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现状安全检查表、物探方法检测应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探测方法、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1035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现状安全检查表、物探方法检测应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探测方法、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库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现状安全检查表、物探方法检测应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探测方法、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库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现状安全检查表、物探方法检测应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探测方法、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现状安全检查表、物探方法检测应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探测方法、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录A大坝防渗墙安全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1概述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建设过程和工程特性,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安 全评估工作情况等。2现状检查与安全检测现状检查主要包括现状检查项目和内容、运行现状、检查结论和建议等。2.1 安全检测主要包括检测项目、内容和方法,检测成果、结论和建议等。3监测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安全监测情况、监测资料可靠性、资料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等。4工程质量评估主要包括防渗墙体质量、工程地质条件、防渗体系布置、防渗边界处理、施 工资料分析、运行情况,以及评估结论等。5渗流安全评估主要包括渗流安全评估内容和方法,分析计算成果、结论和建议等。6结构安全评估主要包括结构安全评估内容和方法,

2、分析计算成果、结论和建议等。7抗震安全评估主要包括抗震安全评估内容和方法,分析计算成果、结论和建议等。8安全综合评估在现状检查、安全检测和资料分析基础上,根据工程质量、渗流安全和结构 安全复核评估结果,对防渗墙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建议。6.10 观测时仪器的自电补偿功能应处于关闭状态,观测值应注明电位的 正负;6.11 当测线较长或游散电流影响较大时应分段观测,分段观测的测线衔 接处应重复3个以上测点;6.12 每间隔10个测点应进行I次重复观测;6.13 单个测点检查观测绝对误差应小于3mV,单个测区的电位观测平均 绝对误差应小于5mV;6.14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文件

3、名、测线号、测点号和 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E.7弹性波CT现场探测7.1 孔间距小于20m;7.2 孔内充满井液进行耦合;7.3 测试时周边环境不宜存在振动噪声干扰;7.4 测试孔宜垂直防渗墙轴线下斜5。10。,钻孔孔深应大于防渗墙预计深 度5m;7.5 电火花震源的防护和使用应符合高压电器的要求;7.6 换能器的转换灵敏度宜大于1000mV/Pa,水密性应大于IMPa。7.7 发射点与接收点点距根据探测精度确定,点距宜小于1m;7.8 测线沿防渗墙轴线布置,成像洞长与洞间距比值宜大于1.5;7.9 检测工作前,确定钻孔护壁措施,检查孔中水位、孔深和通畅情况;7.10 测试时,收发换能器应进行

4、零声时校正。7.11 重复观测时,使用的发射、接收换能器型号和声波仪测试参数设置 应保持一致;7.12 测试时,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E.8地震波CT现场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8.1 孔中使用的检波器以及电缆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8.2 钻孔内宜充满井液进行偶合,套管应与孔壁紧密贴住;8.3 探测孔间距离宜小于50m;8.4 钻孔孔深应大于防渗墙预计深度5m;108.5 测试时周边环境不宜存在大的振动噪声干扰;8.6 接收检波器绝缘电阻宜大于10MQ,检波器的水密性应大于IMPa;8.7 测试时,宜从孔底自下而上逐点测试,点距宜小于2m;8.8 测线沿防渗墙轴线布置,成像洞长与洞间距比值宜大于1

5、.5;8.9 检测工作前,确定钻孔护壁措施,检查孔中水位、孔深和通畅情况;8.1 ()地表测线宜沿洞轴线方向布置.;8.11 采用多道接收方式观测时,同一震源点的相邻接收排列重复应大于 一道;8.12 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每测试10m应核对一次孔深;8.13 孔间横波测试时,激发孔和接收孔宜放置PVC管护壁,PVC管与孔 壁之间的空隙应用细砂充填密实;8.14 信号较弱时,宜加大激发能量或进行信号叠加,叠加次数宜少于5 次;8.15 对于相互连接的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型和参数。E.9电磁波CT现场探测9.1 测区内需移除掉强电磁干扰;9.2 孔内不应有金属套管或其他金属介质;9.

6、3 探测孔间距小于60m;9.4 宜采用地质钻造孔,孔径应大于56mm;孔深应深入探测下限5m以 上;9.5 电缆接头应有防水功能,水密性应大于IMPa;9.6 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9.7 发射点与接收点点距根据探测精度确定,点距宜小于1m;9.8 测线沿防渗墙轴线布置,成像洞长与洞间距比值宜大于1.5;9.9 采用相同的频率进行多组剖面连续观测;9.10 对于相互连接的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型和参数。E.10电阻率层析法现场探测10.1 测区内需移除掉杂散电流和强电磁干扰等设备;10.2 电极接地条件应良好,孔内充满井液进行耦合;1110.3 探测孔内不应有金属套管或其他金属介质

7、;10.4 孔间距小于50m;10.5 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10.6 钻孔孔深应大于防渗墙预计深度5m;10.7 电极阵列电缆采用500V电压测量任意两根芯线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500MQ,电缆接头应有防水功能,水密性应大于IMPa;10.8 发射点与接收点点距根据探测精度确定,点距宜小于2m;10.9 测线沿防渗墙轴线布置,成像洞长与洞间距比值宜大于1.5;10.10 观测孔段不宜采取护壁措施,若完整性差,宜使用PVC管护壁;10.11 手动测量时,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应大于3mA和3mV;10.12 对于相互连接的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型和参数。E.11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现场探测1

8、1.1 钻孔为无套管的清水孔或干孔,孔壁干净;11.2 钻孔孔深应大于防渗墙预计深度5m;11.3 摄像仪器设备的图像分辨率应大于500像素,实时显示孔深、方 位、时间等参数并同步录像;11.4 测试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11.5 电缆与下井探管的接头部位具有防水功能;11.6 电缆升降限速应为2m/min;11.7 测试时,井液应保持澄清;11.8 测试时,探管应保持居中升降;11.9 测试时,发现有异物阻挡,降低探管下降速度或停止观测,待清除 异物后再进行观测;11.10 钻孔摄像应实时填写孔内地质现象、探查对象的观察记录;11.11 测试图像模糊不清时,应查明原因并重测。E.12孔壁超

9、声成像现场探测12.1 转孔内宜有井液偶合,孔壁干净,无套管与孔壁耦合良好;12.2 检波器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12.3 采用地质钻造孔,孔径应大于56mm;孔深应深入探测下限5m以12上;12.4 测试电缆深度标识应准确明显,测试10m应核对一次电缆深度;12.5 电缆升降限速应为2m/min;致;12.6 在同一个钻孔进行多次测试或采用不同方式测试时,起始深度应一12.7 测试前进行试验,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发射电压和声幅衰减;12.8 测试点距(Mm,深度比例尺0().5;12.9 探管下井前,应在专用泥浆简中进行声反射监视检查;12.10 探管居中连续测试。13附录F防渗墙安全性态综合

10、评估结论与标准防渗墙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见表所示。表防渗墙安全性态综合评估结论与标准评估结论评估标准满足安全运行要求防渗墙未发现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工程质量合 格,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和抗震安全均为A级,能 按设计标准正常运行。基本满足安全运行要 求防渗墙渗流安全、结构安全、抗震安全和工程质量 评估结果中至少有一项为“B”或“基本合格”,没有 “c,或,不合格,防渗墙在一定控制运用条件下能安 全运行。不满足安全运行要求防渗墙渗流安全、结构安全、抗震安全和工程质量 评估至少有一项为“C”或“不合格”,防渗墙不能按 设计正常运行。14附录B现状安全检查表现状安全检杳部位、资料和内容见表。表现状

11、安全检查表现状检查检查内容检查部位上游坝坡上游坝坡有无沉陷现象;近坝水面有无冒 泡、变浑、漩涡和冰期不冻等异常现象。下游坝坡下游坝坡有无渗漏点、散浸、松软隆起或塌 陷现象,有无暗藏水流声。坝基、坝趾 区坝基及坝趾区有无渗漏点、散浸、松软隆起 或塌陷现象,是否存在积雪不均匀融化现象 及非降雨引起的积水坑。防渗墙 连接物防渗墙与建筑物连接处附近,有无渗漏点、 散浸、松软隆起或塌陷现象,有无暗藏水流 声。渗漏点已有渗漏部位水质是否浑浊,有无管涌、流 土、冬季冒水汽等现象,出逸点是否持续升 高或高于反滤体顶部。渗漏部位结构是否发 生裂缝、滑动、滑坡、崩塌、溶蚀、隆起、 塌坑等现象。渗漏部位渗漏量在水库

12、水位上 升或持平时,是否持续增加。观测资料监测资料防渗墙的沉降、水平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是 否出现异常,水库运行过程中有无发生异常 渗流现象。钻孔资料水库建设运行过程中防渗墙钻孔资料,检查 防渗墙运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渗墙的质量 状况。附录C物探方法检测应用一览表主要物探方法的检测项目、应用范围见表CO1。表CO1物探方法检测应用一览表(完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高密 度电 法可控 源音 频大 地电 磁测 深法瞬变 电磁 法伪随 机流 场法地震波法自然流场 法探地 由2弹性波CT法地震 波CT电磁波CT电阻 率层 析法钻孔 全景 数字 成像孔壁 超声 成像磁化 率测 井混凝 土防 渗墙深度OO连续

13、性OO0O墙体 接合 段情 况O00O渗漏0OOOO0水泥 土防 渗墙深度O0连续 性OO00墙体 接合 段情 况OO0渗漏OOOOO高喷 濯浆 防渗 墙深度AO0连续 性OO0O墙体 接介 段情 况OOO渗漏000000灌浆帷幕深度OO连续 性OOO墙体 接合段情 况O0O渗漏OOOO注:。表示主要方法:表示辅助方法。附录D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大坝主要渗流异常现象见表表渗流异常现象一览表序号部位运行现象备注1坝体、坝基或坝肩渗流量在相同条件下不断增 大;渗漏水出现混浊或可疑物 质;出水位置升高或移动等。2土石坝上游坝坡塌陷3土石坝下游坝坡散浸,且湿软范围不断扩大。4坝趾区冒水翻砂、松软隆起或塌

14、陷。5防渗墙与两坝段岸坡、 输水涵管(洞)等结合部位漏水,附近坝面塌陷,渗水混 浊。6近坝库内出现漩涡漏水、铺盖产生严重 塌坑或裂缝。7监测资料防渗墙渗流压力与观测渗漏量 同时增大,或者突然改变其与 库水位的既往关系,在相同条 件下显著增大。附录E主要探测方法E.1探地雷达法现场探测1.1 当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1.2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根据干扰情况、图像效果调整采集参数;L3天线的移动速度应均匀,并应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1.4 当测量轮触发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使采集数据不出现丢道现 象;当自由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符合水平分辨率的要求;1.5 点测时,应在天

15、线静止时采集;使用分离天线点测时,应调整天线间 距以使采集的信号最强;1.6 自由连续采集时,应进行等间距标记,间距不宜大1.7 应及时记录信号异常,并应分析异常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1.8 应及时记录各类干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环境情况;1.9 当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时,应进行标记,并应进行复核;1.10 当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待具备 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1.11 当采用差分GPS进行测线轨迹定位时,应合理设置基准站,并应进 行定点测量验证;L12探测深度较大时宜选用主频较低的天线,探测深度较小时宜选用主 频较高的天线。1.13 探测时天线应至少每10m校对一次桩

16、号或深度,允许误差为土 1%;1.14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文件号、测线位置、地面异 常环境等内容;1.15 探测数据的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数据信号削波部 分不宜超过全剖面的5%,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E.2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探测2.1 正式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观测装置、排列长度及电极距。2.2 探测时应沿防渗墙轴线延伸方向布设测线;2.3 同一排列的电极应呈直线布置,电极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向上的偏差 不宜大于极距的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5;2.4 测量前,测试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5kQ;2.5 对每个排列的观测数据,坏点总

17、数不应超过总测量点数的1%,对意 外中断后的续测,应有不少于2个深度层的重测值;2.6 对偶极装置,应观测电压和电流值,计算视电阻率值,远电极极距不 应小于5倍最大供电极距;2.7 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的伪剖面底边的数据应衔接;2.8 当地形坡度大于15。时,应进行地形校正;数据预处理时,可进行 数据平滑和滤波,对个别无规律的数据突变点,可结合相邻测点数值进行修 正;2.9 测量电极应选用铜质电极,供电电极可选用铜、钢或铁质电极,水上 或冰上宜选用铅电极;2.10 电测深布极方向应使地形对测量数据影响最小,遇有高压线时应使 布极方向垂直于高压线走向;2.11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

18、数、测线编号、文件名、测线位 置、地面异常环境等内容。E.3地震波法现场探测3.1 震源宜采用机械落重式、人工锤击式或者电磁式震源;3.2 仪器放大器的通道数不应少于12道,宜采用滚动排列的方式探测防 渗墙病害的分布;3.3 应采用与探测方法相匹配的速度型检波器,天然源面波应采用低频、 高灵敏度检波器;3.4 对于展开排列长度,折射波法宜为探测深度的610倍,反射波法宜 为探测深度的23倍,瞬态面波法宜为探测深度的12倍;3.5 测点间距应小于最小目标病害体地面投影等效直径的1/3:3.6 排列的道间距应小于最小探测深度所需波长的1/2:3.7 检波器应垂直地面安置,与地面耦合应良好;3.8

19、测区内相邻检波器之间的高差小于 1/2道间距;3.9 记录的近震源道不应出现削波,不应出现相邻坏道,非相邻坏道不应 超过3道;3.10 应根据现场振动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机,避开测点附近的 持续强振动干扰;3.11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文件名、测线号、测线位 置、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E.4瞬变电磁法现场探测4.1 点距与线距应能完整反映防渗墙探测目标的分布,测线宜按沿防渗墙 轴线延伸方向布置;4.2 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发射线框和接收线框的大小、发射和接收延时;4.3 应根据探测深度选取发射频率;4.4 现场试验工作应调查测区内附近的电磁场干扰影响状况,避免测区周 围电磁场的

20、干扰。4.5 发射机输出功率应大于10W,具有瞬间过压保护功能;4.6 现场采集时,测线外延调查区边界外应大于3个测点;4.7 现场采集时,除最后5个测道外,其余观测值均应在噪声电平以上;4.8 现场采集时,测试装置中心位置的偏差应小于接收线框边长的土5%,偶极装置发射线框面积偏差应为小于 5%;4.9 当曲线出现畸变时,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4.10 当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测道时间范I韦I重复观测;4.11 应检查每个测点的数据和曲线,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点观测;4.12 应记录干扰源、地表变形等异常现象;4.13 各测道数据幅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宜小于10%;4.14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

21、装置参数、测试参数、文件名、测线 号、测点号和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E.5伪随机流场法现场探测5.1 渗漏出口与入口应有水流通路,宜具有一定渗漏量和流速的集中渗 漏;5.2 渗漏出M与入口相距不宜超过1000m;5.3 发射机输出波形应为方波或双频波,频率稳定度不应大于IXIOT/h;5.4 发射机最大发送电压不应小于90V,最大发送电流不应小于500mA;5.5 接收机中心频率应满足1/7,不小于3dB带宽;5.6 测试电流密度的灵敏度不应小于O.lmA/m2,输入阻抗不应小于150k Q,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50dB;5.7 现场宜布置成网状测线,设置多个基点和分基点;5.8 测线

22、间距不大于5m,点距宜为12m,在异常位置可以加密至0.5m;5.9 测线布置应避开金属物;5.10 无穷远极应布置在库区水体中,远离查漏区位置,距离宜为测区边 长长度的25倍;5.11 出水点电极宜采用电极板,电极板入水面积宜为电极板面积的1/3 2/3;5.12 测试时应保持发送电压不低于90V,发送电流应为100800mA;5.13 测试时探头应先放置至水底后再垂直上提10cm;5.14 每个测点应测试3次,读数应稳定,发现异常应加密观测;5.15 每个测区的检查观测点数应大于总测点数的5%;5.16 单个测点出现“0”值时,该测点数据应评定为不合格;5.17 现场应记录信号放大倍数、探

23、头入水深度、水位高程和发送电流值 等信息。E.6自然电场法现场探测6.1 测定渗漏通道时,渗流速度宜较大,能形成较强的自然电场;6.2 发射机输入阻抗应大于8MQ,应有过载和过流保护装置;6.3 电极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n/500Vo;6.4 电压测量允许误差不应超过1%,分辨率不应大于O.lOlmVo;6.5 电压测量允许设差不应超过1%,分辨力不应大于O.lOlmAo;6.6 测量时地表应湿润、电场稳定,地势相对平坦;6.7 对渗流通道探测时,现场应按环形布置测线;6.8 基点之间应进行联测,可布置成网状测线,设置多个基点和分基点;6.9 电极极差的绝对值在工作开始时应小于2mV;工作结束时应小于 5m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