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7262537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PDF 页数:118 大小:77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pdf(1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3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 7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7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12第三节到二三五年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13第二章聚焦走在前列 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4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14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15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6第三章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20第一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20第二节突出企业技

2、术创新主体地位22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4第四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6第四章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9 4 第一节推动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30第二节推动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32第三节推动新兴产业集约化发展36第五章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38第一节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38第二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40第三节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府41第四节建设智慧互联数字社会43第六章立足扩大内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44第一节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45第二节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活力47第三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48第四节强化基础设施战略支撑50第七章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3、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53第一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53第二节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55第三节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制度56第四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58第八章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59第一节优化对外开放战略布局59第二节深化与日韩地方经济合作61第三节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62第四节打造“四园两区”开放平台64 5 第九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66第一节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7第二节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68第三节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70第四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71第五节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72第十章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73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区

4、龙头带动作用74第二节重塑县域经济发展优势75第三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77第四节深度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78第十一章坚持陆海联动 提升经略海洋水平 80第一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80第二节构建环境优美的海洋生态系统82第三节建设国际化现代综合性港口84第十二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港城86第一节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86第二节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88第三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90第四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92第十三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胶东文化特色城市93第一节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93 6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95第三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96第四节

5、发展壮大文化产业97第十四章增进民生福祉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98第一节显著提高居民收入98第二节稳定和扩大就业99第三节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100第四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3第五节健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105第六节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06第七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08第八节建立群众反映问题长效化解机制 109第十五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烟台110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10第二节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 111第三节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113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4第五节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116第十六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汇聚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

6、磅礴力量 118第一节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118第二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 119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119 7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烟台市委关于制定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7、想为指导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烟台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 8 情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8、,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迈上 7000 亿元台阶, 2020年达到 7816.4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5 万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3:40.8:5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61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7.8%。培育形

9、成了 6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7 个百亿级企业, “烟台制造”助力中国航天、海工、核电、高铁等“大国重器”走向世界。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八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万华化学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东方航天港“一箭九星”实现中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建成海洋牧场 120 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的 1/8。新动能加快培育,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 31.5%,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入选首批 66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腾讯云、京东云、橙色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传统动能加快改造,每年推出 100 个投资过亿 9 元

10、技改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化解过剩产能,压减低端低效产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通过验收,新获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等“国字号”创新名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58 个,获得国家科技奖 15 件, 山东省科技奖 110 件。 高新技术企业从 301 家增加到112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8%。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揭牌, 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落地,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 556 个。首届国际技术交易大

11、会成功举办,在全省率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揭榜制” “组阁制”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11.4 件,高层次人才达到 9.4 万人。改革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实施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391 项,国企改革万华经验、 “海工+牧场” 模式等一批改革典型在全国推广。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市管实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和证券化率均突破70%。 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市场主体从 56.3 万户增加到 93.7 万户。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成效显著,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出台“1+4”金融政策体系,金融资产规模达到 1.2万亿元。上市公司由 38 家

12、增加到 51 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居全省首位。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国 10 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建设, 烟台综合保税港区开关运作, “四园两区” 建设提档升级。 新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投资项目 173 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110 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 2 倍和1.4 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 1/5,稳居全省第 2 位。新缔结国际友城 6 个,总数达到 31 个。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能级和品质得到提升,完成蓬莱、长岛行政区划调整,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65%。全面实施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幸福新城、海上世界等重点片区全面起势。县域均衡

13、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龙口市、海阳市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连续 12 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68 个,改造农村公路 4969 公里、农厕 57 万户、清洁取暖 8 万户、农村危房 4446 户,解决了 48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县镇全覆盖。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有力。龙烟铁路、潍莱高铁开通运营,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主体完工, 潍烟高铁、 莱荣高铁启动建设,铁路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 蓬栖、 龙青、 文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

14、程达到670公里。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完成项目报批准备等前期工作。海阳核电站一期并网发电。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码头工程竣工投产。“齐鲁号” 欧亚班列率先实现全省一体化运营。 开通5G基站5570 11 个, 各区市主城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230项全域治水工程建成投用,老岚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休闲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 新建垃圾、 污水处理设施11个,新增供热面积3600万平方米。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出台海岸带、山体等保护条例,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万千瓦

15、,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唯一连续15年完成节能考核目标的市。 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 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434元、 22305元, 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基本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幼儿园750所。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医养结合“烟台模式”在全国推广。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16、数量2.92人,烟台山医院新院区、鲁东医院、文登整骨烟台医院投入运营。全面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推出了市区“一元公交” 、社区食堂、城市慢道等一批惠民举措,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72个。 下大力气解决居民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市14.4万名建档立 12 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市区基本形成“15分钟健身圈”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第五次和第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第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八次和第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行政执法监督“四全”模式被司法部推广。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

17、善,综合信用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四位。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2.8万名党员干部驻守防控前沿, 3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奋战抗疫一线,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妥善处置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成为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试点、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对口帮扶、档案史志、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18、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综合分析,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市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黄 13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试验区“三区”之一、中韩产业园“三园”之一、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三园”之一的我市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制造业基础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较快,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将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十四五” 时期将集

19、中陆续建成见效,为未来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 “四新”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支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亟待突破,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县域发展不均衡;民生领域存有不少短板,社会治理还有许多弱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占得主动。第三节到二三五年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二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

20、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市要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性、协调性、创 14 新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奋力迈向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展望二三五年,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将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率先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

21、环境更加优美,率先建成美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率先基本建成法治烟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城市。第二章聚焦走在前列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15 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

22、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项为抓手,统筹安全和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率先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

23、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6 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坚持系统观念。

24、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二二五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美元,不断巩固在全省“三核”城市中的地位,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不断前移。发展质效更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发展活力更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上走在前列;生态环境更美,生产

25、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治理效能更好,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建设深入推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文化软实力更强,胶东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文明城市建设上走在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城市 17 能级更高, “四个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上走在前列。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 制造业基础更加雄厚,先进制造业占比大幅提升,行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融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

26、率先塑成优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基地型产业集群“群峰式”崛起,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百万辆整车基地初步建成。率先建设“5G8K”创新应用高地,基本建成国际工业互联网先行城市、国际工业设计名城。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倍增计划,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产品品牌,培育更多地域标志性产业品牌,实现名企、名品、名产与城市实力同步提升。基本建成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 “一核引领、 两翼突破、七湾联动”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海洋高质量发展

27、核心区,黄海丁字湾沿岸、渤海莱州湾沿岸双向发展,芝罘湾、套子湾、龙口湾、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丁字湾七大海湾崛起湾区经济板块,实现南北海岸互通、东西湾区互动、海陆产业互补。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六大海洋产业实现新突破, 海洋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海洋生态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牧场 18 示范之城、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洋环境优美之城基本建成。基本建成充满活力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 中心城区从 “沿海发展时代”跨入“海河联动发展时代” , “横跨黄渤海、纵联山海河”的大市区发展

28、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全面升级,成为链接东北亚、联通东三省、促进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城市。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形成 “烟台样板” 。养马岛至三山岛滨海一带成为美丽风景线,建成更高水平的旅游名城、康养名城、食品名城和安全城市, “仙境海岸鲜美烟台”享誉海内外。基本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率先建成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城市、 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城市, 培育起内引外联大产业,搭建起互联互通大门户,组建起先行先试大平台。对内合作空间深度拓展,成为黄河流域重要港口门户

29、城市和胶东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外合作纵深推进,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进一步放大,在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中欧贸易协定中抢占先机, 成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桥头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管理法治化、要素市场化、居留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 19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指标(单位)2020 年 2025 年“十四五”年均增速/累计属性经济发展(4 个)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65 左右预期性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3

30、168 左右 0.7左右 预期性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5预期性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1.5408.5预期性创新驱动(3 个)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5 左右预期性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4.03105.97预期性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05预期性民生福祉(7 个)8.居 民 收 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5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16 左右9.城镇调查失业率(%)170约束性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867967约束性 20 第三章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驱

31、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兴市战略,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一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为目标,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全域创新布局,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按照 “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重点布局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两个省实验室落户烟台,在海工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围绕葡萄酒、

32、轻质合金材料、高性能轮胎等领域,储备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预备队。在前沿交叉、一流学科、特色产业等领域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养健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 21 领域,规划建设山东海工装备研究院、山东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 辐射探测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葡萄和莱阳梨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烟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

33、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 全力参与国家海洋实验室建设, 积极打造海上卫星发射平台、海工装备陆海联调综合测试试验场、 “梦想号” 海底钻探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新兴技术育成的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区域创新示范效应,重点打造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高新区“蓝色智谷” 、 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园、 金山湾区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地标”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主动参与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实施“科技攀峰”行动,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源头创新需求,开展基础、应

34、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力争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实施“科技攻坚”行动,瞄准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海工装备、 新型显示、 航空航天、 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领域, 持续实施 “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突破性、引领型创新成果,在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冲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裕龙石化聚焦 22 烯烃和芳烃产业链高值利用、核心催化剂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带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围绕火箭、 动力、卫星、指挥测控系统、耐高温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培育壮大航空航天产业;支持海工装备头部企业加快攻克半潜式

35、钻井平台、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实施“科技惠民”行动,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疫减灾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社会公益性技术,加大转化应用力度,确保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第二节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要素集成、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全覆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 。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实施分层分类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养链条。在高端装备、新

36、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支持骨干企业聚合各类研发资源,促进各研发群体平台共享。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 加速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 23 注重引进平台型创新企业。 到 2025 年,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 ,分别达到 2000 家和 4000 家以上。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新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

37、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推进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制造业、山东省特种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制造业等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和推动烟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国内、省内产业链上下游龙头骨干企业,共同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韩(烟台)产业园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围绕半导体、机器人、汽车、特种钢、碳纤维、高清显示、船舶等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及驻烟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到2025 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大型工

38、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以优化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内源培育”和“外源导入”为核心抓手,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孵化链条,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针对创业项目及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引导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 24 主体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上海复旦离岸孵化基地、深圳清华研究院离岸创新中心等离岸孵化基地,实现创新要素双向开放、产业科技双向融合。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做好产业聚才、平台揽才、挖潜育才,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健全

39、人才、科技与产业一体化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深度实施产才融合战略,坚持精准育才,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需求,科学谋划人才、产业和科技发展布局,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面向基础、前沿科技研发的研究型人才。推动烟台开发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施“产才融合发展十个一行动” 。建立产业人才联盟,赋予人才举荐权、政策制定权、资金众筹权。发挥放大驻烟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学科优势条件,支持驻烟高校院所同等享受各类创新政策,加快“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深入推进院所校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

40、三区”联动,提高校地融合发展水平。支持驻烟高校多引进人才,多出创新成果,推动高校与城市、企业各类创新资源融合发展。稳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科研平台,补齐理工类高校建设短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 25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加大力度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两院”院士等创新团队,在烟台组建研发机构等平台。积极推进“烟台工匠”建设工程、 “金蓝领”培训计划,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 建立和完善新型学徒制和首席技师制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发挥领军型技能人才的“头雁效应” ,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 1000 人以上。积极引进高端优质人才。聚焦关键核心领域

41、人才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人才工程、齐鲁系列人才工程等高端拔尖人才。实施新一轮“双百计划”和引才新政,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 ,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优质高端人才。持续举办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等高端交流活动。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实施海外专家短期工作资助计划,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创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和八角湾国际人才港建设,大力吸引“海归人员”创新创业。高效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等建设,搭建广阔人才发展平台。设立一批人才工作联络站和创新合作交流站,

42、举办 “名校名企行” “千企万岗进校园” “青鸟计划” “名校人才直通车”等专项活动,吸引驻烟高校、院所毕业生留烟就业创业。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管理、引进、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 26 业活力。探索建立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产业人才资源共享。 创新柔性引才机制, 探索 “季节型” “假日型” “候鸟型” “契约型”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来烟工作创业。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享政策,探索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有效路径。拓宽“优才卡”发放范围,探索建设电子“优才卡”和移动端平台,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统

43、筹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分配、管理工作,探索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帮助解决人才居住、 子女入学、 医疗保健等 “关键小事” 。探索组建烟台市人才发展集团,支持有条件的区市探索设立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第四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科技力量统筹,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构建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加强战略规划、政策引导、标准制定、执行监督等顶层设计,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 的有效衔接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

44、于研发费用后补助、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建立智库专家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健全学风和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立科研违规和失信行为调查处 27 理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健全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平台运行、资金使用等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重视科普工作,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强化科技和资本联动保障。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规模,提高信贷风险补

45、偿风险容忍度。建设烟台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机制,打造科技金融服务载体。支持成立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鼓励银行成立专门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建立市级科创企业上市种子库,推动赴科创板、创业板、精选层上市挂牌。健全市场激励创新机制。完善创新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制度体系,探索下放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设置权、内部岗位设置权、高层次人才招聘权、职称评聘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大科研人员绩效激励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兼职取薪、离岗创业、工资待遇等政策。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行

46、政化” ,推行“协议工资制” “项目工资制” ,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探索事业单位法人+公司制、 理事会制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 28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坚持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高效配置。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

47、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加快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高标准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熟化、转化服务、市场应用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支持高校院所与园区平台、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模式,培育机制灵活、服务专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打造国际化技术经纪人队伍,高标准办好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水

48、平运营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建成面向日韩的国际化技术交易枢纽城市。 29 专栏 1: “十四五”科技创新重大载体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烟台市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山东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烟台康复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集成电路研究院、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国家烟台农业科技中心、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型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鲁东大学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葡萄酒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酿酒葡萄与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莱阳梨)产业研究院、东方科技产业园、山东硅基粒子光子探测器特殊芯片研究基地、山东

49、省农业科学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等。特色科技创新园区: 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暨烟台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 中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山东中乌巴顿国际创新中心、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中韩高端装备国际创新中心、中新(山东)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总部等。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烟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力合国际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第四章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兴产业集约

50、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持续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30 第一节推动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聚焦优势产业,坚持链式发展,以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为方向,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 2025年,力争制造业优势产业产值突破 1.3 万亿元。绿色石化。依托万华、裕龙等骨干企业,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要求,突破发展炼化一体化产业,建设炼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的高端完整产业链,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有色及贵金属。依托山东黄金、招金集团、南山铝业等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