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内蒙古包头一中(包头市)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内蒙古包头一中(包头市)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 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 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 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 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
2、无悲也;死中得生, 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 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 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非是而欲魇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 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种自 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 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 社会现状的“不满”主
3、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 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 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 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 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 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 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
4、是真实 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 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最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 “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 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 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 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
5、断,认定了大 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过5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 “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 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 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材料二: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
6、古罗马诗人 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 物。”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 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了光明的起点。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
7、成逐渐增多, 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 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 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 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 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 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 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
8、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非是而欲履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 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 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 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 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 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 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
9、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 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 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F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 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 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 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 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
10、出 “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 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 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 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上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 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 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取材于施爱东故事法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1、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戏曲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B.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既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也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C.人们因处于贫富不同的阶层,对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也不相同,贫者热衷,富者嫌腻。 ).能够满足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在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国维大概是最早论述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是具有表里关系的。B.文章对比了精英阶层和下层百姓对大团圆故事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C.文章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印证了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
12、着陌生化的距离。D.作者最后强调,大团圆结局是我们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的反映。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分)A.大团圆结局正好中了儒家“中和”的规矩,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儒家的“中和”之美 是大团圆心理在美学理想上的体现。(宁雪羽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一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乂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 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在
13、悲剧的后面往往会缀上一个小小的“喜的尾巴”,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 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
14、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 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 B.曲解文意。从文中“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 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的“与其不如”可知,作者做出了取舍,而选项中 “不仅也”将其变为两者都取。(2) D.曲解文意。根据文章最后一段,认为大团圆结局反应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 民族心理是一种误解。(3) A.选项的意思是,要把自己的剧本写到使人笑得像那大肚弥勒佛一样才肯放下笔。可 见,在李渔看来,笑对于喜剧艺术是重
15、要的。所以,此项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答案:(1) BD(2) A【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 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 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8年持续努力, 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包括驻 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
16、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 政的政治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贡 献了中国经验。展望未来,中国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适 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的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全面实 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推进 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摘编自脱贫攻坚中国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达成,全面实施乡村 振兴)材料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改变了教育, 而教育又以在脱贫攻坚之战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
17、作用改变着奔腾的中国。教育 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有学上”是起点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 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 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上好学”指向教育提质。乡村教师“特岗计 戈了银龄讲学计戈以及万名教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老师 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教育在脱贫攻坚路 上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精准扶贫贡献出无穷的 教育智慧。“扶贫必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扶知、扶智、扶志,教 育脱贫攻坚既是目的乂是手
18、段。“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 和思路的贫困。”“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既要送温 暖乂要送信心,既要扶教育之贫乂要通过教育扶贫。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 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 富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 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重要保障。(摘编自钟曜平教育脱贫攻坚筑基伟大复 兴) 材料三: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称,过去8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投入了近1.6万亿元。在2
19、 月21 FI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国表示要坚持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时实现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在过去4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使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项非 凡的成就。”世界银行中国区主管马丁雷泽对法新社表示。法新社称,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 的66. 3%下降到2018年的0.3机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PTD报道称,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摘编自外媒中国
20、吹响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 角)4 .下列对脱贫攻坚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得益精准扶贫 的做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还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的衔接、开展评估等工作,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C.脱贫攻坚战包含了教育脱贫,脱贫攻坚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脱贫攻坚促进了 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D.脱贫攻坚战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 球脱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获得多家外媒的高度评价。5 .下列对材
21、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极 为显著的成效,但这些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能够生搬硬套。B.摆脱贫困包括摆脱物质的贫困和摆脱意识、思路的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 要,更值得重视,因为“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C.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实践相结合,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 这会为打赢乡村振兴战役提供宝贵的经验。【).从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得知,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在28年间下降了 66%, 取得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6 .我国在教育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
22、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 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 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 误。(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 概括。【解答】(1) B, “表述不严谨,缺少了原文限定性的内容“规模性”。(2) D. “取得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说“法新 社称,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23、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66. 3舟下 降到2018年的0.3%。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 平均水平”,并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3)材料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 万建档立卡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 “乡村 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教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 校长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 “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 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 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
24、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 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给予了重要保障”。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 BD(3)“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照,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有学上;乡村教师“特岗计 划”“银龄讲学计划”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教育;通过 教育,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树立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通过教育,在“智” 上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就业能力、致富能万。【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
25、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剪网丰子恺大娘舅白相了大世界I可来。把两包良乡栗子在桌子上一放,躺在藤椅子里,脸上现出 欢乐的疲倦,摇摇头说:“上海地方白相真开心!京戏、新戏、影戏、大鼓、说书、变戏法,甚么都有;吃茶、 吃酒、吃菜、吃点心,由你自选;还有电梯飞船、飞轮、跑冰老虎、狮子、孔雀、大 蛇等真是无奇不有!唉,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上海地方用铜钱真 容易!倘若白相不要铜钱,哈哈哈哈”我也陪他“哈哈哈哈”大娘舅的话真有道理! “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这种情形我也常 常经验。我每
26、逢坐船,乘车,买物,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对于制造者的 工人与提供者的商人很可感谢。但是一想起钱这一种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 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 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买式的“薪 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 一事就厌恶起来。这与大娘舅的白相大世界情形完 全相同。所以我佩服大娘舅的话有道理,陪他一个“哈哈哈哈”。原来“价钱”这种东西,容易使人受到限制又减小了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譬如像大娘 舅所说:”共和厅里的一壶茶要两角钱,看一看狮子要二十个铜板。”规定了事物
27、的代价, 这事物的意义就被限制,似乎吃共和厅里的一壶茶等于吃两只角子,看狮子不外乎是看二 十个铜板了。然而实际共和厅里的茶对于饮者的我,与狮子对于看者的我,趣味决不止这 样简单。所以倘用估价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这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 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小了。“价钱”,就是使事物与钱发生关系。可知世间 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本身 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i切关系不可。大娘舅一定能够常常不想起铜钱而白相大世界,所以能这样开心而赞美。然而他只是 撤去了 “价钱”这一种关系而已。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
28、世界里做人,其 一生一定会有更多欢慰。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对于盘中的橘子,不 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对于路上的乞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对于目前的风景,不要 想起是某镇某村的郊野。倘能有这种看法,其人在此间就像大娘舅白相大世界一样,能常 常开心而赞美了。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 中,所以我想把握某i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 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 里,只将其与“钱”相结的一根线剪断,己能得到满足而归来。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 把这个网尽行
29、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丁卯(1927)年十月(选自作者缘缘堂随笔,有删改)【注】白相,苏州方言,游戏、戏耍的意思。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性散文,文风平实亲切,语言干净自然,含义隽永,引人深思。8 .文章开篇通过对大娘舅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了上个世纪初上海城市生活的众生相。C.传授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学习,使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D.作者认为不能够看到事物单纯而明晰的本质,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乐趣。8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关系”妨碍了人们认识到事物本 身存在的真
30、正意义? (6分).有人说丰子恺先生的诗句最能体现他散文的特点:“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定的综合性,从 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 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找出关键性语句进行分 析和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风格特点的探究,探究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侧重于结 合文本的细致内容进
31、行分析。【解答】(1)B. “众生相”错,开篇描写反映的是上海部分城市生活和娱乐的内容。(2)“我每逢坐船,乘车,买物,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体现的是金钱 与休闲、趣味之间的关系。“对于制造者的工人与提供者的商人很可感谢。但是一想起 钱这种交换条件,就减杀了 大半的趣味”体现了职业与体制管理、薪水之间的关系。 “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体现了审美对象与实用功能之间的关系。 “对于盘中的橘子,不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体现了食物与生理需求之间的关系。“对 于路上的乞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体现悲悯之心与阶层优越感之间的关系。(3)丰子恺先生的诗句最能体现他散文的特点:“最
32、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确 实他的散文的特点是选材构思小中见大,立意深远;善于联想,引发读者的思考。大娘舅 见识了大世界回来,文中大娘舅说“真是无奇不有!唉,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 不开心。上海地方用铜钱真容易!倘若白相不要铜钱”,引发了作者的思考,作者从大娘 舅的生活感慨这件小事出发,发现了 “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足以妨碍事物本身存 在的真意义”这一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乃至于阐发了 “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 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这一深刻的人生真理,深入浅出,贴近读者。正体现了 他的散文特点:小中见大,立意深远。文中“原来价钱这种东西,容易使人受到限制 又减小了事
33、物对于人的意义。规定了事物的代价,这事物的意义就被限制” “倘用估价钱 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这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 义就被减小了”,作者写了一个因为与钱发生关联而导致快乐受到影响的生活见闻,进而 联想到了世间万事普遍的规律,文中“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 小的-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 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巧妙地用“网”“线”等比喻表明了世间事物之间具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用“剪刀”的比喻表达破 除成见,发现人生真相追寻真实快乐的希望,引发了读
34、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丰子 恺散文善于联想、引发思考的特点。答案:(1) B(2)金钱与休闲、趣味之间的关系。职业与体制管理、薪水之间的关系。审美对象 与实用功能之间的关系。食物与生理需求之间的关系。悲悯之心与阶层优越感之间的 关系。(3)作者散文的特点是选材构思小中见大,立意深远;善于联想,引发读者的思考。小 中见大,立意深远:作者从大娘舅的生.活感慨这件小事出发,发现了 “世间其他一切的关 系,都足以妨碍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这一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乃至于阐发了 “想 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这一深刻的人生真理,深 入浅出,贴近读者。善于联想、引发思考:
35、作者写了 一个因为与钱发生关联而导致快乐 受到影响的生活见闻,进而联想到了世间万事普遍的规律,巧妙地用“网”“线”等比喻 表明了世间事物之间具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用“剪刀”的比喻表达破除成见,发现 人生真相追寻真实快乐的希望,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
36、恕负重望, 其居豕卒,钱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本季。 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 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 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稽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即斥去。初开尊筵。吏 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熊尽察不过奇聪 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 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 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费,请
37、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 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在,皆不许。既延谢,上御 帷殿,召问之日:“帙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 ”大夏对日:“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 尽,万i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 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 ”大夏对日:“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 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日:“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 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日:“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 ”乃令九卿大臣, 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日
38、:”讲书须推明圣贤之 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日:“臣等若不敢 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日:“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土刘健等受顾命。上日:“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健等皆叩首日:“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 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统以来/每口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
39、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口止一朝/臣卜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占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40、.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 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 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 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健等大臣也敢 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10分)(1)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2)东宫聪明,但年幼,
41、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断句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 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具体方法如下: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 故”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等虚词。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 常常用日” “云” “言”为标志。修辞标志法:常见的有对偶、排偶、顶真、层递、 反复等修辞技巧。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结构标志法: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 以、向使”等。(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也会把
42、文化常 识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 为时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取材于施爱东故事法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戏曲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B.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既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也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C.人们因处于贫富不同的阶层,对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也不相同,贫者热衷,富者嫌腻。 D.能够满足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在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43、.王国维大概是最早论述中国占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是具有表里关系的。B.文章对比了精英阶层和下层百姓对大团圆故事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C.文章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印证了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阳生化的距离。D.作者最后强调,大团圆结局是我们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的反映。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分)A.大团圆结局正好中了儒家“中和”的规矩,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儒家的“中和”之美 是大团圆心理在美学理想上的体现。(宁雪羽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一一 这实在是关
44、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 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在悲剧的后面往往会缀上一个小小的“喜的尾巴”,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月25 口,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8年持续努力, 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过程
45、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包括驻 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 政的政治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贡 献了中国经验。展望未来,中国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适 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的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全面实 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推进 文意不符。因此,考生除了考前浏览复习古代职官表、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等,还应该注意 辨析选项的表述,看是否要结合文意理解。(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6、和分析能力。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 对应,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也可结合前后文,推断词义。翻译完成后,仔细检查。(5)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解题时应抓住与题干相关的关键语句,文中如只出现 关键词,那还需要改写;如题目要求自己概括,文中重要的句子就必须翻译。答题时一定 要按关键点作答。【解答】(1) “臣下”即“臣子”,是“进见”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进 见”是固定词组,卜.级谒见上级,晚辈谒见长辈,不可断开,排除D。句意:正统年间以来,
47、 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及时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 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亳,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故选B。(2) C. “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错误,是 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 官员充任或兼任。是官员为皇帝讲授,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故选C。(3) C. “当即停止”错误,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 意思是“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 并非所有都“立即停止”。故选C。(4)“先是”
48、,在这之前;“一岁”,一年;“再”,两次;“许”,答应。译文:在 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东宫”,太子;“辅之以正道”,状语后置,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俾”,使,让; “为”,成为;“令”,贤明。译文: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成为贤明的君主。(5)根据原文“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可知, 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 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答案:(1) BC(2) C(4)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 成为贤明的君主。(5)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不仅能熟识他们,还能正确任用他们,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 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参考译文: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