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工程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2834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0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测工程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监测工程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测工程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测工程施工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监测工程施工方案一、监测目标1、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 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和提供基坑、围(支)护系统、地表及周边建(构)筑 物的变化信息和工作状态,确保本工程基坑开挖期间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管线 正常运行;3、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 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筑物及管线影响的目的;4、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 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5、及时预报险情,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6、将现场监测结果

2、反馈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 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7、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支撑拆除阶段,施工科学有序,保障基坑始终处于 安全运行的状态;8、必要时为业主提供法律及公证所需要的证据。二、监测遵循技术规范(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天津地标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城市测量规范CJJ/T8-2

3、01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9)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10)天津市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2010(11)其它有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规程、规范及施工验收规范等yio当或A%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砥,或如()时,表 示向X轴或Y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 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墙体或桩体的水平位移量。支撑梁轴力监测测点埋设方法及技术要求共4道混凝土支撑,每层布设了6组监测点;其测点元件采用钢筋计,在预监 测的混凝土支撑钢筋绑扎期间,在支撑主筋上安装4个钢筋计,4个钢筋计在断面 上均匀布置(分别布置

4、在支撑四个角的钢筋上)。钢筋计与钢筋的连接采用直螺 纹套管连接方式或焊接方式。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观测仪器及方法采用振弦式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监测精度达到1.0%F-So监测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基坑开挖前,地连墙和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测试3次稳定值, 取平均值作为计算轴力变化的初始值。支撑轴力量测时,同一批支撑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 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钢筋计采用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测出钢筋的平均受力值P,然后根据相应 公式进行支撑梁轴力计算:钢筋受力计算公式为:P=Kx (Fn-FO) +b (Tn-TO) +BPg为应力值,K为标定系数,Fn为

5、实测频率模数值,F0为钢筋计基准频率模 数值,b为钢筋计温度修正系数,Tn为钢筋计实测温度值,Tn为钢筋计基准温度 值,B为钢筋计的计算修正值。支撑梁轴力计算公式为:N=(A0As)EhPg/AgEg+AsPg/AgPg为钢筋计压(拉)力平均值,A0为支撑梁截面面积,Ag为钢筋计截面面 积,As为纵向主筋截面面积,Eh为混凝土弹性模量,Eg为钢筋弹性模量,K为钢 筋计标定系数。立柱隆沉监测监测点布置原则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 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并均不应少于3根,本基坑共 布设了 6处测点。监测点埋设技术要求严格按照监测点位

6、平面布置图进行测点布设,隆沉监测点根据现场情况,布 置在立柱顶部或侧面方便竖立精密水准尺处。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使用TOPCON电子水准仪AT-G2进行观测,精度达至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以基准点为起算点,采用附合或闭合水准 路线,将各监测点纳入其中施测。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环线闭合差W0.6册 mm,每站高差中误差W0.3mm,视线高20.3m。每次观测时,必须按附合水 准路线至少联测两个水准基点,以保证有必要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差的发生。 基坑开挖前测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墙顶沉降监测的初始值。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二等水准外业记录手簿记录,观测完成后

7、形成原始观测文件, 输入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 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点,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 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使用测 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 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 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 算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 大变形量与最大

8、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 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 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3、相邻环境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及倾斜观测监测点布置原则基坑北侧临近住院楼A楼与C楼,其中C楼距基坑最近距离约8m,基坑西侧 临近一层平房,其中距基坑最近距离约13m,基坑东侧临近乳腺中心B楼,其中 距基坑最近距离约13m,故在周边建(构)筑物上布设竖向位移监测点,建(构) 筑物倾斜通过差异沉降来计算,共布设37个监测点位。用两点间的差异沉降来计算建筑物倾斜的公式为:tg a =Ah/D,其中Ah为

9、 两点间的差异沉降量;D为两点间的距离;a为建筑物的倾斜角。布设监测点时注意以下几点:点位应布置在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每侧不 少于3测点;不同地基或基础、结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两侧,新、旧 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要分别布点;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要布测点,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个点。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方法建筑物测点标志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埋设形式示意图如图所示。如果原 建(构)筑物上有沉降标志点,尽量利用原有点标志。墙体锚固剂回填钻孔缝隙测点标志埋设形式示意图(mm)埋设技术要求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

10、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 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高于室内地 坪0.2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竖向位移监测使用TOPCON电子水准仪AT-G2进行观测,精度达到 0.4mm/kmo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以基准点为起算点,采用附合或 闭合水准路线,将各监测点纳入其中施测。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环线闭合差W 0.6mm,每站高差中误差W0.3mm,视线高20.3mo每次观测时,必须 按附合水准路线至少联测两个水准基点,以保证有必要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 差的发生。基坑开挖前测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墙顶沉降监测的

11、初始值。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竖向位移观测记录采用二等水准外业记录手簿记录,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观 测文件,输入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 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 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 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 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 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

12、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 算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 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 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 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监测点布置原则施工前现场调查已有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置2对测点,对监测过程中产生 的新裂缝随时布测点。监测埋设技术要求裂缝观测是测定建筑物上裂缝扩展情况的工作。建筑物结构产生裂缝时,为 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规律,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裂缝产 生的原因和对建

13、筑物安全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首先,应根据 本线路范围建筑物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现有裂缝的分布位置、裂缝走向、长度、 宽度,对需要观测的裂缝进行拍照,并统一编号。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裂缝宽度的观测使用读数放大镜,读数可读到0.1mm。同时记录量测结果和 日期,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附必要的照片资料。在裂缝有显著发展时 应增加观测次数。基础施工前,测得稳定值作为计算建筑物裂缝变化的初始值。 裂缝宽度监测也可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直接量测,或用裂 缝计测量;裂缝长度监测采用直接量测法;裂缝深度监测采用超声波法或凿出法。 数据处理及分析两次裂缝宽度、长度、深度读数的差

14、值即为裂缝的变形值。观测结束后,提 交裂缝分布位置图、裂缝观测成果表、观测成果分析和说明资料。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布置原则按照监测点位平面图,在基坑的两侧每隔3040米布设一组观测断面,每个 断面按间距4米的原则布设24个测点,共布设10组断面,计26个监测点。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方法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地表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 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如图423.3。埋设技术要求地表沉降监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仪器地表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5、方法,使用T0PC0NAT-G2电子水准仪进行 观测。基坑开挖前测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地表沉降变化的初始值。数据观测技术要求监测点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垂直位移 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筑物沉降监测要求一致。 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地表沉降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方法与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传输及处理方法 及要求相同,最后得到各道路、地表测点的高程值。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 量等数据。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 算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

16、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 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 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 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布置原则本项目在原医院现址内,原有管线图已不适用,有些管线需要切改,监测点 布设位置及布设数量,根据现场切改后的位置进行布设,主要布设在离基坑较近 的,有压刚性管上。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埋设方法监测点埋设方式: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 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

17、线,将观测点直接布 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在管 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 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埋设时选择合适的埋设方 法。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应布设在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管线上或其对应的地表位置,压力管线宜 布置直接监测点,地下管线位于主要影响区时,监测点布设间距为515m,位 于一般影响区时,监测点布设间距为1530m。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 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方法及仪器管线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OPCONAT-G2电子水准仪

18、进行 观测。地下连续墙施工前,测得稳定值作为计算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变化的初始 值。数据观测技术要求管线沉降观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 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筑物变形监测相关要求一致。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管线沉降观测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方法与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传输及处理 方法及要求相同,最后得到各管线测点的高程值。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 量、相邻管线点差异沉降量等数据。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 起算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

19、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 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 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 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4、地下水监测 监测点布置原则具体布设位置以设计提供的工程观察井平面布置图为准,在基坑外侧布设了 22口水位观察井,观察井1布设了13口,井深25米;观察井2布设了9口,井深45 米。地下水位孔制作要求本项工作的观察井施工由业主委托降水施工单位完成,详见降水设计方案。 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钢尺水位计,钢尺水位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已埋设好的水

20、 管中缓慢向下放入水位计测头,当测头接触到水面时,启动讯响器,此时读取测 量钢尺在管顶位置的读数,每次读取管顶读数对应的管顶位置应一致,并固定读 数人员。根据管顶高程、管顶与地面的高差,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和埋深。 基坑降水前测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水位变化的初始值。五、监测精度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监测精度见下表。监测精度表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精度(一)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墙顶水平位移1.0mm2墙顶竖向位移0.3mm3墙体水平位移0.02mm/0.5m(二)相邻环境4地表基坑周边地表沉降1.0mm5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沉降差异沉降1.0mm6相邻建筑物建筑物沉降0.3mm7建筑物裂缝0.1

21、mm(三)地下水8地下水地下水位10.0mm六、监测周期及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监测频率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及设计要求,拟 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原则上每个监测项目的监测周期自监测对象所处区域或附近基坑土建施工 开始到监测项目变形趋于稳定为止。周边环境如建筑物变形等项目在土建施工开 始前测定初始值。监测频率监测内容注: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频率可根围护施工坑内降 水开挖05m(在开挖区域)开挖5 10m(在开挖 区域)开挖 10m (在开挖区 域)现场巡视1次/I天地下综合管线沉降监测1次/3 天1次/3 天1次/2天|次次|2次/

22、I天周边建(构)筑物沉 降监测1次/3天1次/3 天1次/2天1次天2次/I天周边地表沉降剖面 监测1次/3天1次/3 天1次/2天1次次天2次/I天围护顶部变形监测/1次/2天1次/I天2次/I天围护结构侧向位移 监测/1次/2天1次天2次/I天立柱垂直位移监测/1次/2天1次天2次/I天支撑轴力监测/1次/2天1次/I天2次/I天坑外水位观测/1次/3 天1次/2天1次天2次/I天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 其变化时刻为原则;2、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随即进行加密监测,实施跟踪监测;3、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23、;4、底板浇筑后W7日,2次/天;728日内,1次/天;28天,1次/3天;拆撑期及 拆撑后3日内,1次/天。5、当变形数据趋于平缓时,监测点位变化速率小于0.01mm/天,认为变形趋于稳 定,经各方同意后才可以停止相应项目的监测工作。三、监测项目本工程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围护结构自身的监测,基坑周边13倍坑深范 围内的建筑物、地表、地下管线的监测。1、围护结构监测:(1)地连墙墙顶水平位移监测(2)地连墙墙顶垂直位移监测(3)地连墙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支撑梁轴力监测(5)立柱隆沉监测2、相邻环境监测:(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及倾斜观测(2)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3)周边地表沉降监测(4)

24、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3、地下水监测:(1)地下水水位监测四、监测采用仪器设备及监测方法现场安全巡视1、现场安全巡视对象及范围现场安全巡视的主要对象为本工程围护结构自身、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及监 测设施,巡视的范围包括所有的现场安全监测对象以及和工程施工有关的被影响 对象。2、现场安全巡视内容支护结构1)冠梁、围楝、支撑有无裂缝出现;2)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3)地连墙有无开裂、渗漏;4)周边地表有无裂缝、沉陷;5)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异常情况下监测频率确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

25、撑等未按设计工况施工;4、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8、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9、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七、监测报警值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 对象监测项目监测报警值速率(一)围护结构1围护 结构墙顶水平位移30. 0mm3mm/d2墙顶水平位移(基坑 南侧)+ 20. 0mm2mm/d3墙顶垂直位移30. 0mm2mm/d4墙体水平位移

26、40. 0mm3mm/d5墙体水平位移(基坑 南侧)+ 30. 0mm3mm/d6支撑内力80%F7立柱竖向位移30. 0mm3mm/d(二)相邻环境8道路周边道路、地表沉降+ 30. 0mm3mm/d地表9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沉降20. 0mm3mm/d10相邻 建筑 物建筑物沉降25mm2mm/d11建筑物倾斜2%oII连续3天20.OOOlH/d12建构物裂缝1. 0mm持续发展(三)地下水13地下潜水水位1000mm500mm/d14水承压水水位2000mmlOOOmm/d注:F为设计值。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 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27、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长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 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 缝;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根据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预警后,可通过口头、电话、短信及书面文件等形式发布第三方预警信息, 书面文件需报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公司项目管理部。在预警信息上报的同时,我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现场监测、现场巡视频 率,密切关注现场情况的变化,参与

28、预警的响应。八、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质量目标本项目质量目标:优。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 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 变。质量保证体系人员组织人员组织测量设备控制监测工作的管理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 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 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

29、行。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 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 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 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 收登记。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技术控制措施测试方法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人员,以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仪器,以尽可能减少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时间按基本相同的路线,以减少温度、湿度造

30、成的误差;在具体测试中用相同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以减少不同方法间的系统误差。测试仪器测试仪器在投入使用以前,均应由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校验,经检验合格并在 有效期内方可使用;在每天的测试之前均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自检,并详细记录自检情况,使 用完毕后记录仪器运转情况;使用过程中若发生仪器异常的情况,除立即对仪器进行维修或调换外,同时 对该仪器当天测试的数据进行重新测试。监测元件各类监测元件均应有详细的出厂标定记录并得到法定计量单位的认可,有效 期应满足工程需要;各类监测元件在埋设前均应再次进行测试,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埋设,埋设 完成以后立即检查元件工作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进行重新埋设。监测点保

31、护对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工作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的同时, 对现场作业的工人进行宣传,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对变化异常的测点进行复测;在围楝制作过程中,应对埋设在围护墙体内的监测元件进行巡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布设有监测元件的部位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数据处理使用论证通过的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以后汇成报告必须经过专项测试人员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 项测试人员互检后,方可加盖成果资料章后送出;测试数据发生异常后,应及时与项目审核人、审定人联系,共同协商解决。2、质量控制措施我司将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先后投入工作人员58人,技术上实行工程负责人、 审核人、审定人三级管理,确

32、保施工监测的质量。质量管理措施严格根据经批准通过的施工监测方案开展日常监测工作。认真执行我公司的IS09001: 2000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对参与本工程的人员 进行详细技术和质量交底,明确各监测人员的质量责任,确保施工监测质量。对投入使用的仪器定期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积极开展自检和互检工作,确保提供准确无误的监测资料,以正确指导施工, 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经常和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沟通联系,及时提供监测资料,将情况反馈到 各方面。如果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标准,及时核实,立即报警。积极主动保护监测点,并请有关施工单位协助我公司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依规范或业主要求按时、及时提供相关监

33、测报表。3、野外作业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 任项目组主要负责人。项目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 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监测工程专业技术强,我司将对职工进行宣贯、培训,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 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 录。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 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 行。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 4、资料采集及整理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

34、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 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 工作;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 提下方可进行计算;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 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5、服务承诺进场开始监测起至工程竣工相关规范和建设方要求的监测时间止的整个监 测工作的服务期内,为建设方提供完善和周密的监测服务,实现工程质量创优的 质量目标。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全过程履行施工监测的义务与职责;按投标文件投入项目负责人及技术人员,按投标文件投入精良的仪器设备

35、, 人员与设备均有应急预案,人员、设备预案按抢险要求进行配备。九、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1、项目部人员在得知项目的季、月、周施工进度计划后,及时安排监测的工作 实施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公司将及时跟踪项目施工进度,提前准备仪器设 备,对于有仪器埋设的部位,在混凝土浇筑前或须监控工况开始前,及时完成安 全监测仪器、设备、缆线、埋管等项目的安装施工。保证不会因我公司原因影响 项目的顺利进行。2、参加所有与安全监测施工有关的协调会,加强监测开展过程中与各方的协调 工作,尽量减少施工干扰。3、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配合,做好对现场作业人员宣传教育,同时请建设单 位也要督促施工单位积极配合、协助我公司共同做

36、好监测点孔的保护。4、通过在监测项目的过程中和工程竣工后对业主进行意见征询和工程回访,我 公司将不断改进服务,提高水平,积累经验。十、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措施(1)评审会、例会、碰头会议、紧急会议:施工开始前,建设单位组织召 开监测方案评审会,会上汇总各方意见,监测单位根据各方意见修改监测方案; 各参建单位均参加定期召开的工程例会,例会上反馈例会周期内监测数据、测点 破坏和保护情况、需要各方协调的事宜等;特殊情况或工地出现险情,各方参加 碰头会或者紧急会议,汇总各方信息,研究对策。(2)短信、电话联络:遇到紧急情况,通过短信、电话联络的方式第一时 间迅速反馈相关信息。(3)监测成果表:一般情况下,

37、监测信息通过日报表、预警快报、周(月) 报等方式反馈给参建各方。监测信息反馈程序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 据的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及时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主要分成如下几个 阶段:(1)采集数据(包括目测),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判断监测对象安全, 如果情况可疑应通知业主,并做进一步监测验证。(2)数据录入计算机,在监测工作结束后三小时内上报业主及相关单位。(3)审核合格,生成成果报告,这里主要指阶段报告(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 生成最终报告)。(4)如果处理计算过程中发现监测数值过大,达到警戒值,应加大监测频率, 采取控制位移变形的施工措施。(5

38、)如果监测数值过大,达到了控制值,那么立即紧急通知各方,同时监测 单位并积急配合相关单位进行处理。(6)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生成最终报告)。成果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表一并上报至业主、设计等各方。本工程工作信息流程如下:十一、提交的成果资料及报表样式监测成果报告以直观的形式(表格、图形等)表达出与施工有关的监测信息, 可读性强。监测成果报告按业主的要求以日报、预警快报、月(周)报、总结报 告的形式送达参建各方(业主、监理、设计、总包)。监测报表总评表由监测技 术负责人本人签审,并对监测成果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意见及建议。工程竣工时, 从深基坑、场段等方面对各种监测成果进行分类

39、整理,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 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日报表:工程施工进度;监测数据汇总;监测数据分析及安全状态评定。视各单位要求进行提供。预警快报:工程施工进度及安全风险概况(风险时间、地点及施工工况);监测数据汇总;监测数据、巡视资料分析、风险原因初步分析等;风险变化趋势、处理建议等;提供相应图表。监测周(月)报:工程概况及施工进度;监测数据汇总;监测结果分析;安全状态评价及建议;提供相应图表。总结报告:工程概况(包括具体施工进度)、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频率、人员、仪器、监测方法;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资料;监测数据采集和观测方法;监测资料、巡视信息的分析处理监测值全时程变化

40、曲线;超前预报效果评述;监测结果分析与结论。提供相应图表十二、应急预案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循“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 先、防止和控制优先”的原则,做到迅速、准确、有效、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 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应急预案适 用于土体失稳坍塌、基坑变形过大、挖土对周边环境(包括周边建筑物、公共道 路、地下管线)产生重大影响或已有影响征兆时,必须启动本预案。认真执行应急预案交底制度,让现场每个管理人员及工人了解、掌握应急预 案,一旦发生危急情况,一线作业人员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正确的 反应并及时报告。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应急预案

41、的演练,检验应急反应的能力,增强工程危机 管理的意识。1、测点修复我公司保证项目部人员经常巡视、保护监测点(孔),以保证监测点(孔) 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孔)的异常损坏并及时恢复被损坏之监测点 (孔)。2、内业数据对以电脑处理的监测资料做合理的备份保护,以避免由于电脑故障而对监测 工作造成的影响。3、测试仪器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 靠,同时应足够的备用监测仪器,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 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4、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对于本工程的各项内容,当超过报警值时,或有现场人员发现现场发生事故、 险情征兆,应及时进行信息通报

42、,信息通报的途径如下:(1)电话联络:遇到紧急情况,通过电话联络的方式第一时间迅速反馈相关信 息;(2)书面形式:遇到紧急情况,在完成或后采用日报、预警快报等形式把 险情通报给参建各方。5、地下连续墙渗漏根据本工程地连墙施工前均采用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天津地区深基坑施工 地连墙漏水情况较多,以及浅层承压水层,在拟建场地均有分布,水量大、渗透 系数大、透水性强,在动水头作用下,易发生流砂和管涌等特点,严重的水土流 失可能导致支护结构失稳以及在基坑外面发生严重的地面沉陷、临近建筑物倾斜、 地下管线破坏等,因此地连墙的渗漏问题是本工程的第一大危险源予以重点监测。施工工况1)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

43、是否正常,基坑降水是否运转正常;2)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周边环境1)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现场仪器监测1、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系统本项目控制点采用独立坐标系统,采用附合导线形式,本工程平面基准点设 置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的路边人行道下,设置4个基准点;在 场地内先布设3个工作基点(后期根据需要可进行加密),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将 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控制点是监测点稳定性的基准,应设

44、 立于施工基坑开挖深度3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为提高监测精度,应埋设强制 对中观测墩或专门观测标石;控制点位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观测全部观测 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控制点个数不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 件。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 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L0秒本预案采取下列措施应对地连墙渗漏问题:结合各施工单位地连墙施工情况,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加密坑外浅层承压 水水位观测孔;采用自动水位监测系统,进行坑外浅层承压水水位监测,必要时可以进行实 时

45、监测;在基坑开挖前预降水期间,监测坑外浅层承压水水位变化,分析基坑可能的 渗漏情况;在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坑外浅层承压水水位变化,巡视坑内连续墙附 近渗水情况,结合其他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在预判地连墙可能渗漏的情况下,通过增设水位观测孔、分层沉降孔、坑外 深层土体侧向位移孔及地表沉降剖面等措施,及时掌握渗漏情况,通过提前采取 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若险情发生时,采用水位实时监控、加大地连墙深层位移监测频率、加大地 面沉降剖面(如原来没有则新设)监测频率及时提供监测数据,配合施工单位进 行险情处理。6、支撑内力当支撑内力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报警,同时提供详尽的内力变化数据及附近

46、 相关的监测数据,协助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部门拟定相应措施;根据 内力变化情况及时增加报警支撑的监测频率,同时增加邻近支撑、地连墙、地面 测点、深层测点等的监测频率,直至报警解除。当分析认为内力过大足以发生险 情或支撑破坏需增加支撑时,除按前述增加监测频率外,还需在新增支撑上安装 内力监测元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险情处理。7、地连墙位移当地连墙变形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报警,同时检查支撑、地连墙是否有损坏 的迹象,提供详尽的地连墙位移变化数据及附近相关的监测数据,协助业主、设 计、监理、施工等相关部门拟定相应措施;根据地连墙位移变化情况及时增加该 墙的监测频率,同时增加邻近墙体、支撑、地面测点、深层测点等的监测频率, 直至报警解除。8、临近建筑物在附近建筑物的变形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