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学复习总结[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心理学复习总结[1].pdf(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心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及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2、心理现象结构表: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 个性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的体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定义: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五要素:学生、教师、教
2、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868 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 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 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5、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 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善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7、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俩半球,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体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 左 边,由胼胝体联合,左
4、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 球 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 机的作用;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 脑及皮下神经节,其中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周围神经系统:由 12 对脑神经、31 对脊神经组成 8、反射与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室人的心理活动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刺激产生有 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
5、传出神 经、效应器组成。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 9、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0、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 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意味 着科学心理学诞生。1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
6、情状态,采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时间:20 世纪前 30 年到 30 年代 1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美国,家詹姆斯在 20 世纪初创立的。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的目的。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其研究方法: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1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1913 年,美国华生和斯金纳,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被誉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1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1912 年,德国,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张:心
7、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认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15、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创立 主张: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1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主张:心理学应当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 经验。主张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
8、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 的生物,其行为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形成心理学的“第三势力”17、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1967 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代表人物还有美 国心理学家西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收集信息,经过分析、储存、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 法来研究这些过程。第二章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视网膜 枕叶)、听觉(内耳耳蜗 颞叶
9、)、味觉(口腔 大脑皮质)、嗅觉(鼻粘膜 大脑皮质)、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食道、肠胃、血管的小壁内)、运动觉(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内)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关系: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觉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得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6、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10、现象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的视觉感受性提高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过程 7、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现象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吃糖后再吃橘子)8、感觉后像(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视觉后像最显著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P283)9、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10、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烈)、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
11、体属性的反应。1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 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13、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深度、方位)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14、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客体多时,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对象优先于背景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专业人员对设计图纸的理解 知觉的整体性:根据
12、经验把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斜放的书还是书 15、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16、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17、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充分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谈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13、。18、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19、记忆的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游览“万里长城”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逻辑记忆(对定理、公式的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容易保持和提取,不容易遗忘)陈述性记忆(对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的记忆,可以言语传授而一次获得);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如拦网的技巧)。外显记忆(个体能够意识到);内隐记忆(无需意识参与)20、记忆的品质:敏捷性(短时间记住较多的东西)、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1、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2、识记: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4、 2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24、保持与遗忘 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5、遗忘的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提出“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2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 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27、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
15、消退)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如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就是想不起来,“舌尖现象”,编码不太准确)28、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29、回忆和再认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在把它重现呈现出来的过程。无意回忆(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的想起,乡音勾起乡情)有意回忆(有特定目的,根据当前需要而回
16、忆特定的内容)追忆: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 的心理过程(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故地重游有熟悉感,学生回答选择题)30、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时间极短(图像:0.25-1 秒,声像:2-4 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以事 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编码方式)、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 1 秒,声像记忆 1-4 秒;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
17、忆。特点:时间很短(不超过一分钟);容量有限(7+2,即 5-9 个项目,米勒提出组块概念);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编码方式)、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机械复述、精细复述)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分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特点:容量无限(来源于对短时记忆的复述);信息保持时间持久。编码方式:表象编码、语义编码(主要编码方式)存储: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3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
18、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 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感觉通道划分:视觉表象(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想起吉他声音)、分类 运动表象(想起舞蹈动作)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朋友的音容笑貌)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3、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脑中浮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有无目的性: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无意想象(白日梦)种类 与
19、现实的关系:幻想(宇宙人)、理想(幻想以现实为依据)、空想 内容是否新颖: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的形象)、夸张(千手观音的形象)、拟人化(雷公)、典型化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3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35、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 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写小说)产生条件:强
20、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36、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37、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社会想象)书面言语(借助文字表达思想,具有随意性、展开
21、性、计划性)外部言语 对话言语(聊天,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口头言语 言语的种类 独白言语(个人独自进行。展开性、有准备、有计划)内部言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具有隐蔽性、简略性)第一级水平: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 言语的理解 第二级水平:句子的理解 第三级水平: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38、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39、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 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特征:间接性
22、(考古学家通过考察化石推测过去)、概括性(概念、定理、法则)发展水平:知觉动作思维(用手数数)、具体形象思维(用年龄区分叔叔爷爷)、抽象逻辑思维(概念、公式等,要有语言才会出现)逻辑性:分析思维(具有程序性)、直觉思维(灵感)类型 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用惯常方法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思维的高级形式)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分析(把一棵树分解为根、茎、叶、花等)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一起)思维的 比较与分类 过程 抽象(提炼共同的特征,舍去个别的特征,如有羽毛的鸽、鸡、)抽象与概括 概括(把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加以综合,如有羽毛的动物统称为鸟类
23、)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归纳:特殊 一般,演绎:一般 特殊)40、概念形成:个体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 或否定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概念形成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经历:抽象化、类化、辨别 41、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正确运用言语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42、思维的品质: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4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
24、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 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 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44、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45、问题解决: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 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 手段目的分析法 问题解决的策略 启发式 爬山法 逆推法 4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与人的
25、知识经验越接近就越容易解决)定 势 与 功 能 固 着(定 势:重 复 先 前 的 操 作 所 引 起 的 一 种 心 理 准 备 状 态;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拿书看,却忘了还可以垫)原型启发(对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47、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和
26、反思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48、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49、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环绕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创造性的评定原则: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 5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的重要因素。智力: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 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个性: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好独立判断,有独 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等都是高创造者的特征 51、创造性的
27、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开设培养创设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52、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
28、征之一。特征:指向性(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集中性(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5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55、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56、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57、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8、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进行俩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
29、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边听课边做笔记)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第三章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2、情绪和情感的组成 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即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一定的情绪状态总是伴随着内脏器官、内分泌腺的的生理变化。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P335 4、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主题与客体的不同划分)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
30、: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忧者见之则忧)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等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如遇到危险呼救的求生意识 动机功能: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 组织功能:人在积极地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的美好,愿意接纳外界事物 信号功能:个体将自己的愿望、态度等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7、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俩极性明显;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对异性的情感
31、。8、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增加、消化道蠕动)9、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薛利):警觉反应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10、压力引起的适度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过度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思维狭窄、自我评价低、记忆力下降,认知效率差 11、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精神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包括压抑、否认、退行、幻想、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回忆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如选择性遗忘 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
32、快的现实,似乎根本就没发生。如否认亲人死亡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 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幻想:遇到困难无法处理,任意想象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如灰姑娘的型的幻想 置换:即转移,如“迁怒”文饰:及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代偿: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卑感和不安全 感,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12、良好情绪的标准 首先,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3、再次,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最后,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14、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 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15、意志的特征 第一,意志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的作用,使人的行动功能按设定好的目标去改造世界。第三,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第四,意志行动以随意动
34、作为基础。16、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P342 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就是情感服于从意志的表现。17、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动机斗争:同一时间内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成了动机斗争。双趋冲突:从同时喜爱的俩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既想文科又想理科)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俩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既怕学习又怕处分)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心理。(既想当班干部,又怕影响学习)多重趋避冲突:含有吸引与排斥俩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矛盾。(毕业择业时多种选
35、择的冲突)执行决定阶段 克服困难必须依赖的心理条件 坚定地信念和崇尚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对行动胜利美好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 执行计划的坚定。18、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19、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20、在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方面的自我锻炼采用的方法 P346 第四章 1、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
36、足的心理倾向。2、需要的分类 起源:生理性需要(饮食、睡眠、休息)、社会性需要(劳动、交往、友谊、权利)对象: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劳动工具)、精神需要(对知识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顺序)尊重需要 缺 自我实现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失 审美需要 成长需要 安全需要 需 求知需要 生理需要 要 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生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
37、的需要。4、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P354 5、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P354 6、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7、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需要是诱因 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 正诱因: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对饥饿的人,食物是正诱因,负诱因: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 电击是负诱因)8、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9、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0、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看小说)和间接兴趣
38、(对过程没兴趣而对结果感兴趣)个体兴趣(美术是某人一生的爱好)和情境兴趣(突然激发的兴趣)11、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1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P355 13、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的统称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智商140)14、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P357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15、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
39、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核心)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音乐能力)创造程度的高低: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即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功能不同 操作能力: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 16、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17、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英)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瑟斯顿(美)群因论 七种基本因素 吉尔福特(美)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内容、操作、成果;5X5X6=150 种
40、 卡特美(美)智力型态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一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20 岁以后达到顶峰,30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通过学习语言和其 它经验发展起来的;与教育、文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加德纳(美)多元智力论 七种智力 言语智力:说话、阅读、书写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智力高的表现 逻辑数学智力:数学计算、逻辑思考、科学分析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对声音的辨别、韵律表达能力 运动智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与人交往且能和睦
41、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1999 年 认识自然的智力(认识自然,并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1997 年 考勒斯 道德智力(进行公平道德判断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对当时教学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斯滕伯格(美)三元智力论 成分、情境、经验 智力成分亚理论(包括元成分(核心作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18、智力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量,190
42、5 年,法国,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目前世界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推孟(美),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IQ)=智龄实龄100 比率智商 韦氏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IQ=100+15Z Z=(X-X)/SD Z:个体的标准分,X:个体测验得分,X: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9、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结果来说明,信度系数 0.90 效度:即准确程度,如果一种测验能够预测后来行为,这种效度就高。标准化:是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难度适中、区分程度较高的题目较好)20、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
43、实践;主观努力。21、能力的培养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2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3、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24、人格的结构:性格、气质、自我调控 25、性格: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谦虚或自负、利己或利他、粗心或细
44、心,具有核心意义。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 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良好性格的培养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 26、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的特点: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P367 27、自我调控系统:具
45、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8、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先天的本能、欲望,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29、特质理论:奥苏贝尔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论 奥苏贝尔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生活在共同环境下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反应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多愁善感是
46、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个人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5-10 个)。(个体身上所独具的)如清高、率直、聪慧、孤僻都属于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因素分析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最重要的一层),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最下层)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相似却是出于不同原因,如干家务活 根源特质: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害怕考试和比赛时腿发抖都是由于焦虑 1949,年,卡特尔提出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
47、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由后天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根源特质又可以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等方面的差异特质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 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OCEAN”,即“人格的海洋”求新性:“智力”维度,对经验持开放、追求态度。高分者不依习俗、独立;低分者传统。尽责性:“工作”维度,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高分者做事有条理和计划;低分者马虎不可靠 外向性:极端外向(好交
48、际、乐观、友好而自信)、极端内向(含蓄、自主、稳健)随和性:高分者乐于助人、可信赖、有同情心、注重合作;低分者抱有敌意、多疑、为自己的利益斗争 神经质:高分者经常感到忧伤、情绪易波动;低分者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情绪 30、类型理论:气质类型说、内外向人格、霍兰德的人格理论、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气质类型说 盖伦(罗马)提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神经系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力量大体相同是平衡,否则不平衡;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能迅速转化是灵活的。胆汁质:以精力旺盛、
49、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 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气质类型 不可遏制型 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黏液质 抑制型 弱 抑郁质 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黏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内外向人格:荣格(瑞士)首先提出。霍兰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六类 现实型:不重视社交,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
50、察力。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研究型:好奇心强、重分析,好内省,谨慎。喜欢从事有观察、有科学分析的活动,如天文研究 艺术型:想象力丰富,有理想,易冲动,好独创。喜欢非系统的、自由的活动,如表演、画画 社会型:乐于助人。善社交,易合作,重视友谊,责任感强。愿意选择教育、医疗工作 企业型:好支配人,有冒险精神,自信而精力旺盛,好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从事有组 织、有领导的工作,如厂长、经理 常规型:易服从,自我抑制、想象力较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愿意从事重复性、习惯性的动作,如出纳,仓库管理员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把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