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必修二丨高中新教材学案导学设计:5.2.3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2657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必修二丨高中新教材学案导学设计:5.2.3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教材必修二丨高中新教材学案导学设计:5.2.3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必修二丨高中新教材学案导学设计:5.2.3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必修二丨高中新教材学案导学设计:5.2.3学案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其防治/ 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L利用氧化还原观点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反应特点,感悟质疑、崇实、探索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 养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2 .通过实蛇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团结 合作的学习习惯。3 .通过学习认识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体会科学价值,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4 .通过分析浓度对硝酸氧化性的影响,认识硝酸的用途,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客观物质,体会化学的科学和应用 价值。重、难点硝酸的化学性质。i果堂探究主题学习探究过程提升素养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一、硝酸的性

2、质1 .硝酸有哪些用途?2 .工业上如何制备硝酸?体现了含氮物质的什么化学性质?【思考】结合学习过的酸,推测硝酸有哪些化学性质?试举例说明,属于离子 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观察思考】1 .硝酸具有什么物理性质?学习探究过程2 .盛放硝酸的试剂瓶是棕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设计实验来脸证昵?【实验I】蛤证硝酸的酸性。实3 操作 现象%向稀硝酸中1滴加少量紫 色石蕊溶液 向浓硝酸中2 滴加少量紫 色石蕊溶液结论或解释【价态观】总结元素价态 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总结酸的通性。续表 提升素养1 .总结硝酸的物理性质。2 .总结硝酸的保存方法。【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1 .不稳定性。2 .酸性。3 .氧

3、化性。【实验II】探究硝酸的漂白原理。1 .加热褪色的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浓硝酸。2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步骤:(1)把内置一小段铜丝的一次性注射器直接插入小药瓶的胶塞,吸取0.5 mL浓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将甘尖插入胶塞,以防漏液。观察并记录现象。(2)拿去胶塞,再往针筒里吸蒸情水至2.5 mL(注意与前者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插上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3)把针筒倒立,拿去胶塞,往针筒里吸入适量空气,观察并记录现象。(4)最后,往针筒里吸入2.5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针尖插入 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胶塞。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铜与稀硝酸反应现象反应产物化学方程式氧化性能得到

4、什么结论?【思考】浓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为什么运输浓硝酸时还是用铁罐车和铝槽车运 输?【思考】1.酸雨是怎么形成的?二、酸雨及其防治2.酸雨有哪些危害?总结酸雨的形成途径、危 害及防治措施。3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酸雨?续表主题学习探究过程提升素养【练习11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硝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久置,酸溶液的浓度都会降低B.和锢反应中都表现出强氧化性和酸性C.浓硝酸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D,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不和铁、蛤反应【练习2】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t+4H20,则下列说法不正 评价反馈确的是()A.Cu做还原剂,HNO3做

5、氧化剂B.HNCh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C.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NO有3 mol电子转移D.如果有8 mol HNO3被还原,则生成了 2 mol NO核心素养专练1 .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 石皆能穿滴,惟坡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2 .关于硝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硝酸电离出的H,能被Zn还原成H2B.常温下,向浓硝酸中投入Fe片,会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C.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可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D.过的Fe粉中加入稀硝酸,

6、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3 .下列有关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HN03是氧化剂,N02是还原产物B.若2 mol HNO3被还原,则反应中一定生成22.4 L NCh气体C.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D.硝酸在反应中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4 .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灼热碎玻两口红热木炭U-红热木炭或浓硝酸品-浓硝酸国-浓硝酸 A.由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的气

7、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选项实验操作过量的Fe粉中加入A稀硝酸,充分反应后, 滴入KSCN溶液 常温下,Fe、Al放入 浓硝酸或浓硫酸中C AI箔插入稀硝酸中 用坡璃棒蘸取浓硝酸 点到红色石芨试纸上5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现象解释或结论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无明显现象Fe、Al与浓硝酸或浓硫酸发生钝化 无现象 AI箔表面被硝酸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试纸变蓝色浓硝酸具有酸性6 .在盛有一定量浓硝酸的试管中加入6.4 g铜片发生反应。请回答:(1)开始阶段,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O(2)反应结束后,铜片有剩

8、余,再加入少量20%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若6.4 g铜片消耗完时,共产生气体2.8 L(标准状况)。则整个反应过程中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是 。(4)实验室中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原因是(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5)工业上通常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写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o参考答案课堂探究【自主学习】1 .与氨反应制造硝酸钱化肥;金属清洗剂;制农药、炸药、染料等。23山mH山同际也|HNO体现了 N2的氧化性,NH3、NO的还原性,NO2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知识回顾】(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

9、氢气;(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H+OH也0;(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2+CuO-Cu2+H2O;(5)与某些盐反应:2+C01-H2O+CO2ro一、硝酸的性质【观察思考】1.硝酸是无色液体,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2 .硝酸不稳定,易分解。设计实验:加热硝酸,观察现象。【实验I】验证硝酸的酸性实验 操作现象结论或解释向稀硝酸中滴加1 少量紫色石蕊溶溶液变红稀硝酸有酸性液向浓硝酸中滴加”派土万2 少量紫色石茶溶浓硝酸有酸性和漂白性出红后褪色【实脸II】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铜与稀硝酸反应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红现象棕色气体,溶液逐渐变反应较慢,产生无色气体,针筒上部逐渐变成红棕色,溶液逐渐变蓝,铜逐

10、渐溶解为蓝色,铜逐渐溶解Cu(NO3)2、也0、NO2 Cu(NOj)2, H2O、NO3Cu+8HNO3(稀)=:Cu+4HNO3()=化学方程式3Cu(NO3)2+2NO t +4H2。、Cu(NO3)2+2NO2 t +2H2O2NO+O2=2NO2氧化性 浓、稀硝酸都有SU匕性,且融化性的强弱:浓硝酸,稀硝酸结论:硝酸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能力。【思考】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硝酸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 反应。二、酸雨及其防治【思考】1.酸雨形成: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中的硫、氮氧化物转化为硫酸、硝酸:o2 OfH,O (X, HO硫酸型酸雨:

11、SO2-*SO3-H2so4 或 SO2-H2so3一2so42)硝酸型酸雨:(NO)NO2-HN03o2 .危害:酸雨损伤农作物,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 腐蚀。3 .防治措施:(1)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2)对煤进行脱硫;(3)种植树木;(4)加强废气的回收处理;(5)改进汽车尾 气的处理技术,控制尾气排放等。【评价反馈】【练习11 D【练习2】D核心素养专练l.B 2.C 3.B 4.D 5.B6.(1)铜片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产生红棕色的气体Cu+4HNO3(浓)Cu(NO3)2+2NO2t+2H2O或光照(2)3Cu+8H+2NO3:=:3Cu2*+2NOt+4H2O (3)0.325 mol (4)4HNO3=4NO21+O21+2H2O (5)4NH3+5O2催化剂 4NO+6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