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通用版)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模块一教育基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2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三、教育研究方 法8模块二学生指 导9一、心理学基础知 识9二、个体身心发展规 律13三、学 习.14四、品德与德 育16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20一、班级与班级管 理20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 作21模块四教学实 施22一、教学原则与方 法22含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滞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
2、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考点四、知觉知觉的基本特性种类含义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选择性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反映周围环境,这叫 知觉的选择性。在感知未曾经历过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通常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也叫做知觉的组织化。整体性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考点五、记忆(一)记忆过程.识记2.保持3.回忆和再认(二)遗忘.遗忘理论:干扰抑制说前
3、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1 .遗忘的规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 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三)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 和主动性。1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 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2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 分析,把它的观点
4、、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 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3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4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 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5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考点六、思维(-)思维的特征.间接性2.概括性(二)思维的类型.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乂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考点七、想象想象的分类分类含义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
5、觉地产生的想象(不随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随意想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考点八、情绪过程情绪状态分类种类含义心境激情应激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 显的外部行为。是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考点九、情感过程情感的分类种类含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
6、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 的情感体验。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1考点十、意志过程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目标A目标B想要双趋冲突想要双避冲突不想要不想要趋避冲突想要又不想要想要又不想要多重趋避冲突想耍乂不想要考点十一、气质气质类型特征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多血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暴躁易怒,睥气急,好冲动。活泼好动,热爱交际,能说会道,但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表现出内倾性,有些死板,缺乏生气。粘液质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但情感丰富。考点十二、印象形成印象形成效应1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
7、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 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 刻板效应。2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 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亮,照 亮四周,“以点概面” 了。3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4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 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12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考点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身心发展一是生理的发
8、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论.内发论。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代表人 物:格赛尔、弗洛伊德、孟子等。1 .外铳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 生。(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2. 遗传(遗传素质)一一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 前提;环境一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 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 主观能动性一一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一一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
9、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 展方向;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 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考点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一)顺序性一一循序渐进(二)阶段性一一不可“一刀切”,有针对性(三)不平衡性一
10、一抓住“关键期”(四)互补性一一长善救失(五)个别差异性一一因材施教考点三、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0-2岁1 .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13阶段2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1 .“万物有灵论”;前运算阶段2-7岁2 .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 .思维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形式运算阶段11T6岁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
11、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 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 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三、学习考点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比较持久 的改变。考点二、学习的分类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 行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 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
12、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考点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 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提出:准 备律、效果律、练习律。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 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 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原理条件行为发生频率例子正强化负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
13、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某种奖励、奖品等。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无任何强化物(不理)如体罚、谴责等。消退如不予理睬。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2)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 化。(二)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一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完型一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 型一顿悟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论奥苏伯
14、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 .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 潜能。2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 面O(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 要代表人物是马斯
15、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 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四、品德与德育考点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的认 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包括从众和服从。(-)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对榜样的模仿。(三)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额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考点二、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阶段)使用对偶故事法,把儿童的
16、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年龄主要观点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 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的权威。又称为他律道 德。不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 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 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阶段的开始进入自律阶段。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而定。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2-5岁6-8岁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8-10 岁11-12 岁(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
17、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 “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三水平六阶段含义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们还没有真前习俗水平正的道德概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 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总是考虑 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 赞赏的行为。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 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
18、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契 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 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认为只要动机是好 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考点三、品德结构(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 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 护的道德观念
19、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 验。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 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 少年尤其重要。(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 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 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 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考点四、德育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
20、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 确的方向发展。(二)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三)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 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四)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 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 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五)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 方
21、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 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六)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 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 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 合起来。(A)利用积极因素和克服消
22、极因素相结合原则利用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 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 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考点五、德育方法(一)说理教育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榜样示范法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 感和行为的方法。(三)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 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四)指导实践法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
23、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 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五)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操行评定时一 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品德所作的比较全面的评价,一般一个学期进行一次。(六)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 制的方法。考点六、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基本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 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注意煤气中毒的发生原 因和预防)。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儿童出血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然 后再作其他处理;烧(烫)伤
24、应避免直接包扎烫伤处;儿童出现脑震荡时,应尽早送医 就诊,电话通知家长。考点七、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 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1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 都可作为代币。2 .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 为。3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 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
25、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老师的示范,他人提 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4 .暂时隔离法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 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5 .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 我强化、自我 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 改善过的行为改变二、教学组织形式24三、课堂教学的实施25四、学习动机25模块五教学评价 27模块六教学设计 27模块一教育基础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
26、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 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 主导作用。1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2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 总和。(三)教育的属性.木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 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
27、性、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分类: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1 .按作用的方向分类: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 .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五)教育的起源学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由神创造。1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等,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 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2 .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3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六)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内容简单。1 .古代社会的教
28、育(1)奴隶社会夏商: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一一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 练习时间。(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等。1 .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 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2 .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 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
29、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 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3 .肯定性训练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 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 定行为。(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一情绪疗法合理情绪治疗法也称“理性一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 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的,适 用于各种神经症和某些行为障碍的病人。1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 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的
30、基本观 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 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 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2 .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又称求助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一、班级与班级管理考点一、班级概述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 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考点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特征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
31、领导核心;2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1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2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三)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1 .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 .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 .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 .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考点三、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 .教育性原则2 .客观性原则3 .有效性原则4 .可接受原则5 .冷处理原则(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 .沉着冷静面对2 .机智果断应对3 .
32、公平民主处理4 .善于总结引导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考点一、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1 .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了解学生包 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 .建立学生档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 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4 .个别教育一是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后进生的教育工作。5 .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 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6 .协调各种
33、教育影响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都对学生的发展产 生各自的影响,班主任应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7 .操作评定操作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 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8 .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 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以及本学期中主 要活动与安排。(二)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1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考点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一)家
34、校协调的常用方式.家访1 .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2 .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二)学校与社会的协调.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1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三)教育力量协调一致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班主任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 通力合作做好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模块四教学实施一、教学原则与方法考点一、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 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1 .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
35、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 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2 .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 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3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 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 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4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而向全体学生,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
36、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 的。6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 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7 .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 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考点二、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37、的方法。主要有讲 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2 .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 识的一种方法。3 .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 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或巩固 知识的方法。5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 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6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
38、、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 .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 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8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 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9 .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乂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 校内或校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 物课的植物栽培等。10 .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39、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 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 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11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 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 响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教学组织形式考点一、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一)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 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 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
40、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 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 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 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 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 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 用不同
41、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 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 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三)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四)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 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 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五)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 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
42、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 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授受考查。(六)特朗普制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 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七)翻转课堂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 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 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三、课堂教学的实施考点一、教学实施的环节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考 评五个基本环节。(一)备课一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
43、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设计教法;写三种计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 (教案)等。(二)上课一一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 .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 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2 .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 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 .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 不紊,课的进行紧
44、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 .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 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7 .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8 .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 握和发展其智能;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 联系实际。(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
45、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 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四、学习动机考点一、学习动机的分类(一)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即认知内驱25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 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
46、 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引起 的动机。(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R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考点二、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强化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二)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 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 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存在 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一 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四)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 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