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史常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史常识梳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文史知识常识梳理1 .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 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 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2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根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和 体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 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散文著作。3 .侯、伯: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4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国王(主要是
2、秦朝以前的国王 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裁”等。5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6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7 .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 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 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关B、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8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 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 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西汉刘向编定,分为12策,33卷, 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
3、时期的游说之土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9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10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11 .太子:占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 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12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13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19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廉
4、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 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20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 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 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 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21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 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
5、、数为主。22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23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 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 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24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 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 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 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25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
6、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26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 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 为“东林党”。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 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14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
7、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15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币,礼品。16 .中庶子: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历代沿置。17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 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 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 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 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18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 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代诸侯名义
8、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 食赋税。19 .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 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20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 设宴送别。21 .变徵: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宫、商、角、 徵、羽是按五行的相生顺序排列的,合称五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凄凉。22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 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23 .朝服:又称为“具服
9、”,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 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24 .九宾:宾同“候”,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 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25 .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 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26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27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体裁。纪传体史竹的突 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 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
10、,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 综合。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28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历代帝王的传记)、30篇 世家(贵族王侯的传记)、70篇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传记),8篇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10篇(年)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共52万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9 .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30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31 .山东:靖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32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
11、带。33 .左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令 尹是楚国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官衔。后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 南尹、州尹、县尹等。34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最小的都 以“季”字相称。35 .跟:也叫“长跪”跪起,挺直上身两膝着地。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36 .参乘:也称“修乘”或“车右”,陪乘或陪乘的人,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乘,四匹马拉的车。37 .河:特指黄河,河南是黄河以南,河北是黄河以北。38 .亚父:对对方的敬称,尊敬仅次于对待父亲的人,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 父”
12、。39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 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九日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40 .西宾: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41 .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可泛指粮食。42 .长吏:职位较高的县吏,指小官。汉书百官公卿表:“秩(俸禄) 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43 .太长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44 .三径:
13、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 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 东、五柳、沧浪”等。45 .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46 .下榻:在某地住宿。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 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榻是狭长而低矮的 坐卧用具。47 .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 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翼、轸是星宿名,属二十八宿。48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 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49 .
14、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岳是 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 被视为道教名山。50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 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51 .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南方少数民族 称蛮,北方少数民族称狄,西方少数民族称戎。古代蔑称东方和南方各族为夷蛮。52 .旬休:西汉时就有“吏员五日一休沐”制度,官员第五天放假返家休息, 洗澡更衣。唐制是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53 .学士:南北朝以后,设置的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唐代翰林学士本为文学 侍从之臣,因接近
15、皇帝,往往参预机要。宋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 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54 .清霜:古代名剑,因剑光清凛若霜雪而故名。西京杂记:“高祖斩 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55 .宰:殷商时始置的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时指 掌王家内外事务,又在王左右参预政务的人。春秋时各国都设总管内朝事务和财 务的太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也称宰,如子路为季氏宰。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 如“家君作宰”中“宰”即指县令。56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有时亦 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
16、农历九月。57 .闾阎:里门。代指房屋,泛指平民百姓。古代居于里门左边的是贫苦的 平民百姓,后以“闾左”代指贫苦百姓。58 .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59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60 .东隅:因日出东隅,故以“东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61 .桑榆:F1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傍晚。比喻事之最后阶段, 引申为晚年。62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 职。63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指投军报国。64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65 .投笔:指投笔从军
17、。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 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66 .簪笏:指冠簪、手板,簪是束发戴帽用来固定帽子的,笏是朝见皇帝时 用来记事的手板。因都是官吏用物,故可代指官职。67 .登龙门:龙门本指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 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后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 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68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代,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弹 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 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 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
18、曲。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 高妙。69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70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71 .春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古代有择“春秋”两季代指四季的 习惯。72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73 .表:古代臣下给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 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上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74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分为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是穿大功服 (九个月)、
19、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75 .太守:太守是秦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是一郡的最 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南北朝 时,新增州渐多,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 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 则专称知府。76 .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 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 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廉”也是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 称。7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
20、巡行郡县。王莽 称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刺史 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78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举士”)的一种科目。东汉时避光武帝刘 秀讳改称“茂才”。明清两代科举制中的生员的通称是“秀才”。79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 的高级官员。还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 问及差遣。80 .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81 .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 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
21、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 嫡长子继承制。82 .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伏,俯伏。 惟,想。83 .牧伯:古代称州郡的长官。84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科举常识1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 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 讳,称秀才为茂才。2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 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22、吏,再向朝廷推荐。3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 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 书;举孝廉,父别居。”4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土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 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 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章句集注为准。5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
23、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 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6 .乡试明清两代从生员中选取举人的考试,每三年在京城和各省城的贡院举行,因 在农历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 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7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 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通常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8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 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
24、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 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金榜:古代科举制 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 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9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 “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10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 称号的
25、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11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 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 中提到过“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 连中三元。12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 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的 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13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 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
26、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14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 导之职。15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 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乂嘱学使, 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16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 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17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乂称国 子助教。18 .监生国子监的生员。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