(2)态度:韩愈公开批评不良从师风气,敢为人师;柳宗元认清世风怪象,不愿 为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四季更迭,词人面对东风、明月美景,却伤感无限:上片以乐景 衬哀情,倍增其哀。B.第三句中又字加重了前两句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岁月不再、不
11、堪回首、 复国无望的感慨。C.下片后两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愁情,浓重强烈,悠长深远,化抽象为 形象,具体可感。D.同大江东去 一样,本词用语豪迈,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对比,表 达了独特的情感。16 .有人评论此词,说朱颜后着一 改字而悲情三匝。请结合全词谈谈 你的理解。【答案】15. D16.物是人非的感慨。繁华已逝的感慨。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词善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仓促出兵北伐导致结局的典故,提醒南宋朝廷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2 )自诗经起,叠词就成为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以增强韵律
12、、渲染情 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连用14个叠词,其中最后一句是(3)对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殆的 观点,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4 )古人常用江月这组合意象来表情达意,琵琶行中有多处这样的诗 句,如,【答案】.赢得仓皇北顾.凄凄惨惨戚戚.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O它不决定于权势、市价的人群意识,而是 ()着自生自灭的发展规律,在人群的接
13、纳中彰显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它的 发展中涌动着时代的潮歌,也泛滥着时代的泥沙。它能否存活旺盛,取决于 民俗与这个时代是否贴近。运用民俗,o经济是民俗的衍生物,是经济搭乘了民俗的便车,经 济不能膨化民俗的概念,更不能扭曲民俗的身段。还民俗一个自然,给民俗一 个清白,放民俗一条生路,才是科学的和辩证的。弘扬民俗,要()与市场的粘连。民俗存在于市场之中,但市场左右不 了民俗的进化;民俗影响着市场的起伏,但市场调剂不了民俗的内涵;幌子属 于民俗,但市场不能用民俗做幌子。发展民俗,让民俗回归民间百姓。三百六十行是民俗存在的沃土,那里滋生 发展了民俗、当然也让民俗具备了()的本性。而我们不能硬性的对它进行
14、移植和嫁接,否则不是水土不服,就是发生()和变异。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沿用脱离革故鼎新退化B.沿袭脱离革故鼎新蜕化C.沿袭剥离吐故纳新退化D.沿用剥离吐故纳新蜕化19.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B.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我与地 坛)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致云雀)D.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月色)20 .在上文横线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
15、案】18 C 19. C.民俗也一样。要避开狭隘利益观。(二)语言文字运用口 (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于谦的石灰吟托物言志,取的是物象;马致远天净沙借景抒 情,取的是景象:北岛的无题借事明理,取的是事象。这些单纯的 事、物、景承担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就成了意象。有的诗歌只取一个意象,有 的取的是一组意象。有些意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经古代诗人反复运用,逐渐约定俗 成,其内涵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称为传统意象,如杨柳的离 别,菊花的隐逸,杜鹃的思归,酒的愁苦,大雁”的思乡思人;然 而,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白话诗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意象的内涵被推陈出新,在现代语
16、境中有了新的意义,加之格律的解放,拓展了诗歌发展的新空间。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上有些问题,请修改。22 .下面一节新诗以酒作为意象揭示事理。请结合上文对意象的解说,重 新选择个物象,仿照其大体格式续写一节现代诗。承受我们要学着承受误解学着把苦酒当成饮料一样品尝把它慰藉在我炽热的胸膛微笑而饮哪怕它灼热我友爰的脸庞【答案】21.这些单纯的物、景、事承载(负载)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就成了意 象。22 .示例一:我们要学着承受痛苦/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它储存在成功 之日流淌/蓦然回首/哪怕它流成了大海汪洋示例二:我们要学着承受坎坷/学着把荆棘当成鲜花一样徜徉/让它铺展在我青春的路上/迎面
17、向前/哪怕它扎破我稚嫩的脚掌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中借助红烛表达了对理想的困惑和追求。其中以下两 个诗句颇耐人寻味:(1)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2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菜根谭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 刀割身涂在很多时候,负重的心态,往往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求胜的好胜 心,往往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而倘若拥
18、有云淡风轻,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享 受过程的精神,方能轻松而自在的徜徉于人生旅途中。心理学家将为达目的而患得患失,焦虑不堪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瓦 伦达作为一位钢索表演者,正是因为对胜利的迫切追求,对成功后观众的鲜花 与掌声的急迫需要,对自身失败后可能名誉全失的惶恐、害怕,对自尊心遭受 强烈打击的糟糕后果的过分关注,才不幸失足身亡。这种种因素,仿佛恶魔, 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最终窒息。因此,与其受到诸多因素干扰,而惶惶不可终 日,不如放下负重的行囊,只看行路过程中的美丽风景,不理会行路完成后究 竟会如何,潇洒坦荡的往前走,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这样的过程也是 最令人享受的过程。还记得一句话,
19、令我印象深刻:安详澄澈,便是抵达天堂最好的阶梯 是的,要想去除瓦伦达心态,做到内心的安详与澄澈,就要对自身有精准的定 位,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拥有放松的心态,才能有收获与进步。回溯漫漫历史长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依然在人们耳边回 响。于千万军队围困之际,项羽陷入困境。想到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锈羽而归 的失望,想到子民们对自己的期盼与信心,他难以忍受无数次成功中这唯一的 失败,于是挥剑自刎,血染长河。倘若项羽能不计较后果,勇度江东,重振旗 鼓,或许间土重来未可知。但这种只能赢不许输的瓦伦达心态,最终将他拖 向深渊,陷于泥潭无法自拔。目遇当下,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却不受这种心态驱使,最终成为
20、一代名家, 妙手回春,福泽万户。他在已经拥有崇高的声誉之下,却依然接受每一次大风 险手术,不计得失。在一次切除巨大肝脏肿瘤的手术中,有人问他:你已经功 成名就,何必冒这么大风险? 他却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吴孟超罢了。我 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凡、平常之心,不要过分看重自己与结果, 才能真正的享受过程,欣赏到沿途盛开的繁花与绿草。林清玄说过: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瓦伦达心态不 应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应如智者般多一些享受过程,少一些考 量;多一些单纯,少一些负重。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尽得清欢。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 们特
21、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 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 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 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r同时 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 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 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 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
22、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 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 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 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 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 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 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 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
23、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 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 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 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 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 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 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 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 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24、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 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 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 的脚印,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 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 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 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 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 格局上,
25、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 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 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 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盼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里,不仅文字不是必需的,就连人们需要配合的时候而采取的语 言都是不已的。B.在亲密社群中,因为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有时可以产生无言 胜似有言的效果。C.最原始的文字产生于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是为了利用联想的作用 来帮助人的记忆。D.在中国社会里,语
26、言完全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 授无缺;无需文字。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具有相同经历 多数人,在相似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意义的象征,才 能发生共同的社会语言。B.在面对面的社群中,由于表情、动作比声音更容易表情达意,语言总是密切 配合于其他象征材料的。C.在乡土社会里,如果遇见了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人们就会在指头上打一个 结,这是文字的原始方式。D.不是发生在基层的中国文字,只要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 后,就能实现文字下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语言现象的一项是()A.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r门外的人十
27、之八九回答你一 个大声的我B.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 确闹了一个笑话。C.乡下人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便慌了手脚,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口卒了n : 笨蛋rd.舍友正在洗头,洗到一半发现忘记拿毛巾,就朝你喊了一声哎,接着用 手指了指毛巾架。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文字不需要下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 D 2. A 3. C.示例一:材料一围绕在乡土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这一观点,先从面对面社群的 角度论证,进一步再从亲密社群的角度展开论证,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 理论证的方式加以
28、阐释。示例二: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安排,先提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 这一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在乡土社会里连语言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接着又 分析了特殊群体中的特殊语言,最后得出结论: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 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4 .示例一:从空间的角度来讲,在面对面社群和亲密社群中,连语言都不是传 达情意的唯一方式,声音、表情、动作同样可以表达情意,文字是多余的。从 时间的角度来讲,乡土社会中的人生经验可以通过记忆和口口相传来积累和传承, 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示例二: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在亲密社 群中,会产生一些用表情、
29、动作、声音等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在定型社会中, 人们可以凭借语言和记忆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在乡土社会里,全部文化可以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完成。(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天李娟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的,缓慢、低浅而混 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升水熬煮。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外婆最可怜。我们饿了可以随便嚼点干粮打发肚子,外婆没有牙,只能喝稀 饭;肠胃也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
30、食。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这顿饭时感到 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 之痛苦。仿佛她正是因为那顿饭而死。仿佛正是从那天那个奔波辛忙的黄昏开始,她 才一天天走向死亡。是的,无能为力。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 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这一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收拾行李,打包,装车。等折腾到一百公里外的 耕地旁边,已经下午了。等全部家当卸下卡车,太阳已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卡车开走后,四面愈发无遮无拦。我们和我们的家,如同被大风吹至此处的 微小事物。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石头,砌成一只简陋的三角灶,又拾了点干草引火。
31、风很大,好容易才把炉火升起。叔叔去寻找住处。他听附近的种植户说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地坑,修理收拾 一番,再架个屋顶就可以住进去。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 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我守着石灶添柴,被烟火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 处满地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我们破破烂烂的家,我们潦草而唐突地突然出现。饭做好了,我赶紧给外婆盛了一碗。她早就饿坏了,也顾不上烫,坐在风里 大口吃了起来。没有菜,只是一碗白米稀饭。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
32、。斜阳沉重,空气金黄。这个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 间都属于黄昏。赛虎始终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第一天夜里,我们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第二天中午时分,在邻近的几位种植户的帮助下,我们的地坑之家基本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到地下。第三天一切整理完毕。可是到了第三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沿着地坑一侧的通道艰难走上地面,转身四望,快要哭了。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她说:能长出来吗?这种地方能长出来什么? 鹅和鸭子对生活的动荡毫无感触。它们很快发现了附近的水渠,啄着那层薄 薄的水流,凑合着洗了个澡。搬家
33、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四天,鸡开始下蛋。同时,两条狗,赛虎和阿黄在地坑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好几 天。爪子都刨烂了,流着血,仍不肯罢休。就在第四天,外婆也接受了现实,不再抱怨。她每天时不时地数鸡数鸭、唤 狗唤鹅。荒野这么大,她总担心它们走丢。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 天就能播种了。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抢抓季节,快快播完,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 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可是,一进入空旷的大地,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却那么单薄微弱,凄凉无 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
34、走一步,停一下。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 得似乎再也回不来了。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每当我从地下走上地面,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空空大地,忍不住像外婆那样小声说:这能长出来什么? 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际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拾回一只矿泉水瓶,装上水把花养了起来,放在投入地下的唯一一束光线 之中。过了两三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无论走多远都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来的 这些就是眼下这场春天里的全部了。第九天我离开了。我把我妈、我外婆和小狗抛弃在荒野深处,抛弃了一整个夏天。
35、又觉得像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似乎这些年来,她们仍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而艰辛地劳作,而种子仍在 空旷的大地之下沉睡。(选自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注:文中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 前开垦的一片贫瘠土地。5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举家迁徙到阿勒泰戈壁草原开荒地种植向日葵的故事,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B.作者对于在这样荒凉的戈壁滩上种植向日葵,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人在大 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C. 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写出了边地的气候特点,也点 出了劳作之艰辛,时间之长。D.文中用抛弃 一词来写离开荒蛮之地的戈壁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离开家 人、离开土地的歉疚之情。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来揭示深刻的内涵,于不经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