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课4扬州慢扬州慢第一单元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素养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词作的风格,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人表达的情感。2.赏析词中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3.背诵并默写本词。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主要作品:诗昔游诗十五首姑苏怀古,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永遇乐(云隔迷楼)等
2、。写作背景扬州是“自古繁华”之地,但到了南宋,金军屡屡南下,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兵燹。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南逃。后来由于“绍兴和议”,双方停战了一段时间,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下,扬州再遭焚掠。隆兴元年(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次年金军再次渡淮攻宋,迫使南宋朝廷达成“隆兴和议”。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词的正文前有一段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亦与词作正文彼此照应。课文探究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
3、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淳熙丙申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至日:冬至。维扬:扬州别称。初霁:刚雪停天晴。荠麦:荠菜和野麦。弥望:满眼。戍角:戍军号角。度:谱写,作曲。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这则小序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翻译: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
4、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江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ji)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杜牧赠别
5、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翻译: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名都,竹西路的佳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在起始的旅程。路过的以前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如今全是荠麦青又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北岸,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废池乔木:废毁的城池,高大的树木。渐:向,到。清角:清越的号角。翻译:从金兵进犯长江离开后,荒废的城池,高大树木,仍讨厌作战用兵。渐近黄昏,清越的号角吹动冬寒,全在这空旷的扬州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
6、善于游赏。豆蔻词工:杜牧赠别诗:“娉png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工,美。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翻译: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今天重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精工,青楼美梦诗很好,也难抒发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得名。一说扬州唐时极盛,有二十四座名桥而得名。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翻译:二十四桥还在,波心荡漾,月儿凄冷无声。想桥边红芍药,可知年年为谁而生?1.“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有什么
7、表达作用?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深入探究2.“杜
8、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
9、,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词中通过对战后的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4.词中多处化用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试分析。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
10、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这首词写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追忆昔日的繁华,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伤感。课堂练习1.下列加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罗绮(q)钓叟(su)参差
11、(cn)B.黍离(s)豆蔻(ku)羌管(qing)C.天堑(qin)初霁(q)豪奢(sh)D.珠玑(j)沙堤(d)淳熙(chn)解析:A 项,“绮”应读 q;B 项,“黍”应读 sh;C 项,“霁”应读 j。答案:D2.下面六句均摘自宋词,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B./C./D./解析:为婉约派词句,为豪放派词句。答案: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写 出 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谢谢观看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