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8158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言风格一、必备知识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的艺术产物,是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1方法(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2步骤第一步:审

2、题。明确题干指向,便于抓住关键作答。第二步:点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一特色。第四步:分析情感。指出作者表达的情感。3答题规范(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3)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常见的语言风格(1)豪迈雄奇此类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强烈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2)悲壮慷慨此类风格的作品

3、,感情悲壮,语出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其中,巧妙使用动词能取得独特的效果。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穿”“拍”“卷”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4)绚丽飘逸诗歌辞藻华丽,色彩繁多,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5)沉

4、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顿挫,一般为音节、音韵有节奏,有力量。杜甫的登高和蜀相二诗,就是沉郁顿挫的典型代表。(6)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7)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语言非常朴素自然,而蕴含了淡泊名利、隐居田园的意蕴。(8)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

5、、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9)通俗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语言明白而流畅,往往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10)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12)含蓄委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6、如:“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人要考试了,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注】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仁宗嘉祐元年(1056)刘原甫(名敞)出守维扬,词人写这首词饯行,便联系自己守扬时有关景物,致其拳拳之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凌空矗

7、立,诗人登堂凭栏远眺,青山迷蒙,时隐时现。B“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深化情感。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原甫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誉之情。D下片勉人劝己,面对知己友人,不禁抒发人生感慨,使词在酒筵歌席之外表现出特别的价值和意义。2.本词作者一改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项,“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错误,由注释一可知,“堂”是指“平山堂”,所以“手种堂前垂柳”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8、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2.写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抒情豪迈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出苍凉郁勃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能展现“豪放”特点的内容,如景、情、人。从诗歌所写之景来看,开篇介绍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可见写景的境界

9、开阔。从诗歌所写之人来看,“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说“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干杯,把刘原甫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豪情万丈。从所抒之情来看,“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脱口而出。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展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二、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鹅湖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

10、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泰华:指泰山和华山。岑:高山。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寺院里边,就显得很肃静。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

11、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2.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注】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B.

12、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4.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浓郁的思辨色彩”错误。比如诗中“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蕴含深刻的道理,语言并不平易;浓郁的思辨色彩更无体现,诗中主要强调诗人自己的心学。2.“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先须辩古今”

13、均强调本心的重要性。“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累积,方能成就辉煌的事业。“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易简工夫终久大”,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诗中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故“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诗中颔联“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涓涓的细流积累到沧溟水,拳头大的石头堆成泰华岑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故“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诗中

14、“易简工夫终久大”简单质朴的学说终将是永恒的大事业,故“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错误。沾染“六街尘”的是松树,注意“徒”意为“白白地”。卖松人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4.(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

15、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婉”“讽”。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好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寒涧青松徒为六街染尘而已。用意很微婉。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他们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的人是晓谕,是劝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求名利的心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