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925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8120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925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925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925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925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925期)主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国家图书馆的山海经神兽、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丑萌绿马玩偶、故宫博物院的系列手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陆续走红,深受消费者的喜爱。80余家博物馆开辟线上新赛道,纷纷开设旗舰店,分享以传统文化为源头的“文创经济”这块大蛋糕。材料二:中国的航天器用“祝融”“嫦娥”“墨子”“悟空”“北斗”“天问”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命名,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这些高科技工程的命名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体现着中国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激励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材料三:叶嘉莹回到阔别已久

2、的祖国,在火车上看到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传统诗歌的灵魂未死。她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学问、修养和品格,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提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陆续走红,分享以传统文化为源头的“文创经济”这块大蛋糕。不仅体现出文创承载

3、了传统文化的消费力,也体现出满满的文化自信。材料二通过高科技工程的命名来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体现着中国科学的浪漫情怀,激励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材料三用诗人叶嘉莹的文化传承理念,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综上所述,材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紧密关系。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中华文化坚实的历史底蕴,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在新时代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新时代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其军事经济实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

4、软实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要不断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行文思路上,首先要提出时代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然后分别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展开辩证论述。强调没有文化底蕴的发展就缺乏强劲的动力,没有强大实力的时代发展也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可运用典型例证,如传统非遗缫丝技艺所获蚕丝不仅可用于华服面料,还可变身为新型医疗科技材料,延续生命;龙泉青瓷不仅可用于日常器皿,更可化身宏大建筑,成为传世工程等事例。最后归结全篇,强调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互相促进,全面发展。【立意参考】1.探寻文化基因,促进新时代

5、发展。2.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进步。3.美好生活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与支撑。【佳作赏析一】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冰墩墩”,“三星堆”,“故宫”,山海经神兽,“铜奔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创IP背后,是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博物馆通过设计出一个个成功的文创产品,不断激荡,以此提升文化自信。中央主要领导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6、、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汲取文化滋养中增强自信、厚植底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育人、固本培元,在不断传承、发展与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融合创新,在生动阐释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善于用发展眼光打造时代精品,与时俱进,用现代感的优秀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的表现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具生机和活力。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生生不息

7、的时代活力,在历史现实的交相辉映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整体联动,在润心育人中拓展美育价值。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心灵的重要源泉。新征程,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用真善美润心育人、固本培元,为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打造精品课程和传统项目,引导青少年全方位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8、在体验实践、学习传承中提升青年一代的品位和胸襟,更好地培根铸魂、温润心灵。精准施策,在开发利用中点亮幸福生活。文化源于生活,又承载着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就是要发挥文化富民、育民、乐民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价值,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要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增强传播效果,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更好满足精神需求。要让传统文

9、化“活”起来,推动传统技艺走上舞台、非遗产品走上市场、民族艺术走上前台,在扩大文化影响力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用传统文化铺筑“致富路”。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涵养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强大文化引领力和凝聚力。【佳作赏析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风采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化镌刻了中华民族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自强,是亿万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更强、始终奔向伟大

10、复兴的底气所在和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与中央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意气风发迈向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撑。润泽百姓美好生活,为改善民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面对新征程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民、育民、乐民作用,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深入挖掘

11、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为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提供精神支撑。滋养我们党治国理政丰厚实践,为走好新的赶考路提供精神力量。文化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底蕴所在,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央主要领导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在历史延续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都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赶考路

13、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托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向何处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笃定弘扬者。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面对相互交织的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中国式现代化

14、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变动不居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另一方面,支持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等项目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美好未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阅读拓展】(一)蔡元培冒雪三请陈独秀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伊始,就立意革新,提倡民主,千方百计招揽人才。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蔡元培冒雪三请陈独秀的故事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向教育部提出三个条件:经费充足,人才济济,权力下

15、放。要想再造一个新北大,就必须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千方百计招揽人才。因为北大文科顽固守旧的人物特别多,聘请一位有威望的革新人物来担任文科学长,就成为改革的关键。蔡元培求贤若渴,友人为他举荐陈独秀。虽然陈独秀没有学位,没有大学任教经验,但在1915年9月就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名为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在全国很有影响。蔡元培认为陈独秀很适合这个职位,就打算不拘一格,用月薪三百块大洋来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说来也巧,当时陈独秀正与汪孟邹来北京洽谈新青年募资招股的事,住在前门附近的一家中西旅馆。剧中,蔡元培第一次来访陈独秀

16、,是一个下雪天,陈独秀到外面吃饭不在,蔡元培就在风雪中等候。陈独秀回来时,蔡元培已经站了好一会儿了。叙旧之后,蔡元培道明来意,却被陈独秀婉言拒绝。表面上陈独秀是因为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实则放不下新青年。新青年是陈独秀宣传新思想、改造国人的很好平台,他不能为了钱就割舍这份事业。蔡元培知道,要想说动陈独秀,就要为他解决实际问题。回去之后,他就和教育总长、北大同人一起商量,尋找一个既不让杂志停刊,又不放弃让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办法。又是一个下雪天,蔡元培长衫布鞋,撑伞第二次来访陈独秀。陈独秀前一晚喝多了,门窗紧闭,还未起床。蔡元培没有敲门,而是坐在走廊上静等,想让陈独秀多睡一会儿。雪花飘在身上

17、,寒冷可想而知。等陈独秀酒醒之后,蔡元培再次诚恳发出邀请,让陈独秀把新青年搬到北大来办,让北大教授任同人编辑,还建议陈独秀把家一起搬来。蔡元培的真诚让陈独秀怦然心动,但杂志进京一事,事关重大,他不敢贸然答应,所以又以想听听新青年出版商汪孟邹的意见为由推辞。蔡元培心有不甘,认为北大文科学长非陈独秀莫属。一顾不行,还有二顾;二顾不行,还有三顾。蔡元培第三次又在一个雪天来访陈独秀。这一次,大门敞开,陈独秀烹茶以待,恭候多时。在李大钊等人的劝说下,他认识到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是更上一层楼,是发扬光大,是在全国蹚开一条路。虽然答应了蔡元培的邀请,但陈独秀很谦虚,怕自己不能胜任,就提出三个月的试用期。这一次

18、,宾主相谈甚欢。1917年1月,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走进北大,与蔡元培一起开创了北大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那时的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梁漱溟、徐悲鸿、辜鸿铭、李四光、鲁迅哪一个教授、讲师不是在文艺、思想、科学史上的大人物!北大群星灿烂,大师云集,这与蔡元培的爱才惜才,礼贤下士是分不开的。(二)一碗人生悲喜吃饭这件事很有意思,看似简单平常,却是一件比天还大的大事。有人说,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在我看来,美食还要排在爱的前面。因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一定对生活充满期待和热爱;而热爱生活,才是爱的源泉。一日三餐里面,藏着生活的种种滋味。把三餐经营好,就能够把日子过得热气

19、腾腾,把人生过得丰盈鲜活。一碗人生悲喜,几多滋味在心头。美食对我们的意义,可不是吃饱那么简单。我们通过美食表达情緒,美食通过我们升华境界,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成全。人们最喜欢在喜庆的日子,让美食前来助兴。这样的时候,美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过年过节,乔迁新居,职位升迁,婴儿出生,结婚大喜,团圆聚会,包括生活中那些诸如发奖金、涨工资、有朋自远方来之类的小惊喜,我们必定要通过一顿美食来表达心情,仿佛只有吃才能表达对生活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快乐有多少,美食就有多豪华。有时我们尽情饕餮,吃他个八碟八碗,吃他个山珍海味,吃他个满汉全席酣畅淋漓地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幸福也会跟着翻倍。因为心情愉悦,美食焕发出更

20、加美好的味道;因为美食味美,幸福的味道更加浓郁。还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开心的时候,即使吃再简单的食物也会觉得香甜无比。这个道理类似“有情饮水饱”。记得我当年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拿回家,正赶上母亲做玉米饼子。平时我最不喜欢吃玉米饼子,可那天的玉米饼子,吃起来格外香甜,胜过山珍海味。食物是人生在世最好的慰藉,所以很多时候食物是带着感情色彩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食物本身。生活酸甜苦辣,每种滋味都是无法回避的。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遭遇困境的时候,再美味的食物也无法激起食欲。美味佳肴摆在眼前,却一点胃口也没有。即使勉强吃几口,也是味同嚼蜡。这样的时候,食物就像与我们一同落难似的,完全丧失了吸引力。这样的时候

21、,如果你能说服自己好好吃饭,就可以从糟糕的境遇中崛起。有一句话这样说:“哭着吃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的确如此,一个人内心有强大的力量,才会在困境中把饭吃得风生水起,吃得活色生香,就像苏轼一样。苏轼一生坎坷,仕途波折,有人说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黄州、惠州、儋州,无论在什么样的荒蛮之地,他都能安守内心的方向,不仅造福一方百姓,还会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他懂得善待自己的身心,尤其是善待自己的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钟情美食,以至于东坡肘子、东坡肉到今天还是天下美味。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应该保持着对美食的热情。我一直记得我的母亲最善于用“美食疗法”。家里无

22、论谁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母亲总会做一碗“小灶饭”给他,然后说:“吃吧,吃完就啥事都没了!”父亲生意失败,哥哥失恋,我工作受阻,每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母亲就用美食帮我们疗愈。一碗美食吃下去,瞬间就会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吃饱了会觉得天下的事没啥大不了的,再大的事也不如吃饭重要。人生在世有饭可吃,万事皆有可能。碗中乾坤大,饭中岁月长。满腹酸甜苦辣,一碗人生悲喜!【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

23、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

24、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

25、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

26、心里有点挂念。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1.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 文中小吴找到了老乡吗?为什么? 3. 请结合文章分析小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与解析1. 经历了由最初的怀疑到理解,到关心(或关爱、挂念),到最后认同这样的态度变化。2.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找到了。因为聋哑夫妇和我都做了小吴的老乡。中年男人也是小吴找到的老乡,只是因为彼此身份不同,中年男人不认小吴是老乡。示例2:没有找到。虽然中年男人是与小吴是一个地方的,但不是一路人,不认小吴是老乡;聋哑夫妇和我虽然与小吴做了老乡,却不是真正的老乡。3. 言之有理、有据即可。示例:从小吴的家庭状况及他一直寻找老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心孤独、缺乏友情的人;从小吴认一对聋哑夫妇作老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