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文境画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堂实录及思考俞峰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略文境画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堂实录及思考俞峰公开课.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领略文境画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堂实录及思考浙江省慈溪市杨贤江中学俞峰摘 要: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是统编本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两篇写景抒情散文, 两篇散文语言优美,富于画面感。从故都的秋到荷塘月色,本课例设计了为课文选 择插图、鉴赏插图、建构插图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进而赏析画面,感 受气氛,体悟作者心境;突出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关联“文境”与“画意”,为写景 抒情散文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关键词:插图;散文语言;画面;心境;气氛【课前预习】L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文中任选一处景物描写的片 段,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意境气氛等角度进行赏析,并用几
2、个字为这个景象 命名。2,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这两篇散文的理解。(1)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 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一一刘海粟(2)风景即心境。一一钱钟书3印发假设干插图,供学生观赏。【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师:作为一本散文集,除文字外,也需要设计一系列符合文本特点的插图。如果你是一 位学生编辑,你将如何选择一幅合适的插图呢?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对故都的秋荷塘 月色两篇文章的插图进行评价或调整。二、插图的选择与鉴赏(PPT呈现:活动一:故都的秋中的这张插图是否得当?如果不恰当,你们会选择 资料袋中的哪张图片?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插图的评价师
3、:我们先来看文章中编者插的这张照片。照片对应文章的第3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这个段落。(生齐读:不逢北国之秋)(板书:图文)师:大家觉得这张图作为插图怎么样?生:文字是静态的,插图里的飞鸟却具有动感,很能表现文字不能表达的动态美。但从 气氛上却不是很符合。师:“飞鸟”是什么鸟?生:驯鸽。师:文章是如何来描述“驯鸽”的?生:“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师:图片和文字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生:文章中“驯鸽”是听到的,而图片中是看到的。一个是听觉描写,一个是视觉呈现。 图片呈现不是很到位。生:我觉得这幅插图挺贴切的。因为文章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一种以动衬 静,可以衬托出故都“清、静、悲凉”的特
4、点。另外,这幅照片里没有人,也显出了萧瑟、 悲凉的特点。(板书:气氛)生:文章中说“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应该是一种比拟辽阔的意境;但这 张图片看上去就很拥挤,房屋太密集。师:我们发现图片和文章里的视角是不同的。这张照片的视角是从半空中向下俯视的; 而文章中的作者是坐在院子里从下往上看的。其他的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这张图跟文章内容不契合。文字中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等比拟 细小、细腻的景物在这幅图中都没有表达出来。生:图片中最多的事物是房屋,这应该是北京的四合院,密集整齐。但原文中讲的是“一 椽破屋”,图片中的房屋看起来不破。师:这张照片有吻合文章内容的地方,也有
5、不贴切的地方。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有分歧,很正常。(二)插图的选择与鉴赏师:我们来看资料袋中的三张图片,都对应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大家觉得这几张图中有 合适的吗?(学生拿出教师在课前下发的资料袋中的三张彩色图片)(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图1图2图3生:图2比拟符合。首先,景物要素都表达出来了。其次,整体色调是冷色调,符合“清、 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从画面组合来看,画中的人放在左下角,以人的渺小衬托出天地 的宽阔,人仰望着天空,透露出他清闲式的落寞。师:这位同学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气氛意境、画面组合等不同角度做了分析,为我 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生:图3更合适。除了色调、景物选取比拟合适外,右
6、上角大块空间没有画,是青天, 给人以“清静” “辽阔”之感。师:右上角大块空间没有画,给人辽阔的感受,这便是绘画艺术中“留白”的手法,“此 时无声胜有声”,留白能给读者想象空间。刚才不少同学提到了色调,其实文章中郁达夫特 别强调了牵牛花的颜色。我们能从文章中郁达夫对牵牛花色调的描述里看到什么?(学生读了相关语句)师:“朝荣”念“zhdo”,早上开的花,晨开暮落,如赤壁赋中的“蜉蜥” 一样短暂 的生命,这里也透露了生命的悲凉。你们从郁达夫的描述里读出了什么?生:郁达夫喜欢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最不喜欢的是淡红色的。师:你觉得郁达夫会更喜欢哪幅图片?生:最喜欢图1吧。首先肯定不喜欢图3,因为图3的房
7、子墙壁的颜色就是红色的,砖 红色的。其次,牵牛花的颜色也不是郁达夫最喜爱的。而图1中的牵牛花颜色是蓝色的,是 郁达夫最喜欢的。另外我还想补充的是图3中的房子看起来并不破,跟文章内容不符;墙壁 太高了,像是把人困在里面,没有原文里那种舒适自由的感觉。生:我觉得图2更好。首先里面的人物坐姿很闲适;画面要素也比拟齐全;画面的空间 布局比拟符合文章中的描述,人坐在左下角,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那么他正好朝东, 头顶正好是大槐树,他的视线斜着望向天空;整体色调偏淡,也符合文章“清、静、悲凉” 的气氛。(板书:画面)生:图1最合适。桌上有茶壶和杯子,原文中就写到“泡一碗浓茶”;牵牛花的色调也 是作者
8、最喜欢的蓝色,并且牵牛花下面有一些秋草,是稀稀疏疏的。我发现这里的牵牛花画 得很清晰,而下面的秋草有点模糊,这跟文章中秋草作为“陪衬”是对应的。这个人的坐姿 也显得很闲适,符合文章中作者的心境。(板书:心境)(PPT呈现:刘海粟: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 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师:郁达夫是作家,却有着画家那样对构图的敏锐,分得清画面的主次,对色彩的搭配 也敏锐。牵牛花这一细节就表达出来了。三、插图的体味与建构师:郁达夫通过几幅典型的画面描写了故都的秋。朱自清那么是于深夜单独漫步荷塘,描 写了清华园中的一隅,他笔下荷塘月色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篇文章,
9、没有插图,不知是 教材编者的倏忽?还是有意为之?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插入一幅图吗?大家认为这幅图应该 是怎样的?请大家结合文章语言试着从“画面”“气氛”“心境”三个角度描述这幅画面(指 着板书上“画面”气氛心境”三个词)。(一)画面的体味(PPT呈现:活动二:故都的秋有插图,却有缺乏;荷塘月色没有插图,这幅图 应该是怎样的?结合文章语言,试从“画面” “气氛” “心境”三个角度描述画面。)师:我们先按照各自的节奏来朗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学生自由地读4、5、6自然段)生:我觉得这幅画面里应该有叶子、白花、流水、月光、淡淡的云、灌木的黑影、杨柳 的倩影、远山这些景物。环境气氛是宁静,朦胧的。
10、作者的心境是宁静的。师:你从文章哪里读出气氛是朦胧的?生:在第5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这轻纱的梦”,从这些句子里我就感受到 了朦胧,隐隐约约。后文中“不均匀”的月色,杨柳的“倩影”,也都能感受到朦胧。师:我们也可以抓住“泻”“浮”“洗”“笼”这些动词去感受。另外,我有一个疑惑, 为什么这里是“青雾”,雾怎么会是青色的?(学生产生了细碎的讨论)生:雾原本是淡淡的白色,但因为荷叶是绿色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让作者产生了视觉 上的错觉。师:从这个词你感受到环境有什么特点?生:缥缈,朦胧。师:非常到位,这一细节就写
11、出了月光、白雾、荷叶色泽在这一环境下的交相辉映、朦 胧迷离。刚才同学提到画面里有白花、叶子这些要素,但我觉得还可以描述地更具体一些, 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盈起来。生:我想补充下第4段的画面。首先叶子的特征是“田田的”,很密集,数量很多;但 同时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又显得很清晰。其次白花应该是有各种姿态的,有的像“明 珠”,有的像“星星”,有的像“美人”。师:白花除了姿态各异,还有其他特征吗?生:应该还有清香。师:这是你看到的吗?(生笑)生:闻到的。师:刚才你描绘的画面更多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其实还需要调动我们的嗅觉,甚至更 多的感官特点。关于“清香”的描写,文章用了一种特别的修辞。生(异口
12、同声):通感。师: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关联不同感官的体验可以丰富我们的感受,激发我们的想象。 我们也要努力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这幅画面。生:这段文字除了写到静态的画面,也有动态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抖,像 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另外,“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道凝碧的波痕”,这里也有动态。师:除了刚才同学讲到的,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景物也有动态美?生:除了荷叶和荷花在风中微微摇摆。细细的流水的波痕,池塘边的杨柳的枝条和其他 树木的叶子也在风中晃动。生:天上的云也流动着。生:月亮在云中流动。(二)画面的建构师: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这幅画面更
13、加具体了。谁能更加全面地描绘 下完整的画面。生:近处是一个荷塘,里面有各种姿态的荷花,还有荷叶、流水。在画面的上方是月亮, 月亮不是明亮的,而是在云雾里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月光照下来,整个荷塘都成了一种洁 白;池塘边的柳树、灌木都落下来各种影子。画面中间有一片隐隐约约的远山,但只是局部 的,是次要的。我们还能听到蝉声蛙声。这时候,一个寂寞的身影正站在荷塘月色里欣赏着 一切(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师:我们发现教材编辑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设计插图也是有道理的。这幅画面的样子就如 同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迷离朦胧”的特征一样,很难以图片客观地呈现。图片能够呈现静 态的事物,但无法呈现动态的景物。我们每位同
14、学心中都有一幅荷塘月色图,图片有时会阻 碍我们对于文字的想象。接下来,由我来读文章中第5自然段,同学们闭目静听,用想象 去描绘这幅荷塘月色图。(教师读,读完停留了几秒钟)(PPT呈现:钱钟书:风景即心境。)师(总结):一张好的插图,不仅能让我们再次观察到文字里的景物信息,也能让我们 感受到文字里的气氛意境。(板书:文境画意)这便是我标题中“画意”二字的含义。但有 时候,插图也难免疏远了我们与作家之间的距离。毕竟,文字背后是另一个世界,它不是插 图能够简单投影的,里面更有作家主观的情调,是作家另一个独有的世界。这便是“文境” 二字的含义。所以,作为编辑也要明白,并非所有的散文都是适合去插图的。【
15、教学思考】故都的秋一文,笔者重点选择文中插图所表现的“故都秋院图”展开教学设计。教 材中林铭述的这幅照片作为插图有合理之处,也有缺乏之处;笔者设计的另外三幅图片同样 如此。然而,图片的介入毕竟只是桥梁,教学最终还是应当落实在文章语言上;基于语言, 引导学生赏析画面、感受气氛、体悟作家的心境。如果说,任务一侧重于换图,任务二那么是强调选图。任务一借助四幅插图(含教材中的 一幅),在师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四幅图片都有可取与缺乏之处,在对图片的 讨论中完成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任务二是基于语言,强调对画面的体味与建构。任务一的 设计落实在几幅具体的图片上,任务二那么希望每位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画面的个性化描绘。 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对学习的提升。相较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景物选取、 画面组合、气氛意境更是朱自清心境的外化,而非客观景物的简单再现。文字背后是对画面 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这一任务,笔者也想让学生明白写景抒情散文所描写的景物画面的主 观性。(作为编辑那么需要考虑到并非所有写景抒情的散文都适合插图。)我们也应该明白,即 便在图片时代(视频时代),语言文字依旧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