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档素材3: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杂文教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档素材3: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杂文教学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拿来主义杂文教学分析拿来主义是鲁迅的名篇,一直被视为议论文的范本,但大量的课例、 实践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以往将拿来主义定位为典范的议论文,将其论述思路概括为先驳论后 立论的思路,是教学偏差的肇始。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 介”二字各取“租界”二字的一半,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 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他收1934年所作杂文成集,所取集子名称 表露了强烈的反帝忧国情绪。拿来主义是一篇锋刃锐利的杂文,其文本价 值首先应定位为杂文的样本,引导学生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遵循杂文写作的 思维路径读懂文本,赏析鲁迅杂文说理的开掘力和形象性,探究文本超越时空 的当下意义。一、从杂
2、文视角循路识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 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 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 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 走”语文界习惯将拿来主义论述思路概括为“先驳后立”的范式,将 “拿来主义”置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乃至“送来主义”的对立面, 将文章结构简化为“破一立”的二元模式,模糊了几个“主义”之间的深层联 系。学生先被几个名词弄昏了头脑,就别提整体上把握文脉了。“按一般理解, 驳论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三种。套用在拿来
3、主义,勉强适用 的只有批驳论点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假的。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精辟概括,显然 不属于论敌的论点。”如果从杂文的视角审视拿来主义,文章的论述思路就变得清晰、自然起 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的序中说道:“(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 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直接、迅 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是杂文最显著的特征。“杂文思想的开掘的起点,开发 口,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 那么。”(钱理群语)“因事而发”的“事”在拿来主义中具体指什么呢? 鲁迅在文章第一节说得很详细:别
4、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 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儿位“大师”们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 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 道鲁迅为什么对这几件事很反感呢?需要说明的是主要因事而不因人(当 然,鲁迅确实对事件中有些人不怎么欣赏)。这几件事有某些共同的做派,体 现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自负与谄媚。特别要强调的是,这几件事发生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这样鲁 迅的反感就具有了时代的自觉而少了个体的冲动。鲁迅将这学艺界的几件事概 括为
5、“送去主义”,树立起批驳的靶子,其用意应该还不止于谈学艺界的事。“送去主义”这一靶子树立起来之后,鲁迅发出的第一支箭是剖析这种对 外文化交流态度的危害。一是一味地送去必将导致积贫积弱,殃及子孙;一是 列强“抛给”(冠冕一点说是“送来”)的东西太多,令人恐惧。对于当时中 国岌岌可危的现状,鲁迅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 为“拿来主义”。下文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先阐述“拿来主义”不是什么,戏 谑地称三种错误行径为“孱头”“混蛋”“废物”所为,在此基础上,继续用 形象的语言譬喻“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 放,或毁灭”。这样,全文思路非常清晰明了。拨开各种
6、关于思路套路化概括 的迷雾,遵循杂文的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各局部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鲁迅的 思维路径,才能帮助学生得文章、作者之宗。二、“喻”者在“似”不在“同”瞿秋白说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所谓“文艺性”,最大的特征应 是形象化说理。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的寓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的 说喻指本国文化遗产,有的说喻指外国的文化。胡双全老师在拿来主义 教学实录及感言指出:“拿来主义存在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点:一是论 述话题前后不一致,或曰偷换话题(前文谈对待外来文化,后文谈继承本 国的文化遗产);二是论述内容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譬如运用脑髓,放出眼 光与不管三七二十一等。”该文作者从议论文的严谨
7、性出发,抓住“大 宅子”的中国特性,以及“继承” 一词的意义,断言“大宅子”应该喻指“本 国的文化遗产”,其与“拿来”无关。这样的分析没有准确地把握杂文的文艺 性特征。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联结点在于相似性,求“似”而不求“同”,否 那么比喻的艺术魅力就会被求全的一致性抹杀。继承“大宅子”以其具体可感的 具体事件属性比喻吸收外来文化的抽象属性,其相似性在于“获得的际遇”, 这就是本体和比喻的联结点,不应紧抓“继承” 一词的词典意义机械地找区 别,这样理解比喻是不当的。朱自清先生在总结象征派诗歌的艺术特征时,提 出了 “近取替”与“远取警”之说。他认为“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 喻的方法”,“远
8、”就是“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远取譬 的特点是喻体和本体分属于两个迥异的经验领域,强调“不似之似”,这种相 似更多地在于神情和影响,而不在于外形轮廓和特点;更多地在于天生的内在 的特性,而不在于偶然的突出的特性。说理文中的比喻论证就是用形象的比 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 易接受。鲁迅是最善于运用这一手法的,在这篇杂文中,“拿来主义”的提 出,本身就是将抽象化成了具体,“拿来”是很形象和通俗的。他用接收一所 大宅子来比喻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把这个在文艺理论上颇要费一些力气才能说 清的道理几句话就论述得透彻清楚。“大宅子”这一譬喻的精妙之处
9、还在于由 此而生发出的一系列相关的譬喻。首先是用对于“大宅子”的三种错误做法比 喻吸收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鲁迅分别骂其为“孱头”“昏蛋” “废物”的作 为,这是从反面论述“拿来主义”不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 精髓:“他占有,挑选。”鲁迅智慧地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外来文化中不同性质的局部,讲清了批判吸收的道理,即“拿来主义”。作者在简练的两段 文字中运用了一系列相关的比喻讲清了复杂的道理,保证了杂文短小的特征, 这就是鲁迅形象说理笔法的精彩表达。三、古为今用,思想向前不滞不少拿来主义的课例将作者的挖苦语言艺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 感受其时而直陈其弊时而夹
10、枪带棒的挖苦语言。笔者认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尤其 是挖苦语言确实很有价值,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中学生去欣赏和学习值得商 榷。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已经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词汇,在当今社会也 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引导学生探讨“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开展和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力、民族自信 心都大大增强,但我们仍然要“沉着,勇猛,有区分,不自私”,要“运用脑 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文化的开展离不开横向的沟通和借鉴。坚持对 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才能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 呈的灿烂前景。在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11、,要警惕文化交流中的新自负心理。当下随着经济的开展,中外文化 交流越来越频繁。培育文化自信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进一步 增强民族凝聚力。应该说相对于高速开展的经济,我们的文化事业开展要稍稍 滞后一些,所以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应是主流。我们的文学艺术要走出国门,参 与国际交流,兼包并蓄,汲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清泉,丰富中华文化的河流。 现在的文化交往中不能出现盲目自大的心理。清王朝之前我们在文化方面太自 负,被打垮以后我们又失去了自信,变得十分自卑。如今,我们逐步富强,但 越是强大,越要包容,越要向全世界做出提供;同时,我们的文化仍要“拿 来”,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其次,要警惕新的文
12、化保护主义。贸易保护、技术封锁在当下并没有消 除,反而有加重趋势。如今的中国在很多领域“拿来”不容易,“走出去”也 很困难。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走出去”遭到打压乃至围堵已经世人皆知。文 化领域似乎要少一些硝烟和藩篱,文化的交融是渐进式的,源自传统的认同 感、优越感会产生更为强大的阻碍作用,需要我们多些尊重、理解,主动地交 流,更为主动地“拿来”。最后,文化领域的创造、创新同样迫切。依据“礼 尚往来”的原那么,我们要向世界贡献更优秀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真正“拿 来”。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主流是坚持民族特色,“民族的才能是世界 的”;但也可以智慧地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四、拿来主义教学资源的运用与思考教学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应定位在杂文的样本学习层面,充分开掘 拿来主义一文的资源价值。应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主线,把赏析文章的形 象化说理以及探讨“拿来主义”的时代意义作为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杂文的 文体特征,学会比喻论证,提升现实关切意识,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 思辨性识。“晶体而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那么;但要力避模式化,从每一篇文 章的实际出发,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地把握文章思路与宗旨。拿 来主义的文脉是自然流淌的,沿着它走就会轻松有获。名人名篇不是圭臬, 质疑才能走进文本深处,但不可轻率指责。对于鲁迅思想的理解和继承,要关 注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