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名词解释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名词解释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A教育:教育 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 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 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 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教育:重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 制度。教育结构:通常指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
2、人教育在内的各 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 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定。培养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拟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规定,我们习惯上称 为培养目的。教学目的: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毕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成的规定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 的,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A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毕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
3、为完毕一定的教 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涉及彼此所处 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可以深刻地结识行动的对的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 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成行 动目的的品质。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 过程。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书面言语:指人们凭借某种文
4、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语。强化:是指在刺激-反映联结中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楷模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 一定的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干、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 望或趋势。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毕 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
5、极的促进作用。来源:考试大网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互相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在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在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 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 另一种学习中去,或通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
6、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 重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重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 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性格: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特性。人格:是一个涉及性格在内的上位概念,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 倾向性的所有心理特性的总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
7、的典故,把教师盼望的预言效应称做 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在19 2 023由耶基斯一多德森提出的。学习动机强度的 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 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长而下降; 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档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智力:一般指人们的结识的能力,即结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结识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性。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涉及注意力、 观测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
8、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涉及需 要、爱好、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 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也许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成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 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名词解释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 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献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
9、强制力为保证实行 的行为规则。强制性规范(了解):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与者在某种条件下或某种情况出现时, 必须作出或严禁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任意性规范(了解):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与者可以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 利与义务的内容一般不做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与者自行拟定其权利和义务 的内容,但在当事人通过协商拟定了权利与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法律保 护。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 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它涉及国 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学
10、校、校长和教师、就学学 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 义务的公民和法人。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规范 性教育法律文献的活动。教育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 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营的成绩与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从而为修 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良性运营服务。教育政策调控:是指教育政策调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 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教育法规监督:教育法规监督,是指具有教育法规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团
11、队和 公民个人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教育活 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与督导。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导致损害时,获得 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结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 结。知识涉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A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 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献。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
12、识的范围、深 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规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涉及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 法的规定,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 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目的: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 程所要达成的预期结果。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县、直
13、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写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 主开发的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拟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大纲性文献。体现了 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规定,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 学质量的标准。*课程实行: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成预期的课程目的的基本 途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毕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 的课程目的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的、编订和实行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限度 如何,以鉴定课程设
14、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善课程的决策。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结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 作的基本准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测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 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楚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可以对 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结识能力。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学生是学习
15、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期 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结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 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 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 去理解知
16、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是为完毕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涉及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 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涉及讲 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规定向学生提出问题,规定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 发谈话两种。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 取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
17、视听手 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毕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 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 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测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涉及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互相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测验的效度:是
18、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限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限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可以区分的限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 平考生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毕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规定组合起来进 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限度编成 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规定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 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结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 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 本规定。德育方法:是为达成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 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内容:是指实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 会思想政治准则和一方面规范的总和。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20、使学生提高结识,形成对的观点的方法。涉及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 际行动、提高思想结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 行一致的人。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 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合。A班级管理:是教 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规定,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 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常规管理:是
21、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a班级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 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A班级民主 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对的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 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A班级目的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拟定班级总体目 的,然后转化为小组目的和个人目的,使其与班级总体目的融为一体,形成目的体 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的的管理方法。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22、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 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进行而创建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形态。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 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足、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涉及思 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足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
23、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 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涉及动物 心理学。磁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 平,改善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发明力等。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 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A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 间特性
24、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似动知觉:(似动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期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 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限:是检查感受性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 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于感受性成反比。A绝对感觉II限:最小可 察觉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能引起刚能察觉感觉所需的最小 数量A差别感觉朋限: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
25、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 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 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 式质的变化来适应环境,这种情况就是顺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性之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 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故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积极地对一定 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可以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连续时间。注意的分派:是指人在一定期间内,可以同时进行不同活
26、动的数量。注意的转移:是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它 是积极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用简朴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 记。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曲线:(保持曲线)德国心理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 的关系。前摄克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克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故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是
27、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故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 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 从而 得出一个对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 也许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明思维:是
28、用发明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 独创性。常规思维: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故意想象:(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 努力。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 发明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发明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 象。情绪:广义的情绪涉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一种反映形式。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归因:对导致自己或别人行为结果的因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 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结识,并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把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自我 效能感。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解 决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意志:是人自觉地拟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 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用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