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共2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256762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共2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共2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共21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2、、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

3、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

4、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4传染期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

5、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6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及流行等表示。(1)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

6、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呈散在发生。(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时(如310倍)。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

7、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8、。(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其中,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它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

9、安置于一定的场所,使其不与健康者或其他病人接触,以减少引起新感染者的机会。隔离期限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来确定。一般在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后,经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3天)为阴性时,即可停止隔离。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医学观察和留验等措施。医学观察和留验的时间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参照传染病学附录“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观察期”。(1)医学观察:即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和日常活动。医学观察适用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2)留验:也称隔离观察,是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

10、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他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一)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医

11、疗机构的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二)医疗机构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三)医疗机构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

12、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

13、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14、,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有

15、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16、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一)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基本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

17、用品。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病种的选择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三)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

18、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四)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分诊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19、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的填写、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等。2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3

20、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4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5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报告范围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1、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四)报告技术要求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

22、供血机构填写。(五)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六)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

23、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

24、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七)报告数据管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

25、,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查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

26、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八)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五、医院感染控制(一)医院感

27、染概念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

28、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1)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本节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主要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基本要求1病人应当集中诊治。医院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初筛门诊/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29、。2医院应当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3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消毒技术1空气消毒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1)通风: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2)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3)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医院的初筛门诊/发热门(急)诊和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再进行消毒。(1)清

30、洁的一般要求清洁工作应当分区进行,采取湿式清洁;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个人防护用品。(2)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消毒下列情况需要进行消毒:当物体表面和地面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病人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以及收治病人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和地面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500 mg /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0.5%的过氧乙酸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作用15-30分钟;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适于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的消毒剂,并按产品说明书使用。3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者死亡后,病人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应当进行终末消毒。(1)空气消毒0.5过氧乙酸喷

31、雾;也用15% 过氧乙酸溶液加热蒸发。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2)物体表面和地面清洁后,用500 mg /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拖地。(3)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按照下述6的要求进行。4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以下原则:(1)洗手设施流动水洗手,用非手触式开关,配备洗手液;提供干手设施;配备速干型手消毒剂。(2)下列情况需要进行手的清洗:出诊室、病区、病房前后;诊治或者护理每位病人之间;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后;出入不同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可能污染的物品后。(3)在无条件进行手清洗时,遇到上述五种情况可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进行

32、手消毒。消毒后,仍需尽快进行手的清洗。5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1)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下述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压力蒸汽灭菌后送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无压力蒸汽灭菌条件的医院,上述物品在病区用500 mg /L -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用500 mg /L10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6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1)病人使用的床单、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压力蒸

33、汽灭菌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500 mg /L -10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如果上述物品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应当按医疗废物处理。(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螺纹管;若重复使用,用后应当立即用20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专用清洗机 (80-93,10分钟)清洗, 烘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24小时更换,使用500 mg /L -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接触病人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用70%乙醇或异丙醇

34、擦拭消毒两遍。(4)体温计使用后用75%乙醇浸泡或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血压计、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5)氧气瓶在移出病区前,用500 mg /L -10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外表面。(6)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电子病历。病历尽可能不带入污染区,病历(包括各种化验单)一旦被污染时,可以使用甲醛氧化法或加热法熏蒸、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或压力蒸汽灭菌(热敏纸除外)。(7)病人痰液,应当按照1:1 比例向痰杯中注入2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60 分钟,然后将痰液倒入厕所。痰杯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 作

35、用30 分钟。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8)病人使用后的餐具,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或0.2% 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或用80-93的清水刷洗后,流动蒸汽消毒20 分钟。也可以使用一次性餐具,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9)运送病人的工具使用后,工具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 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 -1000 mg /L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10)病人的个人用物,置福尔马林熏箱或熏房(氧化法)消毒12小时以上,方可随病人带回家。病人使用的手机用75%乙醇擦拭表面后,用塑料小袋密封,保存一周后再使用。7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及时进行无害

36、化处理。8所有废物均放入双层医用黄色垃圾袋内密闭送焚烧。隔离技术1隔离的原则对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当尽早采取隔离措施。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分开安置,疑似病人和临床确诊病人应当单间隔离。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2医院根据实际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具体要求包括:(1)将诊区、病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并加装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各区之间用颜色区分。(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专用通道。(3)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4)已经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医务人员的防护技术1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采取

37、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2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适用于初筛门诊、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留观室、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第二章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培训基本要点人

38、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一、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

39、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日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但出现了一些聚集性发生的病例。(三)人群易感性由于种属屏障的原因,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多不易感。但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抗体,无特异性抵抗力。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四)流行季节多发生于冬春季,通常伴随着禽尤其是家禽中禽流感暴发,呈零星分布。 (五)流行强度禽流感是禽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可发生大面积、跨区域流行。一般情况下,禽流感较难传染给人,但近几年禽流感特别是H5N1亚型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情况屡有发生,感染的人

40、数有增加的趋势,值得关注。人群的发病与人和动物接触的密切程度、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其变异情况相关。二、临床特征(一)临床表现1潜伏期 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2临床症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

41、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头痛、谵语、躁动等神经精神异常。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3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现肺部浸润。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呈非叶段分布,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

42、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尿常规:相当部分病人(约40%)伴中等大量蛋白尿(13g/L)。血清酶学:绝大部分H5N1重症感染者(80%100%)出现肝脏和心肌酶学异常。2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3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4血清学特异抗体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

43、性诊断。三、诊断标准(一)病例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可分为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1医学观察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2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 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它诊断者。 4确诊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

44、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二)鉴别诊断人感染高致性病禽流感在临床上应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巨细胞病毒性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军团杆菌肺

45、炎、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鉴别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四、治疗原则(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参照病人出院标准。(二)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2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

46、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四)中医治疗强调辩证施治,在中成药应用上要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六)重症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应当送入ICU病房进行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应按照ARDS的治疗原则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患者的护理。(七)出院标准 1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1)体温正常。(2)

47、临床症状消失。(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五、预防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早报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怀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期限为最后一次暴露后7天。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更要及早治疗。六、疫情报告、消毒、隔离、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报告的要求,消毒、隔离、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的具体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