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打印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人教版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起笔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接点明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交代了时间,还暗示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身受监视,近乎流放,心情自然忧郁。事隔三年,苏轼境遇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的时间。农历十月十二日正值初冬,有圆月升挂,寒意初袭。2寂寥无趣,寻友赏月。“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作者的情感也显得摇曳起伏。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
2、寺寻张怀民”,“念”已定,于是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同遭际,相似处境,张怀民也是一样无眠,于是两人一起到院中散步赏月。以上为叙事部分,虽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含意微妙。3月光如水,妙笔勾勒。接下来是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一般,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是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了月光。作者仅用18个字,就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
3、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4巧用反问,妙抒感悟。最后是议论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常有,竹柏影子也是寻常景物,为何此次夜游令人印象深刻?只因为有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啊。境由心生,景因人异,正是审美的妙趣所在。寥寥数语却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二技法总结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想见月光之清。这样的月光照着
4、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心情。三主题概括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心境。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初任朝官,因
5、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途中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取法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作品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招致政
6、敌的弹劾。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抓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篇短文中,他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衣(ji)遂至(su)未寝(qn)荇(xng)2积累文言词汇。(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7、)3一词多义。与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
8、实词和虚词。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写景的句子,赏析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通过探究式活动,体会作者寄托于景物的情感,理解其心境的变化,掌握写景抒情的手法。3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闲人”的深层含义,领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感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板书课题)导入二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一起玩个猜谜游戏。他是诗人,是“一个无可救药
9、的乐天派”“一个月夜漫步者”“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深情;有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兴致;有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你猜出来他是谁了吗?(学生答:苏轼)没错,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苏轼的另一篇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二读文章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明确读音、标清停顿。2全班齐读,读出味道。“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朗读指导:“入”,照入,表示一种主动的状态;“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朗读时语调应上升,读出喜悦的味道。“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10、寺寻张怀民。”朗读指导:“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念”字后需停顿,读出思索的味道,“遂”应重读,读出做好决定的味道。“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朗读指导:“亦”,也;“相与”,共同,一起。“亦”字应重读,读出惊喜的味道;“相与步于中庭”应缓读,读出悠闲从容、轻松自在的味道。3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简洁的话表述。【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的院子里散步。三赏月景苏轼与张怀民闲庭漫步,他们眼前出现的是怎样一幅美景呢?1教师朗读,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明确】空明。2赏读“庭下如积水空明”。(1)把这个“如”字删掉,“庭
11、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觉得可以吗?【明确】不可以。因为积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如”字的话,就变成真实的了。(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3)作者将月光比作积水,那么月光和积水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明确】清澈透明。教师总结:庭院本没有积水,但是作者将倾泻在地上的月光看成透明的积水,由此可见当时月色十分空明澄澈。3赏读“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这句话描写的是水中的藻荇吗?有什么依据?【明确】不是,写的是竹柏的影子。从“盖”字可以看出,“盖”的意思为“大概是”,这说明了这句话并非在写水中的藻荇。(2)“盖竹柏影也”应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12、明确】恍然大悟。(3)竹柏影子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特点是“交横”。好处是通过写竹柏影子相互交错的细节,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皎洁、透亮。正是有了“空明”的月光,才有竹柏的影子,才能清晰地看出竹柏枝条交横的样子。教师总结: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曾有人评价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者巧用比喻,融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为一体,将月光比作澄澈的积水,直接表现出了月光的皎洁;接着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藻荇,间接表现月色之亮。全句看似无一字写月,实则处处皆在写月。四悟情感1请找出课文中蕴含作者情感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是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欣然”的意思是“高兴、愉快的样子”,这表现出作者因为突然闯入的月色,萌生了夜游的兴致。从下文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欢喜之情。(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句话中,哪些字词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呢?【明确】“亦”字生动地写出了苏轼发觉友人与自己一样并未入睡的惊喜,这是一种找到知己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沉醉于月色的悠闲、自在。(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苏轼笔下空明的月色,那你认为作者对这月色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出依据。【明确】作者十
14、分喜爱安静祥和、澄净明亮的月色,从“欣然”和“乐”字可以看出。庭中的景色肯定不只有这小小的竹柏影子,为什么作者唯独描写了月色下的竹柏呢?【明确】“竹柏”暗示着作者坚守澄澈本心的情操,说明作者夜游时在幽静空灵的月色的感染下,内心逐渐归于平静、安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幽静澄澈的月景正是苏轼内心的写照。2通过上述分析,请你说说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忧愁喜悦释怀、旷达。3师生共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核心词语是哪个?【明确】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核心词是“闲人”。(2)“闲人”是什么
15、意思?说一说你的理解。【明确】悠闲之人,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忙人相对。4文章最后作者以“闲人”自居,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嘲,表明作者被贬后无实权只能过着悠闲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明确】“闲人”看似是自嘲,其实是一种自许、自赏。虽然无实权且生活清闲,但正是因为这份清闲才能够在此时此刻欣赏到这独特的月景。“闲人”体现出作者在困顿艰苦中依然持有一份闲情雅致,能够乐观豁达地生活,展现了苏轼的率真与超脱。5有人认为,结尾三句议论是“有意为文”,前文境界被打破,不应该写。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结尾三句是以议论的方式表达感慨,月夜美景无处不在,若缺少了欣赏的人,便徒有其美。结尾是在上文记叙、写景基础上的情感升华和人生哲理思考。总结:希望同学们都能向苏轼这位“闲人”学习,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时,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必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微妙的情感变化。五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