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预防与治疗课程心得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预防与治疗课程心得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肿瘤预防与治疗课程心得与思考在本学期的“肿瘤预防与治疗”课程中,老师为我们介绍和讲解了癌症的病 因、危险因素、种类、预防与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以下就简要对其中一些问题谈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思考。一、癌症的病因与遗传倾向目前,癌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和辐射等 因素有关。止匕外,吸烟、酗酒、过度肥胖、慢性炎症等因素可能增加癌症发生风 险。其中,遗传因素是较为重要的一点。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的遗传传递方式, 而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或倾向性。所谓癌 症遗传易感性,是指在相同生活条件下的人群中,有的个体有更易发生癌症的
2、倾 向。生活方式和接触某些致癌物质能增加人体对癌的易感性,且某些先天免疫缺 陷的患者,患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家族中有癌症患者其后代不一定患癌,如遗 传肿瘤综合征,其不属于癌症,但可以癌变,且具有遗传性,如家族性结肠息肉 症,可变为结肠癌。还有些癌症,虽然没有发现确切的致癌基因和染色体等遗传 证据但其发病有时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即某一家族中的多名成员具有“癌 症素质”,家族中多代或一代中多人患同样的癌症,如胃癌、大肠癌、乳腺癌、 子宫癌、肝癌、肺癌都有所谓“高癌家族”的报道。胃癌病人的一级亲属(即父 母和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3倍;乳腺癌、子宫癌、肝癌 和食管癌也具有较强的
3、遗传性。因此,具有肿瘤家族史的病人应更加注意患肿瘤 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2016年年初,著名 医学期刊JAMA发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癌症遗传数据。这项研究是到目前为 止包含人数最多,观察时间最长的癌症遗传因素研究。研究组织单位为Nordic Twin Study of Cancer,专门研究北欧双胞胎癌症数据的组织;包含了北欧主要国 家的有记录双胞胎一一丹麦、挪威、芬兰和瑞典;目前入组人数最多的研究,一 共入组了超过35万(人)双胞胎。最后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计算,约有33% 的癌症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也就是“遗传率”为33%。通俗地理解,就是 在每
4、3个癌症患者中,有一人是因为先天基因的因素患上癌症,其它两人由于后 天因素患上癌症。总之,癌症的遗传问题十分复杂,而且其发生目前尚在研究进 程。在一定的遗传特征的基础上,癌症是否形成,还取决于精神因素、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等诸多后天因素及外界致癌物的综合作用。因此,有癌症 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得癌,易感人群和高癌家族成员也不是对任何癌症都易 感。二、癌症的早期筛查是重要的预防手段通过本学期课程,我了解到许多癌症从发展初期到被患者察觉的中晚期经历 的时间是很长的。最常见的如胃癌,由胃癌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胃癌需要平均 3.7年的时间,但若不经治疗,会加速进展期胃癌出现,且不同型别胃癌
5、的进展 时间是不同的。因此,癌症的早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目前,早筛技术得到 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团队提出,只需要像做血常规那样 抽一管血,就能判断是否患有肝癌。技术问题解决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定期筛查。 间隔可以是年或者月。肺癌早期一般用CT,乳腺癌一般通过B超就能初步判断, 肝癌可通过B超+抽血化验甲胎蛋白,结肠癌可通过肠镜,胃癌通过胃镜,食管 癌通过内镜检查,宫颈癌的检测技术也非常成熟,帕氏涂片与HPV病毒检查都 是非常准确、安全、和便捷的。总之,常见的癌症都有对应的初筛方法,只是很 少有人特定做这些检查。我认为,在癌症发生和进展的过程中,癌细胞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
6、并且 会明显地出现在血液中。现在已经在开发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遗传物质来进行癌症 早筛的技术了。这种技术成本很低,操作也非常简单。问题在于需要通过诸如机 器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遗传信息的序列进行辨识。CTC检查作为测定血液 中流动癌细胞的一种检查,能够识别出影像检查无法发现的超早期微小癌,临床 上能够比以往传统的诊断方法更早的发现肿瘤,能得知超早期的原发癌发病率, 以及超早期的癌症转移或复发,因此受到广泛好评。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某些癌症的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包括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 筛查已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强有力支持。一些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症的及 时控制对于癌症的防
7、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肿瘤高发的今天,仅依靠治疗 并无法遏制癌症危机的蔓延,预防才是控制癌症最具成本效益的长期战略,而预 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筛。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生殖细胞中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致癌突变,那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更易患癌症,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也支持了这种可能。由于癌症是遗传相关的,因此不仅自己要 做到癌症早期筛查,也要提醒我们的家人癌症早期筛查。这也是我通过这门课程 的收获之认识到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所有人的重要意义。三、癌细胞的归宿:To be or not to be?癌细胞其实就是变异的人体细胞,只不过生长变得不受控制,它通过攫取
8、人 体的营养物质供自己不断生长,并在肿瘤细胞周围不停的长出新生的肿瘤血管, 为肿瘤细胞输送养分。所以人体一旦死了,血管内血液就会停止流动,停止向癌 细胞供应能量和氧,癌细胞就会逐渐凋亡、坏死。但是否癌细胞会永远存活呢? 人如果死亡了,机体运作完全停止,癌细胞也会逐渐死亡,但如果在人死亡前提 取癌细胞继续培养,那么癌细胞是可以做到真正的永生不死。基因是自私的,整 体上看机体会走向死亡,但是局部上癌细胞的基因得到了大量的复制。癌细胞的 增殖生长包括转移过程对于它周边的组织细胞并没有很强烈的破坏作用,因此在 不同癌细胞之间应该不会相互攻击,而是相互将对方识别为机体组织细胞。最著 名的癌细胞就是海拉细
9、胞。海拉细胞(Helacells)是人类分离培养的第一株可以 无限增殖的细胞系,海拉细胞的特殊之处归结于两点:第一株人类分离培养的可 以无限增殖的细胞系,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人类细胞系。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关 于海拉细胞的最大争议就是,细胞的贡献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细胞被用于研究, 甚至她的家属也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而且没有得到任何经济利益的补偿。这 种伦理学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的。在学到癌细胞的各种严重危害之后,我忍不住去思考另一个问题:癌细胞是 否有可能变回正常的细胞?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许多癌症早期都是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即细胞连接减少、表面分子改变、排列松散而实现其
10、迁移 扩散的,因此如果是间充质-上皮转化(MET)可能有利于病症的缓解,但是MET 在晚期癌症中可能发挥促进作用,由于间充质转化为上皮样能够增强肿瘤的增殖, 因此可能只有对于早期的癌症采用化疗药物(姜黄素)或转录调节物(miRNA、 细胞因子等)诱导其EMT抑制,向MET方向发展。而另外一种思路是促进肿 瘤细胞转分化,使肿瘤在EMT过程中进一步向脂肪细胞转移,并使其丧失转移 能力,从而逆转肿瘤的发生,研究者采用MEK抑制剂实现了体外乳腺癌细胞向 脂肪细胞转分化,但是可能在体内实验中仍存在一定技术问题。四、对于癌症治疗的展望除此之外,在癌症治疗这一板块,我也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广泛查阅文献, 我
11、了解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是 指T细胞表面存在的一些抑制性受体,当其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配体结合后可 抑制T细胞的功能。人体主要的免疫检查点有两个: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 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因子l(PD-l)oCD28及其配体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 分子,两者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胞活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通 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活性,释放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刹车”,重新激活T细胞对 肿瘤的免疫应答效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肿瘤细胞入侵后,会利用这一抑 制性的通路来压制T细胞激活,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杀伤。而目前临床上研究和 应用最广泛但
1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CTLA-4、PD-1和PD-L1单抗,通过抑制 免疫检查点活性,释放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刹车”,重新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 免疫应答响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此,可以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调 节,比如用靶向疫检查点分子的抑制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最火热的 抗癌药物就是针对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PD-1的抗体。由于PD-1必须和它的 配体PD-1L结合在能发挥作用,针对PD-1配体的靶向药物也已经上市用于肿瘤 的治疗。通过查找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我了解到细胞自噬是怎样抑制肿瘤发生的是 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界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发现细胞自 发的各种机制
13、和非细胞自发机制,包括涉及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保护,涉及 坏死和炎症的抑制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最近的研究表明,癌症和溶酶体的自噬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噬和癌细胞 存在着双层关系。一方面,由于肿瘤细胞能够依赖自噬机制缓解由药物和射线诱 导的压力而利于自身存活,在化疗和放疗的同时应用自噬的抑制剂,是当今治疗 癌症的一个新手段。另一方面,诱导自噬可以维持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更新, 抑制损伤和染色体的突变,限制由坏死的炎症而实现细胞的适应性,因此诱导自 噬可能在细胞癌症的预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肿瘤细胞中,细胞受到了很大的应激压力。这些应激压力来自很多方面, 例如细胞环境中的过氧化物刺激、细胞核
14、变异,同时细胞之间的接触抑制消失导 致细胞分布过密而供氧和能量物质不充分。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癌细胞在应激 环境下会激活细胞内应激压力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来维持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 通过这种策略可以保持细胞的持续存活。而细胞内的自噬作为一种主动性的细胞 应激压力反应方式,对于肿瘤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ushikaM等人曾开展过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MiT/TFE家族 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和组成性激活。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人类胰腺管道癌PDA样 本材料和细胞系材料,发现在这些样本的细胞中,细胞内自噬和溶酶体功能介导 代谢的重新编程都有大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MiT/TFE家族的转录因子介导 了
15、溶酶体的大量扩增和细胞内能量的分解再利用更加活跃。细胞整体的代谢谱分 析表明,依赖于MiT/TFE家族转录因子的细胞自噬-溶酶体激活,对于细胞内部 氨基酸库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这些发现说明,溶酶体调控是癌细胞中营养利用和能量平衡的一个焦点。在 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细胞内部的“清理”机制最终与细胞自噬和溶酶体相关, 这个细胞自噬-溶酶体激活途径则可以算是侵袭性癌症恶化标志。针对这个细胞 自噬途径的分析和监控,可以作为肿瘤病情发展的一个指标。同时,因为细胞自 噬-溶酶体激活途径是癌细胞维持代谢平衡的一个关键信号通路,针对这个信号 通路的抑制可能会是遏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产提供新的思路。五、一些关于癌
16、症的其他想法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思考课堂以外的问题,比如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指的是细胞经过有限次分裂后进入一种增殖停滞的状态,而我们知道,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那癌细胞会衰老吗,如果是的话如何促进癌细胞衰 老已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呢?我跟同学相互讨论了一段时间,大家都给出了不同 的意见。比较统一的见解就是,细胞衰老一般指的是复制衰老,即体外培养的正 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停止生长,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显著改 变的现象。癌细胞内部基因大量突变,启动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已经发生了剧变。 通过再次构建癌细胞使之启动衰老途径,会涉及到相关基因表达的启动。化疗就 是诱导癌细胞进
17、入衰老状态的,但是在把癌细胞逼上绝境的同时,也可能赋予它 们干细胞活性,使它们具备更强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因为许多涉及细胞衰老的基 因,在干细胞活性的调节网络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癌细胞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衰老。如果把癌细胞中的端粒酶基因消除或 沉默,或许癌细胞就可以衰老,或许利用癌细胞自噬活性大这个特点利用细胞自 噬来进行治疗是一个更好的方法,既可以帮助机体更新,又可以让癌细胞过度自 噬死亡。衰老死亡的细胞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同时新生的细胞也不断从相应 的组织器官生成,以弥补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衰老死亡与新生细胞生长的动态 平衡时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总之,机体衰老和细胞衰老在一定程度上
18、 是互通的,细胞衰老是一个细胞不可逆停止分裂的过程,也代表着一种强有力的 抑制癌症的机理。以此来治疗癌症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衰老的机制和具 体实现途径还有待完善,所以很难说这种治疗方案的前景究竟如何,让我们把答 案交给时间,期待癌症早日被攻克的那一天。参考文献:1任宋雯,王鸿姣,揭祖亮.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和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61(03):387-401.2龚琳靖,石毓君.癌症中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中国普 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2,29(05):582-584.3刘慧宇,张秋阳,庄佳铭.基于扎根理论的癌症患者治疗决策
19、轨迹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21,36(23):25-28.4刘博宁.免疫疗法是癌症的最终克星吗? J.北京纪事,2021(11):104-105.5全新免疫疗法可预防癌症转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05):640.6高原,王莹,黄智慧.自噬在癌症的预防、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细胞生物 学学报,2015,37(11):1581-1592.7董华.癌症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数据整合分析D.复旦大学,2011.8 William CS CHO,南娟.癌症相关遗传变异的新进展及其在诊断研发中的意义 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01):79-83.9 Hamalisto
20、 S, Jaattela M. Lysosomes in cancer-living on the edge (of the cell).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16;39:69-76. doi:10.1016/j.ceb.2016.02.009.10 Perera RM, Stoykova S, Nicolay BN, Ross KN, Fitamant J, Boukhali M, Lengrand J, Deshpande V, Selig MK, Ferrone CR, Settleman J, Stephanopoulos G, Dys
21、on NJ, Zoncu R, Ramaswamy S, Haas W, Bardeesy N.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autophagylysosome function drives pancreatic cancer metabolism. Nature. 2015 Aug 20;524(7565):361-5.11 Roy PS, Saikia BJ. Cancer and cure: A critical analysis. Indian J Cancer. 2016 Jul- Sep;53(3):441-442. doi: 10.4103/0019-509X.200658. PMID: 28244479.12 Cross D, Burmester JK. Gene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 Med Res. 2006 Sep;4(3):218-27. doi: 10.3121/cmr.4.3.218. PMID: 16988102; PMCID: PMC 157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