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德、鹊、蝉” 3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2 .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 .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德”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课文。3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
2、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藏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课件出示: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2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词的画面美。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然后 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学生如临其境
3、,与词产生共鸣,切身感受 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 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认真学习 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不要心存侥幸,防止贪婪心作怪。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 就等于关上“甜”的门。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 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e
4、宿建德江。3 .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 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 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 古诗词作情感铺垫。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 .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2)指名读诗。指导读准“渚(zh。)”的字音。(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
5、书写 3遍。2 .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帮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 美,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诗词的情感。板块三整体感知,诗情画意1 .整体感知。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2 .理解诗意。(1)理解:默读诗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预设:借助工具书、注释、插图理解:“宿”,住;“移舟”,划船;“泊”,停靠;“
6、渚”,水中 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影响的现实理解“客愁新”。“客”指诗人, “愁新”指新的愁绪。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朗读“日暮客愁新”。(板书:客愁新)拆词理解:“野旷”,空旷的原野;“江清”,清清的江水。反应:指名说,根据上面字词的意思,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2)交流: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补充:指名说全诗意思,学生补充,教师点拨。(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 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 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3 .想象画面。(1)齐
7、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 “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板书: 天低树月近人)、语文要素(2)思考:(课件出示“天低树”“月近人”凄清孤寂的画面)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 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 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 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板书:借景抒情)(3)赏读:想象意境,齐读后两句诗。4 .体会诗情。(1)思考: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新愁。(2)体会: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
8、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夕 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 人那么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 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3)明确写法:这句诗很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愁绪,这种方法叫直抒胸臆。(板 书:直抒胸臆)(4)指导练读:学生带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全诗。(5)配乐朗读:学生配乐齐读。5 .背诵积累:出示背景画面和诗意,指导背诵。6 .总结学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宿建德江的学习方法,先划分节奏,接着运用多种 方法理解诗意,然后想象画面,最后体会情感。(相机板书:朗读一理解一
9、想象一体会)【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次清楚。这样 既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 中指导学生习得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板块四合作探究,自学新诗1 .回顾学法:我们通过“朗读f理解f想象f体会”的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感受 到了诗人孤身一人与月相伴停宿江边孤寂的心情。2 .自学新诗: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六月二 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 .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
10、 .合作交流。(1)初读评价: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互助理解。预设:学生简介作者。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应点拨。(诗意:黑云像 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3)引导想象。想象:教师范读,(学
11、生闭眼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7T哪些景物? (板书:黑云 白雨 卷地风 水如天)、语文要素理解:为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你从中感受到什 么?赏雨:这是一场什么雨?(骤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骤雨的视频)比拟: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狂风骤雨) 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到诗句里读 一读。感悟: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第三句诗,说说你看到了怎 样的风。“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狂风的急,深入感受狂风过后,西湖美景带 给诗人的享受。)赏读:“
12、忽”字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惊喜?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诗。(课件播放音乐梦西 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读出 心中的喜悦,齐读这两句诗。(4)体悟诗情。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诗人苏轼醉了,他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强调诗 题中的“醉”字)(板书:醉)指名诵读,全班诵读。想象画面,背诵全诗。(5)拓展“雨”诗。学生背诵写雨的诗句。教师出示写骤雨的诗句。课件出示: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一一陆游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一一李攀龙学生齐读诗句。【设计意图】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自主权,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
13、学能力得到培养;抓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 想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对雨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5W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客愁新直抒胸臆,天低树、黑云、/白雨月近人)借景抒情醉学法:朗读一理解T想象一体会卷地风 水如天第2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汉字“鹊、蝉”。2 .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整首词。3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检查,导入新课1 .回顾:学生一齐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 夜行
14、黄沙道中)3 .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4 .写作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这首词是辛弃疾遭贬职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所写。上 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 下了这首词。【设计意图】补充介绍背景资料,学生更能入情入境,体会诗词的内涵,感受词人写作 时的心情。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 .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词,同桌互助纠正词句读音。(2)指名朗读。注意“见”的读音是“xiin”,出现的意思。(3)教师指导读准“鹊” “蝉”的字音,并指导书写。“蝉”字左窄右宽,收左让右, 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鹊”字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2 .
15、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感知节奏。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3 .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这首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预设交流。(词牌,词题目,题目的意思,词中所写的季节等)【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划分节奏,让学生初步了 解词的韵律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板块三理解词意,想象画面1 .理解词意。(1)默读整首词,请借助注释、插图及其他资料,还可以和同桌交流,弄懂整首词的意 思。(板书:乡村夏夜)
16、(2)同桌互说词的大意。(3)指名说词的大意,学生互助补充,教师规范语言表达。(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 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 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2 .品读上阕。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自由读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板书:景 迷 人)、语文要素(2)理解: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别枝”。(3)补白:在这迷人的夜景中,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
17、 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4)悟情:这里的“说”字,是谁在说丰年呢?(青蛙、农民、词人自己都可以,重在 体会词人的喜悦之情)对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啊!(板 书:说丰年)(5)赏读: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谁来读读上阕,读出词人企盼丰收的喜 悦心情?(指名读,女生读,想象画面齐读)(板书:情喜悦)(6)悟写:明月出来真的惊飞了枝头的鸟儿吗?半夜的蝉鸣和蛙声更显得夜晚的宁静。 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衬静)你们还知道类似的诗句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7)讨论:这首词和宿建德江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所表达的情感有什 么不一样?3
18、.品读下阕。(1)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像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课件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想象: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 方,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 佛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4)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 一抬头,看到了(学生齐读)“两三点雨”,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学生齐读) “路转溪桥忽见”。(5)
19、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 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刚开始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林茂密而没发现,而后来 路转溪桥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落寸亚冬(6)拓展: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俅熹/你知道星吸两色照?(7)联想:请同学们想象词人在看到I日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会是怎样的。(感 受作者的喜悦)、语文要素(8)齐读: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下阕。(9)赏读:(课件出示下阕并配相关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 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假设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的。让我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一一齐 读下阕。4 .
20、升华情感。(1)小结: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 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板书:关心农民生活)这首词就很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让 我们再来读整首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2)配乐朗读:入情入境地齐读整首词。(3)全班齐声背诵。【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通过优美的 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 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板块四回味拓展,布置作业1 .交流收获。(1)引导:我们已经学完了一首美妙的词,谁来谈谈你的收获?(
21、2)总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 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 野风光的热爱。(板书:热爱大自然)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 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 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 .作业布置: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成一 篇美文。【设计意图】交流收获,让学生一节课下来,学有所得,总结升华,文美情真,感受词 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板书设计】3古诗词三首W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景(迷人)乡村夏夜、热爱大自
22、然,关心农民生活情(喜悦)说丰年 7【教学反思】本课由三首极富画而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 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 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么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本课教学主要在于教会学生学 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画面美,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文 字中的诗情画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宿建德江的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教学时,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老师的讲授,如, 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想象读、配乐读等,边读边想象画面,为学生自主学习下一 首诗打下基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首诗的学法,放手让学生大 胆地自学、想象、补白、感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奇景,感受让诗人陶醉其中的西湖 美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首诗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教学中,以“想”为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