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 原理 方法与应用 第三版 重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 原理 方法与应用 第三版 重点 .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1.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诚信度。包括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的数据,以及有关描述程序操作和使用的文档。即:软件=程序+文档2.软件的特征:软件的开发不同于硬件设计、不同于硬件制造、不同于硬件维修。3.软件工程方法学: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三要素:方法、工具、过程4.软件工程学的范畴: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管理(软件管理学、软件经济学、度量学)。5.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目的是为了实现按照预期的进度和经费完
2、成软件生产计划,同时提高软件的生产率和可靠性。6.软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 程序、软件、软件产品 3 个阶段。7.工具和方法是软件开发技术的 2 大支柱。8.3 种编程泛型:过程式编程泛型、面向对象编程泛型、基于构件技术的编程泛型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一个对象中,对象之间则是通过消息相互联系。10.构件:标准化/规格化的对象类。11.3 种编程泛型的差异:粒度由小到大依次是:过程式编程范式、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基于构件的编程泛型。12.软件工程的分化:1、传统软件工程 2、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3、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13.13.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正确认识计算机软件;充分认识到软件
3、开发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工作的工程项目;推广使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第二章第二章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1.软件生存周期:计划、开发、运行 3 个时期。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测试-运行维护2.需求分析(用户视角):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约束、外部接口描述。3.软件分析(开发人员视角):建立与需求模型一致的,与实现无关的软件分析模型。4.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确定软件的数据结构和操作)。5.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6.软件开发方法可区分:形式化方法
4、、非形式化方法。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历史悠久、广为人知,它的优势在于它是规范的、文档驱动的方法;这种模型的问题是,最终开发的软件产品可能并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特点线性模型,每个阶段必须完成固定文档场合发需求明确的中小型软件开快速原型模型(正是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提出来的,他通过快速构建起一个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原型系统,让用户 使用原型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的方法,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介入早,通过迭代完善用户需求,应用快速开发工具需求模糊的小型软件开发增量模型(具有可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使投资获得明显回报和交易维护的优点,但是,要求软件具有开放的结构是使用这种模型固有的困难。)螺旋模型(适用于内
5、开发的大型软件项目,但是只有在开发人员具有风险分析和排除风险的经验及专门知识时,使用这种模型才会成功。)每次迭代完成一个增量,可用于 OO 开发容易分块的大型软件开发典型迭代模型,重视风险分析,可用于 OO 开发软件开发与构件开发平行进行,主要用于 OO 开发具有不确定性的大型软件开发构件集成模型(面向对象基于构件库,融合螺旋模型的特征,支持软件开发,迭代方法,软件复用思想)领域工程,行业的中型软件开发,主要用于 oo 开发转换模型(是将形式化软件开发和程序自动生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形式化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自动的程序变换系统理想化的模型,尚无成熟工具支持净室模型(是一种形式化的增
6、量开发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力求在分析和设计阶段就消除错误,确保正确,然后在无缺陷或洁净的状态下实现软件的制作。)形式化的增量开发模型,在洁净状态下实现软件的制作开发团队熟悉形式化方法,中小型软件开发7.形式化开发模型:转换模型、净室模型8.软件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行可行性、法律可行性。9.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对当前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导出新系统的解决方案、提出推荐方案、编写可行性论证报告。10.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系统概述、可行性分析、结论意见。11.软件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商业风险)、风险预测、风险的驾驭和监控。12.软件计划的 7 种类型:项目实施计划
7、、质量保证计划、软件测试计划、文档编制计划、用户培训计划、综合支持计划、软件分发计划。第三章第三章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分析与设计1.瀑布模型的生命周期:需求定义与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2.系统的开发流程(SA 和 SD 流程):结构化分析(工具:DFD,PSPEC)-分析模型(分层 DFD 图)+SRS结构化设计(工具:SC 图(映射)-初始设计模型(初始 SC 图)初始设计模型(初始 SC 图)(优化)-最终设计模型(最终 SC 图)3.SA 需求分析的两项基本任务:建立系统分析模型、编写 SRS。4.分析模型组成: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 3 种。5.抽象 和
8、分解 是结构化分析的主要指导思想,细化的实质是分解。分解 和 细化 是软件设计的策略。6.SD 阶段把分析模型中的 DFD 图转换为 最终 SC 图。7.传统软件的开发技术:结构化设计、模块设计。8.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初始SC 图、最终SC 图)、详细设计(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完成模块的说明)。9.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获取、需求提炼、需求描述、需求验证。10.DFD 图不能表示程序的控制结构(如选择、循环结构)。11.加工规格说明通常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作为描述工具。12.软件中的数据分为 3 类:数据项(数据元素)、数据流(多个相关数据项)、数据文件和数据库。13.数据字典
9、的组成: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或数据库)、加工(处理逻辑)、外部项(人、物或其它软件系统)。14.SD 模型是由 SA 模型映射而来的。SA 模型的数据字典可转换为待开发系统的数据设计数据流图可转换为体系结构设计(SC 图)与接口设计加工规格说明可转换为模块内部的详细过程设计15.SD 模型的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过程设计、接口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数据设计。16.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步骤: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画出 DFD 图;由后向前定义系统的数据和加工;编制 DD 和 PEPES;写出 SRS。17.把不需要分解的加工成为基本加工。把逐步分解成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18.DF
10、D 的优点:便于实现,便于使用。19.传统的软件设计可细分为:面向数据流数据流设计(SD 方法)、面向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设计(Jackson 方法)。20.用数据流图表示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照数据流图的不同类型(变换型、事务型)转换为相应的软件结构。21.结构化设计通常从 DFD 图到 SC 图的映射开始。22.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从DFD 图到 SC 图的映射的 4 个步骤:1、复审 DFD 图,必要时可再次进行修改或细化;2、鉴别 DFD 图的结构特征:事务变换;3、按照规则,把 DFD 图为初始的 SC 图;4、改进初始的 SC 图。23.变换型结构:由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部分组成
11、。事务型结构:具有在多种事务中选择执行某类事物的能力。24.变换映射的步骤:划分 DFD 图的边界、建立初始 SC 图的框架、分解 SC 图的各个分支。事务映射的步骤:在 DFD 图上确定边界、画出 SC 图框架、分解和细化接受分支和发送分支。25.优化结构设计的指导规则:对模块分割、合并和变动调用关系的指导规则、保持高扇入/低扇出的原则、作用域/控制域规则。26.模块设计(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编写软件的模块设计说明书。目的是确定模块采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27.模块设计的原则:清晰第一的设计风格、结构化的控制结构、逐步细化的实现方法。28.结构化程序设计原理和逐步细化的实现方法是完成模块
12、设计的基础。第四章第四章 面向对象和面向对象和 UMLUML1.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抽象、封装、集成、多态。2.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提高软件系统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面向对象符合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3.元素之间的联系有:关联、泛化、依赖、实现、聚集、组合。4.UML 的 4 个抽象层次:用户模型、模型、元模型、元元模型。5.UML 的 2 类图:静态图(用例图、类图、对象图、构件图、部署图);动态图(状态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UML 的 5 种视图:用例视图、逻辑视图、进程视图、构件视图、部署视图。6.UML 的特点:统一标准、面向对象、表达能力强,可视化。7.UML 模型作为
13、测试阶段的依据:单元测试使用类图和类规格说明;集成测试使用构件图和协作图;系统测试使用用例图来验证系统行为。8.UML 中用例图由系统边界、用例、参与者、关联组成。用例之间存在的关系:扩展关系、包含关系。包与包之间的关系有:依赖、泛化。9.根据类/对象之间的具体情况,可分为普通关联,递归关联、多重关联、有序关联、限制关联、或关联、关联类10.消息(类里面的方法加参数):简单消息、同步消息、异步消息。状态图有:初态、终态、中间态。11.时序图中的消息可以是信号或操作调用。12.时序图着重体现交互的时间顺序;协作图着重体现交互对象间的静态链接。13.时序图和协作图适合描述单个用例中几个对象的行为;
14、活动图适合表现跨越多用例或多线程的复杂行为。14.构件图可以用来表现、编译、链接、执行时构件间的依赖关系。15.UML 用图表示语法,用元模型表示语义,采用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结构(静态特征)以及行为(动态特征)。第五章第五章 需求工程和需求分析需求工程和需求分析1.软件需求的 3 个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软件项目中40%60%的问题源自软件需求阶段。2.软件需求的 6 个特性:功能性、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可支持性、设计约束。3.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获取、需求建模、需求描述(编写 SRS)、需求验证。4.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建立需求模型。需求分析是迭代过程。常见模型有:用例图、数据
15、流图、实体联系图、控制流图、状态转换图。5.需求获取的方法:1、建立联合分析小组 2、用户访谈。6.获得用例的方法通过问问题:1、系统用户是谁系统维护时谁从哪获得信息给谁7.需求建模方法:结构化分析建模方法、面向对象分析建模。8.结构化需求模型由 3 部分组成:功能模型(数据流图、加工规格说明书)、数据模型(数据字典、ER 图)、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控制流图、控制规格说明书)。9.面向对象需求模型:用例模型(用例图、用例规约)、补充规约、术语表。10.面向对象需求建模的步骤:画用例图、写用例规约、描述补充规约、编写术语表、调整优化。11.用例规约文档的内容:简要说明、事件流、特殊需求、前置条
16、件和后置条件。12.用例规约的检查:功能需求的完备性、模型是否易于理解、是否存在不一致性、避免二义性。1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SRS 的内容:引言、信息描述、功能描述、行为描述、质量保证、接口描述、其他描述。14.需求管理的流程:需求确认、需求跟踪、需求变更。需求跟踪有两种方式,正向跟踪与逆向跟踪。需求变更的流程:变更申请、审批、更改、更新确认。第六章第六章 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分析1.建立面向对象分析模型步骤:1、建立类/对象层(抽象出类和对象)、2、建立属性层(设计静态属性和关系)、3、建立服务层(定义动态属性和消息通信)、4、建立结构层(定义层次结构关系)、5、建立主题层2.OOA 方
17、法的共同特征:类和类层次的表示、建立对象-关系模型、建立对象-行为模型。3.面向对象开发的全过程:OOA(分析)、OOD(设计)、OOP(编码)、OOT(测试)。4.用例模型是面向对象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模型。5.分析类的类型:边界类、控制类、实体类。6.每个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确定一个边界类,每个用例设置一个控制类,而实体类为现实生活中的对象,类(属性与方法)或用于保存和更新信息的有关对象。7.边界类包括:用户界面类、系统接口类、设备接口类。如事务管理器、资源协调器、错误处理器都可为控制类。8.控制类分离边界类和实体类,可用来建立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型。实体类用于保存和更新一些对象的有关信息。9.为分析
18、类分配职责是 OOD 的重点。实体类具有持久性。10.对象-关系模型的内容:分析类的属性、分析类的关联、分析类图、分析类的合并。(用类图来表示)11.对象行为模型用状态转换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来表示。12.面向对象分析时:1、确定分析类,2、静态模型建立画类图,3、动态模型建立画时序图和协作图。13.时序图中的元素有:对象、对象生命线、消息。协作图中的元素有:对象、链接、消息流。14.面向对象分析的任务是:将需求阶段产生的需求模型 转换为 软件分析模型。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是:将分析阶段建立的分析模型 转换为 软件设计模型。第七章第七章 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1.软件设计的基本概念:模块
19、(拥有明确定义的输入、输出和特性的程序实体)与构件、抽象与细化、信息隐藏、软件复用。2.软件设计的基础:分析阶段对目标系统的数据、功能、行为建模。3.软件设计的任务:把分析阶段产生的分析模型转换为软件设计模型。4.软件设计包括:数据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5.面向对象设计准则: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弱耦合;强内聚;可重用6.分解和模块独立性是实现模块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7.模块的独立性从 2 个方面度量:模块本身的内聚、模块之间的耦合。8.内聚分类:低内聚(偶然性内聚、逻辑性内聚、时间性内聚)、中内聚(过程性内聚、通讯性内聚)、高内聚(顺序性内聚、功能性内聚)。9.耦合分类:
20、弱耦合(非直接耦合、数据耦合、特征耦合)、中耦合(控制耦合)、较强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强耦合(内容耦合)。10.一个模块,一个功能 是模块化设计的一条准则。11.OO 设计模型由系统架构层、类和对象层、消息层、责任层 4 个层次组成。12.面向对象设计中,数据和过程被封装为类/对象的属性和操作;接口被封装为对象间的消息,而体系结构的设计则体现为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具有控制流程的对象间的协作。13.传统的软件设计任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14.概要设计(总体设计):包括软件的结构和接口结构和接口设计,并编写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确定模块内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算法和数据结构,产生描述各模
21、块程序过程的详细文档。每个阶段完成的文档都必须经过复审。15.OOD 的软件设计任务可划分为 2 个层次: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元素设计。16.系统架构设计的内容:系统高层结构设计、确定设计元素、确定任务管理策略、实现分布式机制、设计数据存储方案、人机界面设计。系统元素设计的内容:子系统设计、分包设计、类/对象设计。17.常用的架构模式有:层次架构、模型-视图-控制(MVC)架构、管道-过滤器架构、黑板架构。18.面向并行需求,任务管理策略主要 3 种解决方案:多处理机方案、操作系统方案、应用程序方案。19.分包的原则:将边界类打包、将功能相关的类打包。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包之间的耦合表现为依赖
22、关系。20.a 向 b 发送消息的必要条件是 a 能够引用 b,a 可以通过 4 种方式引用 b,对应于从 a 到 b 的 4 种连接可见度:1、全局:b 是可以在全局范围内直接引用的对象。2、参数:b 作为 a的某一项操作的参数或返回值。3、局部:b 在 a 的某一操作中充当临时变量。4、域:b 作为 a 的数据成员。21.操作的可见性:公有:除了累本身以外,操作对其他模型元素也是可见的;也可以用“+”表示;保护:操作只对类本身、它的子类也是可见的;也可以用“#”表示。私有:操作只对类本身是可见的,也可以用“”表示。第八章第八章 编码和测试编码和测试1.编码的风格:1、追求“聪明”和“技巧”
23、-提倡“简明”和“直接”2、使用标准的控制结构 3、清晰的前提下求取效率2.编码的目的:设计模型(不可执行的)-(编码)源程序-可执行代码3.选择编码语言的标准:1、应用领域2、算法与计算复杂性3、数据结构的复杂性 4、效率的考虑4.测试和纠错:测试(testing)的目的与任务:目的:发现程序的错误;任务:通过执行程序,暴露潜在的错误。纠错(debugging)的目的与任务:目的:定位和纠正错误;任务:消除软件故障,保证程序的可靠运行。5.测试的特性:挑剔型、复杂性、不彻底性、经济型。6.测试分类:静态分析(静态分析器分析、代码评审(代码会审、走查、办公桌检查);动态测试(黑盒测试(功能测试
24、)、白盒测试(结构测试)。7.黑盒测试分类(根据被测试程序功能来进行测试):等价类法、边界值法、错误猜测法。8.白盒测试分类(以程序结构为依据的测试方法):路经测试(点覆盖、边覆盖、路径覆盖)、逻辑覆盖测试(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第九章第九章 软件维护软件维护1.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2.软件副作用的类型:修改编码的副作用、修改数据的副作用、修改文档的副作用。3.什么是再工程:将新技术和新工具应用于老的软件的一种较“彻底”的预防性维护。4.软件配置项包括:程序(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文档,数据5.基线(Baseline)是软件文档或源码(或其它产出物)的
25、一个稳定版本,它是进一步开发的基础。6.维护的代价i.有形代价:ii.无形代价:占用资源以致延误开发;修改不及时引起用户不满;维护引入新错误,降低了软件质量;等等。维护工作量的经验模型:M=P+Ke(c-d)其中:M=维护用的总工作量;P =生产性活动(如.分析,评价,修改设计,编码,测试等);K=经验系数;c=复杂度(非结构化设计和缺少文档会增加复杂度)d=维护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第十章第十章 软件复用软件复用1.软件复用的定义:(SR)定义为利用工程知识或方法,由一已存在的系统,来建造一新系统。目的:这种技术,可改进软件产品质量和生产率。还有软件检查、软件计量、软件可靠性、软件可维修性、
26、软件工具评估和选择等。2.软件复用的目的是能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生产软件制品。3.按照可复用的粒度,软件制品从小到大分为以下几类:源代码复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软件体系结构复用(已有软件的体系结构)、应用程序生成器(对整个软件体系结构、相应的子系统、特定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领域特定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复用(特定领域中存在的公共体系结构及其构件)。4.领域:领域:指的是一组具有相似或相近软件需求的应用系统所覆盖的功能区域。领域工程:领域工程:通过领域分析(domain analysis)找出最优复用,对它们进行设计和构造,形成为可复用构件,进而建立大规模的软件构件仓库的过程。5.横向复用:是
27、指复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软件元素。纵向复用:是指在一类具有较多公共性的应用领域之间进行软件构件进行复用。6.领域分析:领域分析是在特定应用领域寻找最优复用,以公共对象、类、子集合和框架等形式进行标识、分析和规约。目标:是获得领域分析模型。7.构件应具有的特征:通用性、可变性、易组装性;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复用通用构件。8.领域构件的设计框架:标准数据:标识标准的全局数据结构;标准接口协议:三个层次(构件内、外、人机接口);程序模板:成形的结构模型作为新程序的体系结构设计的模板9.几种流行的构件技术:组件对象模型技术(COM)、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开放式文档接口。10.建立可复用
28、构件库目前最常用的有三种分类模式:枚举分类、呈面分类(呈面3)AND(B=2)THEN X:=X/A IF(A=6)OR(X4)THEN X:=X+1 END;为上述程序设计测试用例(参考教材相关例题)。实验要求:实验要求:形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包括:1、画出程序流程图,程序图2、实现语句覆盖语句覆盖用例设计3、实现判定覆盖判定覆盖用例设计4、实现条件覆盖条件覆盖用例设计5、实现判定判定/条件覆盖条件覆盖用例设计6、实现条件组合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用例设计7、实现路径覆盖路径覆盖用例设计(完全覆盖)。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程序流程图、程序图程序流程图、程序图设本例中的两个判断 IF(A3)AND(B=2
29、)记为 P1P1,IF(A=6)OR(X4)记为 P2P2。第二部分:语句覆盖用例设计第二部分:语句覆盖用例设计使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6B B2X X36TTa-c-eP1P1P2P2执行路径执行路径第三部分:判定覆盖用例设计第三部分:判定覆盖用例设计使每个判定的真假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86B B20X X3232TFFTa-c-da-b-eP1P1P2P2执行路径执行路径第四部分:条件覆盖用例设计第四部分:条件覆盖用例设计使每个判定的每个条件的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第一判定表达式第一判定表达式:设条件 A3 取真 记为 T1假 -T1条件
30、B=2 取真 记为 T2假 -T2第二判定表达式:第二判定表达式:设条件 A=6 取真 记为 T3假 -T3条件 X4 取真 记为 T4假 -T4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36B B20X X3624第一判定表达式第一判定表达式A3A3-T1T1B=2B=2T2-T2第二判定表达式第二判定表达式A=6A=6-T3T3X4X4T4-T4执行路径执行路径a-b-ea-b-e未覆盖 c、d 分支,不满足判定覆盖的要求。条件覆盖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判定覆盖也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第五部分:判定第五部分:判定/条件覆盖用例设计条件覆盖用例设计选取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判断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执行一次,
31、同时每个判断本身的所有可能判断结果至少执行一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6366B B2200X X36362424第一判定表达式第一判定表达式A3A3T1-T1T1-T1B=2B=2T2T2-T2-T2第二判定表达式第二判定表达式A=6A=6T3-T3T3-T3X4X4T4T4-T4-T4a-c-ea-b-ea-b-ea-b-d执行路径执行路径能同时满足判定、条件两种覆盖标准。第六部分:条件组合覆盖用例设计第六部分:条件组合覆盖用例设计所有可能的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A3,B=2A3,B=2;A3,B;A3,B2 2;A A3,B=23,B=2;A A3,3,BB2 2A=6,X4A=6,
32、X4;A=6,XA=6,X4 4;A;A6,X46,X4;A;A6,X6,X4 4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6366B B2200X X36362424第一判定表达式第一判定表达式A3A3T1-T1T1-T1B=2B=2T2T2-T2-T2第二判定表达式第二判定表达式A=6A=6T3-T3T3-T3X4X4T4T4-T4-T4a-c-ea-b-ea-b-ea-b-d执行路径执行路径第七部分:实现路径覆盖用例设计第七部分:实现路径覆盖用例设计覆盖每一个可能的路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A A6436B B2200X X36162424第一判定表达式第一判定表达式A3A3T1T1-T1-T1B=2B=2T2
33、T2-T2-T2第二判定表达式第二判定表达式A=6A=6T3-T3-T3-T3X4X4T4-T4T4-T4执行路径执行路径a-c-ea-c-da-b-ea-b-d第一章第一章1 1、什么是软件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什么是软件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答: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如软件费用、软件可靠性、软件维护、软件生产、软件重用等。(1).软件维护费用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2).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2 2、何谓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简述它与传统软件工程的差别和联系、何谓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简述它与传统软件工程的差别和联系传统方法学:采用结构化技术
34、;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阶段;自顶向下顺序完成;优点:便于分工协作,每个阶段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良好的技术方法,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缺点:只能面向行为或者数据。面向对象方法学:是一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结合起来的方法。把对象作为融合数据数据上的操作行的统一的软件构件;划分类;按照继承关系;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优点:降低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理解性,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提高了件的可重用性。缺点:只能面向对象和行为。第二章第二章1 1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把生存周期划分为阶段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把生存周期划分为阶段的目的是什么答:软件生存周期
35、是指一个软件从提出需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运行维护等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以适当方式分配到不同阶段去完成。;把整个生存周期划分为较小的阶段,给每个阶段赋予确定而有限的任务,就能够化简每一步的工作内容,使因为软件规模而增长而大大增加了软件复杂性变得交易控制和管理。2 2传统的瀑布模型把生存周期分为哪些阶段瀑布模型软件开发有哪些特点传统的瀑布模型把生存周期分为哪些阶段瀑布模型软件开发有哪些特点答:瀑布模型在编码以前安排了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3 3什么是快速原型法其快速表现在哪里什么是快速原型法其快速表现在哪里答:首
36、先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让用户实际看一看未来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是符合需要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然后将原型改进,最终建立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它的快速表现在能够缩短开发周期的语言和工具,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出成品,但不包括成品中的细节,然后让客户进行对比。6 6比较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比较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答:增量模型是瀑布模型的顺序特征与快速原型法的迭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模型,每迭代一次,螺旋线就前进一周。增量模型每个增量具有高内聚低耦合,高度的独立性。而螺旋模型它在结合瀑布模型与快速原型的基
37、础上还增加了风险分析。8 8哪些开发模型适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哪些开发模型适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答:构件集成模型、转换模型、净室模型。第三章问题第三章问题1 1需求分析的任务是什么怎样理解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决定“做什么”需求分析的任务是什么怎样理解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决定“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而不是“怎么做”答:需求分析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是通过对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建立分析模型;第二是在完全弄清用户对软件系统的确切要求的基础上,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把用户的需求表达出来。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为了明确要开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而不是去怎么去实现这个系统。2 2需求分析要经过哪
38、些步骤需求分析要经过哪些步骤答:需求获取、需求提炼、需求描述、需求验证。3 3有哪两种主要的分析模型,它们有什么联系有哪两种主要的分析模型,它们有什么联系答:面向对象分析模型、结构化分析模型。前者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的建模过程,而后者模型的核心是 DD,它是设计各种数据对象的总和。他们的模型分别起到了描述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与行为模型的作用。5 5什么是面向对象分析其主要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面向对象分析其主要思想是什么答:OOA 面向对象的分析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建模的过程.主要思想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7.7.为什么为什么 DFDDFD 要分层画分层要分层画分层 D
39、FDDFD 要遵循哪些原则要遵循哪些原则答: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其 DFD 可能含有数百乃至数千个加工,不能设想一次就将它们全部画齐。正确的做法是:从系统的基本模型(把整个系统看成一个加工)开始,逐层地对系统进行分解。原则:由顶向下,逐步细化。第四章问题第四章问题1 1、面向对象有哪些基本特征、面向对象有哪些基本特征封装,继承,抽象,多态封装,继承,抽象,多态2 2、umluml 中提供了哪中提供了哪 9 9 种图试诉每种图所描述的内容种图试诉每种图所描述的内容1 1、用例图、用例图描述角色以及角色与用例之间的连接关系。说明的是谁要使用系统,以及他们使用该系统可以做些什么。一个用例图包含了多个
40、模型元素,如系统、参与者和用例,并且显示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泛化、关联和依赖。2 2、类图、类图类图是描述系统中的类,以及各个类之间的关系的静态视图。能够让我们在正确编写代码以前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类图是一种模型类型,确切的说,是一种静态模型类型。3 3、对象图、对象图与类图极为相似,它是类图的实例,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它描述的不是类之间的关系,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4 4、活动图、活动图描述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有利于识别并行活动。能够演示出系统中哪些地方存在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系统中其他组件的功能如何共同满足前面使用用例图建模的商务
41、需求。5 5、状态图、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可以捕获对象、子系统和系统的生命周期。他们可以告知一个对象可以拥有的状态,并且事件(如消息的接收、时间的流逝、错误、条件变为真等)会怎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影响这些状态。一个状态图应该连接到所有具有清晰的可标识状态和复杂行为的类;该图可以确定类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如何根据当前的状态变化,也可以展示哪些事件将会改变类的对象的状态。状态图是对类图的补充。6 6、序列图、序列图(顺序图)序列图是用来显示你的参与者如何以一系列顺序的步骤与系统的对象交互的模型。顺序图可以用来展示对象之间是如何进行交互的。顺序图将显示的重点放
42、在消息序列上,即强调消息是如何在对象之间被发送和接收的。7 7、协作图、协作图和序列图相似,显示对象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可以看成是类图和顺序图的交集,协作图建模对象或者角色,以及它们彼此之间是如何通信的。如果强调时间和顺序,则使用序列图;如果强调上下级关系,则选择协作图;这两种图合称为交互图。8 8、构件图、构件图(组件图)描述代码构件的物理结构以及各种构建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来建模软件的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图由构件标记符和构件之间的关系构成。在组件图中,构件时软件单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个文件,产品、可执行文件和脚本等。9 9、部署图、部署图(配置图)是用来建模系统的物理部署。例如计算机
43、和设备,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部署图的使用者是开发人员、系统集成人员和测试人员。3 3、用、用 umluml 所提供的图形符号建立工资管理系统的静态模型所提供的图形符号建立工资管理系统的静态模型第五章问题第五章问题1 1、软件需求的任务是什么要经过哪些步骤、软件需求的任务是什么要经过哪些步骤2 2、有哪两种主要的需求模型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有哪两种主要的需求模型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1结构化需求模型该模型主要由 3 部分组成:即包括数据流图和加工规格说明书的功能模型;主要由数据字典和E-R 图组成的数据模型;由状态转换图,控制图和控制规格说明书等组成的行为模型。2.面向对象需求模型由三部分
44、组成:用例模型,补充规约和术语表。其中用例模型包括用例图跟用例规约。3 3、建立用例模型时,如何确定参与者和用例、建立用例模型时,如何确定参与者和用例参与者泛指所有存在于系统外部并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人,硬件或其他系统。通俗地讲,参与者主要是待开发系统的使用者,寻找参与者可从以下问题入手:a.系统开发完成后,有那些人会使用这个系统b.系统需要从那些人或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c.系统会为纳西尔或者其他系统提供数据d.系统会与哪些其他系统相关联e.系统是由谁来维护和管理第六章问题第六章问题1 1、软件分析的目标是什么包含哪些任务、软件分析的目标是什么包含哪些任务2 2、软件模型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45、系、软件模型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 3、用哪种、用哪种 umluml 图可以表示对象间的交互图可以表示对象间的交互第七章问题第七章问题1 1、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是什么、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是什么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数据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2 2、什么是模块独立性可用什么来度量、什么是模块独立性可用什么来度量答: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模块独立的概念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结果。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度量:模块本身的内聚性(Cohesion)和模块之间的耦合(Coupling)。3 3、系统
46、架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系统架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系统高层结构设计,确定设计元素,确定任务管理策略,实现分布式机制,设计数据存储方案,人机界面设计信息隐藏信息隐藏:把系统分解成模块时应遵守的指导思想。高内聚,低耦合。内聚。内聚:从功能的角度对模块内部聚合能力的量度。耦合耦合:对软件内部块间联系的度量。第九章问题第九章问题1 1、怎样避免维护的副作用、怎样避免维护的副作用要加强对维护的管理尤其是配置管理,有效第对软件的配置尽心跟踪和控制,避免造成文档的混乱。对于微小的修改,也要严格遵守规定的步骤和标准,决不能掉以轻心。2 2、什么是软件配置说明做好维护时期配置的意义与方法、什么是软件配置说明做好维护
47、时期配置的意义与方法答:软件配置是一个软件在生存周期内,它的各种形式、各种版本的文档与程序的总称。对软件配置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配置管理贯穿于整个生存周期,在运行和维护时期,其任务尤为繁重。为了方便对多种产品和多种版本进行跟踪和控制,常常借助于自动的配置管理工具:配置管理数据库工具和版本控制库工具3 3、计算软件价格时,应不应该把维护费用计入成本,为什么、计算软件价格时,应不应该把维护费用计入成本,为什么4 4、什么是软件再工程软件再工程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什么是软件再工程软件再工程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答:软件再工程是将新技术和新工具应用于老的软件的一种较“彻底”的预防性维护。
48、主要活动有 6 类:第十章问题第十章问题1.1.什么是软件复用为什么要复用软件什么是软件复用为什么要复用软件答:在构造新的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对已存在的软件人工制品的使用技术。2 2、当前流行的构件技术有哪几种、当前流行的构件技术有哪几种几种流行的构件技术:组件对象模型技术(COM)、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开放式文档接口。其他问题其他问题2.2.解释下列名词:解释下列名词:(1 1)模块;)模块;(2 2)模块化;)模块化;(3 3)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答:模块模块是一个拥有明确定义的、输出和特性的程序实体。模块化模块化 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
49、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6.6.需求说明(或需求规格说明书)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需求说明(或需求规格说明书)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引言、信息描述、功能描述、行为描述、质量描述、接口描述、其他描述。引言:主要叙述在文体定义阶段确定的关于软件的目标与范围,简要介绍系统背景、盖帽、软件项目约束和按考资料等。信息描述:给出对软件所含信息的详细描述,包括信息的内容、关系、数据流向、控制流向和结构等。功能描述:对软件功能要求的说明,包括系统功能划分、每个功能的处理说明、限制和控制描
50、述等。行为描述:包括对系统状态变化及事件和动作的描述,据此可以检查外部事件和软件内部的控制特征。质量描述:阐明在软件交付使用前需要进行的共更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并且规定源程序和文档应该遵守的各种标准。接口描述:包括系统的用户界面、硬件接口、软件接口和通信接口等的说明。其他描述:阐述系统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系统的假设和依赖等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一、面向对象方法主要应用的概念(准则)面向对象方法主要应用的概念(准则)i.ii.iii.iv.v.vi.vii.模块化对象(Object)类(Class)继承(Inheritance)消息(Message)封装(Encapsulation)对象结构和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