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6478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问题视域下的学校劳动教育当前,对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的问题,一些人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劳动教育一直都是由家庭负责,学 校是专门负责书本知识教学的场所,将劳动教育引入学校是不必要的重复,只会徒增学生负担。事实上,仔细分析可知, 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社会的变化,不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 变化。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学校只负责书本知识教学,这具有合理性,然而,到 了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家庭作为传统教育载体的地位被削弱,却仍然坚持“家庭负责劳动教育,学校负责书本教育”这种 观点,就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换句话说,当前,学

2、校开设劳动教育,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 问题。一、传统家庭日常劳动的意义众所周知,在传统农业社会,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家庭而非学校。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因为在当时,知识积累不多, 知识获得渠道少,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且都被保存在书本上,因此,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稀缺的书本知识, 让儿童专注于文字符号的掌握,帮助他们获得进入书本世界的工具,而家庭则主要负责劳动教育。儿童正是通过家庭劳 动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家庭劳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诚如杜威(John Dewey)所正确认识到的那样,我们不能低估儿童 参与日常劳动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农村长大,在城市定居的人才知道儿童参与家庭日

3、常劳动带来的不可低估的育人价值, 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参与家庭日常劳动对人的智力和品行的不可替代的训练价值。(1)从智力发展来看,家庭日常劳动的过程是儿童同周围环境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不经过积极的努力、不经 过劳动就不能发现和认识自然的奥秘。”(2)如同化学家将酸溶液倒在铁块上产生知识一样,劳动的过程亦是知识产生 和获得的过程。儿童用双手操作各种原材料,遵循一定的顺序,达到一定的结果,丰富了生活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他 们熟悉了各种物质的特性,如颜色、硬度、形状、数量、温度、湿度等,了解到关于植物、动物、石头、金属和天气等 的相关知识。和父母到附近集市上买卖物品,讨价还价和计算斤两,儿

4、童获得了数量概念和计算原则,亲眼看到数字在 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必不可少的“数感”。与此同时,儿童通过养猪、喂鸡、喂鸭、放牛、放羊等,了解 到猪、鸡、鸭、牛和羊等家禽和家畜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它们生长过程的知识,认识到家禽和家畜对于维持人类生活和 生产的重要意义,了解到生活之所以成为生活的过程。在割草喂猪的过程中,儿童看到和闻到不同植物的颜色和气味, 学会辨识不同的植物类型,获得初步的植物学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在日常劳动中被理解、被掌握和被运用,对儿童而 言,这些知识是真实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对他的生活非常重要。也因为在完成劳动任务过程中,要达到预 期目的,关于材料和过程的

5、知识是必需的,所以,儿童愿意付出努力,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用大脑去思考, 由此,知识的掌握成为了劳动过程自然而然的结果和产物。这就是说,只要儿童投入到劳动中,知识增长是劳动的自然 智力回报。“儿童劳动得越多,大自然奥秘在儿童的意识面前暴露得也就越多,他们碰到新东西、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 而不懂的东西越多,思想就越活跃;困惑不懈这是最牢靠的思维引火线(3)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思维起源于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观察、预测、判断、计划,组织、选择和安排解决手段, 从而达到有价值的目的。在日常劳动中,无论是蔬菜种植还是家禽饲养,都有社会价值的目的。其中的每一项劳动都不 可能一蹴而就,有较长的时间跨

6、度,从开始到结束包括很多的中间步骤,这期间,需要儿童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判断, 自主地、审慎地制定劳动计划,同时通过劳动结果和效果去检验和修正计划,从而提出下一步的劳动方案,这些过程恰 恰是儿童反省思维形成的过程。用木头、竹子、藤条制作桌子和椅子,用布条制作鞋子,都是有目的的劳动,需要事先 制定计划和寻找实现的手段,这些都为儿童观察力、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刺激。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双手灵活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 钻研的智慧。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实、因果联系、

7、规律性 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4)从品德养成来看,“孩子对劳动者的爱就是人的品德的源泉。”(5)参与日常劳动是儿童品德养成的最可靠的途径。人在劳动中的表现,正是去获得和理解这些无价的宝藏道德信念的途径。在日常劳动中,儿童帮助成人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分担家庭劳动,儿童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的 劳动而自豪,懂得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认真、投入,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开端。不 仅如此,通过日常家庭劳动,儿童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情性地理解他人的付出,懂得分工和合作,学会感 恩和回报,不仅形成吃苦耐劳

8、、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形成他们的集体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养成热爱劳动和尊 重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诚如马克思所正确认识到的那样,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儿童的个性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家庭劳动 中,儿童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学会运用双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强壮了身体,增加了双手的灵活性, 还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到自身能力的限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些情感更进 一步刺激他们努力,不断战胜劳动中的困难,不断完善自身,探究更广泛的领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训练更熟练的技 能,在创造美

9、好生活的道路上建立起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越变越好,努力实现理想自我,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懂得“平凡创造伟大”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家庭日常劳动的成果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看得见、摸得着,为儿童提 供了判断自身工作成败和改进未来工作的标准,提高了他们自我判断、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进一步参与劳动的动力和热情。总之,在传统农业社会,正是通过家庭日常劳动,使儿童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过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深刻理解到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意义,以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丰富和深化了他们的智力和道德经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他们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甚至不认识一个字,

10、却比那些所谓的读书人更 明事理、辨是非,更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因为生活中的劳动使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教育。二、当前儿童劳动教育的现状传统农业社会,在教育上,家庭和学校分工明确,“家庭负责劳动教育,学校负责书本教育”。然而,随着产业革命 的加速发展,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趋于集中,由此也就改变了家庭的功能,家庭不再是经济单位,也不再是培养人 的机构,而仅仅成为供人居住的场所。社会的变化直接带来了儿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的儿童基本不参与家庭日 常劳动,这在客观上砍断了儿童劳动教育的主要来源,剥夺了儿童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他们失去了来自于日常劳动的 智力和品德训练,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坂来张口、

11、衣来伸手,养尊处优,有双手却不用,有双脚却不走,完全与 体力劳动隔绝,既怕弄坏衣服,又怕流汗出力,嫌泥巴脏、嫌地里累,觉得劳动丢人,怕小朋友看到会笑话自己,俨然 一副“小皇帝”“小公主”模样。分不清菠菜和白菜,将鸡蛋和鸭蛋混为一谈,常常问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缺乏起码的 生活常识。对此,陶行知的评价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足也瘫了,手也 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他们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建设者,反而成为社会寄生虫。(6)更重要的是,现在知识总量无限丰富,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知识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旧知识快速地被新知识替 代,知识传播渠道非常多,各

12、种信息应有尽有、目不暇接,除了书籍之外,电视、手机和电脑都是快捷的知识获得渠道。 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及时地对社会发展新情况作出反应,反而自顾自地任由惰性和惯性 推动,追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落后理想。如果说传统学校的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与儿童日常生 活不相干,以积累死的书本知识为目的,对儿童智力和品德发展影响不大,是因为传统学校的这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通 过儿童参与到家庭日常劳动中来弥补日常劳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时间倒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是主要生产单位。和衣、食、住、行有关的生活用品都在家庭或邻里制作完 成。每个村子里都有作坊和磨坊,用于

13、榨油、酿酒、打铁、健衣和制鞋等。村和村相邻,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物 品都在本村或邻近村子中完成生产和买卖,而非直接从超市买来,儿童不仅看到了生产的全过程,甚至亲自参与到制作 过程中。例如,怎样将采收回来的棉花纺成线,棉线怎样纺织成布匹,布匹怎样剪裁成合身的衣服。怎样种植小麦,小 麦怎样在磨坊磨成面粉,面粉怎样进行揉搓、切割、晾晒而成为锅里的面条,如此等等。在日常劳动中,生活向儿童展 开,直接呈现在儿童眼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充分体现出来,一览无遗。工业化大生产,机械工人替代手工工人,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消逝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渐行渐远。今 天,儿童失去了参与家庭日常劳动的机

14、会,导致他们不了解生活的世界,不明白为什么成人要做这些事,为什么要如此 做,对社会现实缺乏起码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今天,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可以直接从超市购买而非自家或邻近作坊生产。 即便有一些作坊存在,也都是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不同于往日的简单手工生产,儿童看到的仅仅是成品,只看得到 小麦被装入料斗和磨好的面粉自动地装入到桶里,看不到整个的生产过程,看不到小麦如何被播种和收割,如何被送到 磨坊研磨,然后,利用风车和簸箕将粗皮除去,被石磨磨制成面粉,最后被制作成我们吃的面条、包子和馒头。无中不 能生有。缺少劳动机会,儿童完全不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视作理所当然

15、,艰苦 奋斗、吃苦耐劳无从谈起。缺少劳动的机会,儿童对生活一无所知。米面、油盐、酱醋、鸡鸭鱼肉从何而来?又销往何 处?瓜果蔬菜如何长大?又如何被运送到超市出售?衣帽鞋袜如何被制作而成?又如何来到自己的家中?在儿童眼中, 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从来如此,仿佛是直接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理解“幸福靠双手创造”的道理。一些儿童开 始贪图享乐,变得自私自利,连扫帚倒了都懒得扶一下,怕累、怕苦,不知道勤劳和节约为何物,眼高手低,一遇到困 难就退缩,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责任。更严重的是,劳动机会的缺失,儿童的精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正常的动手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些儿童便开始调皮捣蛋、惹是生非、

16、打架斗殴,发泄过剩的精力。也由于缺乏劳动锻炼 的机会,儿童肥胖问题严重。当前,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如果说年轻一代对生活茫 然无知,对劳动持一种轻视和厌恶的态度,我们又如何奢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 的社会,又如何奢望他们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总之,在传统农业社会,学校与家庭各司其职,“家庭负责劳动教育,学校负责书本教育”,这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 性。然而,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变革带来了儿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那部分教育影响 消失了,这无疑截断了儿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儿童智力和品德训练缺少了来源,成为无本之木、无

17、源之水。在这种情 况下,如果学校仍然仅仅专注于书本知识积累,固执地延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教育理想,这无 疑是灾难性的。三、当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在儿童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走上歧途之前,学校越来越被认为是满足儿童需要的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的环境。“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年代,肯定是回不去了。社会肯定是要向前发展的,它 不会因为我们的留恋而停滞。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弥补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一)学校应该引入典型的社会劳动,增进儿童对社会生活本身的了解学校应该引入和吃、穿、住、行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劳动,增进儿童对生

18、活本身的了解。开设劳动教育, 其最终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儿童获得谋生的手艺或紧张书本学习之后的休闲,而在于帮助儿童理解他作为一员存在于其中 的社会生活。现代文明太纷繁、太复杂,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过早地引入现代文明教育只会让儿童陷入 思维混乱。然而,与此不同,吃、穿、住、行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基本生活样态,是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典型劳动形式, 与儿童的心理能力相适应。无论是从种族还是个体发展来看,吃穿住行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们理应成 为儿童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和钥匙。然而,仅仅引入典型社会劳动还不够,学校还应该通过与之相应的历史、科学、地理和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将它 们转化成

19、有关科学的、历史的、种族的和社会的对应物,帮助儿童了解典型社会劳动背后的科学原理、事实依据和社会 意义。让儿童不仅知道社会劳动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提供他们劳动的动机和目的,强化他们劳动兴趣,帮 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使儿童不仅成为生活的享受者和文明的继承者,更成为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比如,家畜饲 养,应该帮助儿童了解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家畜驯养与人类种族演化的关系,日常家畜的品种以及各自的营养优势、 生长周期,家畜肉制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相关食品的营养和制作过程,家畜的疾病防治等。比如,蔬菜种植,以典 型案例的方式帮助儿童了解人类蔬菜种植的历史及演进过程,如何选种、培育,如何提高

20、水稻、棉花和花生的产量,预 防病虫害,植物生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作物的经济价值、主要产区,相关食品的加工和保 存等,这其中就包含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政治学、历史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事实和原理。将反映成人生活的典型社会劳动复现出来,其最终目的在于,重现社会生活,让儿童重新经历生活之所以成为生 活的过程,重新体验人类种族通过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儿童了解社会生活的钥匙。了解不同时期 和不同地域人类劳动的类型、方法和样式的历史演化,找出其中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劳动差异的原因,如人类历史经 历了哪几次重要的劳动生产方式变革,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发明

21、和创造,人类种族经历了哪几次重要的劳动工具改造,动 机是什么,怎样改造的,如何进一步改进现在的劳动方法、工具和技术,等等。在本质上,任何身体技能之所以值得学 习,其根本价值在智力和道德方面。对成人而言,劳动的世界可能枯燥乏味,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于解除了经济压 力,对儿童而言,劳动的世界却成为一个奇妙的充满着各种变化的世界。从心理学上讲,儿童对他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感 兴趣。他们的兴趣和他们的需要是一致的,否则,他们便存活不了。吃穿住行是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是组成社会生活 的基本维度,在人类种族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过去的生活依赖于它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同样依赖于它 们,它们应当成为儿

22、童洞悉社会生活的线索和密码。对它们,儿童最熟悉,与他们的生活最接近,是他们急切想了解的 东西。所以,当前,学校引入和吃穿住行等有关的典型社会劳动,不仅符合儿童自然的兴趣和需要,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还能够增进儿童的社会兴趣、社会智力和社会同情心。(二)学校应该通过劳动统整各科,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外在书本知识灌输方式旧瓶不能装新酒。学校推行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一门新的课程,完全与其他知识类课程 不相干,而是通过劳动统整各科教学,改变纯粹的书本知识教育。众所周知,传统教育将劳动课程与知识类课程人为对 立起来,泾渭分明。与此不同,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应该与知识类课程充分整合起来,通过劳

23、动教育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 供意义和动机,用理论指导劳动教育,避免劳动教育的机械化、技能化,内在地将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起 来。即通过劳动引入书本知识,使书本知识在劳动中得到运用。让儿童的双手成为知识的真正来源,通过动手去亲自发 现和探究知识,大脑指挥双手,双手执行大脑的指令,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比如,用缝纫统整数学、地理和历史,用烹 饪统整化学、数学和历史,用园艺统整化学、生物和地理等。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课中关于分数的教学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学得心不在焉,教师教得有气无力。而一旦将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程统整,在健纫中引入分数,分数就成为必须了解 的知识,儿童在给家人缝制衣服的过程中,自然而

24、然地掌握了分数概念,不需要再借助于人为强迫或“贿赂”来提供外在 学习动机。换句话说,用劳动统整各科教学,可以改变数学、历史和物理等纯粹知识教学的外在性和人为性,让儿童看 到科学事实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运用,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愿意学习,学习成为了自觉的行为,是实现自身兴 趣的一部分,他们付出努力,全情投入、专心致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而非一个专门的人为目标, 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外在书本知识灌输状况。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与书本知识学习紧密相关,而非通常所认为的相互排斥的关系。劳动教育需要知识类学科 来丰富和深化,而知识类教育需要劳动教育提供目的和动机。一方面,知识类课程为劳

25、动教育提供原则和理论,丰富和 阐释劳动过程中的事实和现象。否则,劳动教育就很容易沦为机械技能操练,即通常所说的学徒跟着师傅学手艺。另一 方面,劳动教育为生物学、营养学、植物学、地理学和化学等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第一手经验和真实的目的、动机。 否则,知识类学科的学习就是外在的强加,儿童不感兴趣。事实上,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从做中学”。通过双手去探 究和发现书本上学到的科学事实和原理,又将学到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这样获得的知识符合儿童 的学习特点,既真实又有意义,与那些仅仅通过外在灌输而获得的呆板的、抽象的知识相比,完全是两回事。这既是一 种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

26、的不同。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有做事情的需要,年龄越小,这种需要越强 烈。正确地利用这种需要不仅能够减少知识学习的抽象性和强制性,还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勤于动手和热爱劳动的习惯。相反,无视或轻视这种需要,纯粹书本知识灌输必然遭到儿童的排斥,成为一种负担和不得不承受的苦工。这样一来的 结果就是儿童智力和品德的分裂,造成注意力分散和精力浪费。(三)学校应该提供劳动场所、材料和设备,确保儿童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7)然而,传统教育观将学校作为静听的场所,轻视或忽略劳动教育,认为劳动 简直是浪费时间,甚至是书本知识学习的干扰,人为地将动手和动脑对立起来。因此,传统学校在装备上仅仅

27、只有课桌 椅和黑板,服务于静听的目的,缺乏必需的劳动场地、工具、材料和设备。换句话说,传统学校是专门为静听作准备的, 知识的积累和占有仅仅用于炫耀和考试,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不影响行为,光想不做、光说不做,坐而论道。儿 童的双手被束缚起来,背在身后,课桌椅被固定,眼睛不能斜视,脑袋不能随意转动,嘴巴不能随意发出声音,除非教 师同意,不允许儿童走动,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没有多余的空间,仅仅容得下一个人坐下来,连起码的转身都困难, 更别说动手劳动。无论从种族还是个体发展来看,劳动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儿童有积极的动手愿望和倾向,无论如何, 这种愿望和倾向是不可能被压制住的。课堂上儿童频繁出现的“小

28、动作”就是他们被压抑的动手愿望的扭曲表达。死读书、 读死书,纸上谈兵,仅仅通过书本,永远学不会生活。陶行知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静听与儿 童本性相违背,禁锢儿童的双手,束缚他们的身体,是对儿童身心的严重摧残,导致其身体的孱弱和思维的呆滞。传统官能心理学将身体与思维对立起来,作为互不相关的两个方面,是错误的和有害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身与心是一体的,它们紧密相关,身体获得了正常的发展,心灵和思维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一旦身体正常的需要得不 到满足,心灵和思维的发展必定受到阻碍和限制。观察我们周围的儿童,那些勤于动手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少动手或基本 不动手的孩子思维更活跃、更灵

29、活,表现得更机灵。我们常常说,心灵手巧,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手巧心灵”也是 有正确心理学根据的,遗憾的是,这个道理至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在传统学校,儿童完全没有动手的机会,死记硬 背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没有场所让儿童动手,教室空间只够容身,连走廊都挤满了人。没有材料让儿童动手,书本是唯 一的材料。儿童的双手因为长期不用而变得僵硬、笨拙,缺乏灵活性,身体因为长期缺乏锻炼而变得弱不禁风,思维因 为长期不用而变得呆滞、麻木,缺乏应有的活跃和敏锐。也由于儿童缺乏动手的机会,他们的想法不能付诸实践,他们 的情感不能获得自由的表达。(8)儿童经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郁郁寡欢。儿童值得真正的快乐。儿童真正

30、的快乐应 该来自于他们自由地、完全地运用双手去做那些他们想做的事情,去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从道德培养来看,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应该尽早养成,错过了劳动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需要比原 来多付出一百倍的努力去培养。在儿童小时候想劳动的时候不让他们劳动,等到他们长大不想劳动的时候再让他们劳动, 已经太迟了,他们的贪图享乐、懒惰自私、麻木冷漠的习惯和态度已经养成。然而,真正有效的思维和品德训练需要相 关的材料,依赖于儿童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从而达到有价值的目的,它不可能在静听的环境中完成。因此,为了适应社 会变革,补偿儿童日常劳动机会的剥夺,当前,学校不仅应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还应该提

31、供必需的劳动条件和环境 开发劳动教育基地,包括手工坊、实验室和车间,配置劳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仪器,确保儿童能够真正的动手 动脑,丰富和改造他们的智力和品德经验。这样一来,蔬菜的种植,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到实验田里亲自动手, 用锄头挖地,用镰刀除草,用铲子培土,用双手捉虫,用耙子松土。鸡鸭的饲养,不再是通过抽象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图 片展示,在头脑中去想象鸡鸭的生长,而是亲自控制温度和湿度,记录蜉化周期,给鸡鸭打疫苗、喂水、拌食和打扫鸡 舍等。总之,社会在发展,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在看到儿童被剥夺劳动机会而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时候,学校却 仍然自顾自地做那些习惯做的事情,这无疑是在阻

32、碍而非促进儿童的发展,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人为障碍。换句话 说,当前,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它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注释:(1) Dewey, J.,The Primary-Education Fetich, Boydston, J.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Volume 5:1895-1898, The Board of Trustee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2,p.258.(2) (3)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313、313-314、71 页。(4)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7 页。(6)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231页。(5) 陶青:论新时期有效劳动教育的三个条件:心理的、智力的和社会的劳动并不等于劳动教育,教 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