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重要性:时间:时间:导师:导师:可修编-.-目录目录前言 4一、研究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1(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1(二)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意义31、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2、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43、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防“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 5二、网络舆情的基本涵、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6(一)网络舆情的涵 6(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71、突发性与隐匿性 72、规模大、传播广 83、危害严重 9(三)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101、网络渗透破坏活动制造的网络舆情。102、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触
2、发的网络舆情。113、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12三、网络舆情的预警 14(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14(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15(三)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到常备不懈16(四)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17参考文献 18致致 20.可修编-.-摘要摘要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 流行的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反映的是社情民意,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3、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网络舆情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就网络舆情的现状和预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含义、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进行了阐述,初步探索了网络舆情预警的措施。【关键词】和谐社会;网络舆情;预警对策;.可修编-.-前言“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随着以即时、互动为主要特点的互联风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为公众表达舆情、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论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 关于加强党的执
4、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神情民意反映渠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因此,加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研究意义重大。.可修编-.-一、研究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一、研究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一)网络舆情的现状(一)网络舆情的现状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 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
5、等方面的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从 1994 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风,10 多年来互联网迅速普及,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网民数已增至 21 亿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 215 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人群。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已为世人所瞩目。2003 年 3 月青年志刚被毁致死案中,网上舆论的压力推动了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对“涌”案的热烈讨论,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 50 多年来第一次提审地方
6、普通刑事案,推翻了高院的判决,改判涌死刑,立即执行。这些情况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网络舆论形成的冲击力量。当然,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两面性,引导好了,可发挥不可替代.可修编-.-的建设性作用;而引导不好,情绪失控,失去理智,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性。特别是一些国际、国重大事件,引导不好,极易形成网上舆论焦点和热点,如果人们感觉通过网络已经不能发泄情绪时,就会集结起来,用游行、示威、静坐请愿来表达舆情,从而引发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1999 年 5 月 8 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 5 枚导弹袭击,馆舍被毁,20 多人受伤,3 名新闻工作者遇难。这一令世人震惊的消息在互联网迅速
7、传播。人们利用网络表达义愤,发出怒吼,并走上街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游行,在游行中发生了冲击美国使馆的过激行为。2005 年,由于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入常”问题,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日本入常”和抵制日货的网络签名活动,随后在、等地爆发了示威活动,并且蔓延到全国许多地区。“75”事件前夕,一些敌对分子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在“清风网”等网页上发表极具煽动性和蛊惑性的反动言论,对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其实,在“75”事件之前的很长时间,一些充满分裂意识的言论就在“维吾尔在线”等网页上大肆泛滥,毒化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一些赤裸裸的分离主义言论时不时地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破坏
8、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终,网络成为造谣滋事,煽动仇恨的工具。血淋淋的事实说明,过去我们对网络舆情作用估计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力。.可修编-.-显然,互联网已演化成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加上其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它来表达自身真实的想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的力量已经显现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安全分析和技术研究,暴乱发生时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有效的网络控制措施,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网络舆情预警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政治的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二
9、)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意义(二)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意义1 1、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互联风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10、。舆情作为较多群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自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目前,网络已经成了舆情汇集的新通道,能够快速反映社会动态、热点民意、网民心声,比较真实地显现了民众对现实的情绪和态.可修编-.-度。我国高层也开始关注网络论坛所传递的信息,希望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以便迅速、准确地把握社会脉搏的跳动,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无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2003 年
11、我国人均国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 1000 美元,到 2020年我国人均 GDP 预计将达到 3000 美元,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一般来说,人均GDP达到 1000 美元至 3000 美元这个阶段,各国都会进入到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12、”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控制,预防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迅捷的信息交换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 BBS 论坛、留言版或者自建站点上匿名发布言论,发布者往往只是将网络看成感情发泄和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不会.可修编-.-考虑发布言论的真实性及其社会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导向不等于舆论管制,想以监管报刊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的传统方式管理互联网,在技术上并不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网络舆情调控作为一种软性权力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网络舆情预警是为了促进舆情调控,改善舆情预警对于有效调节社会舆论容,把握社会
13、舆论力量,对于实现党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对于促进社会融洽和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情,除搜集网上前瞻性信息外,更要从网下抓网上。3 3、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防“西化”、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防“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分化”图谋的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战略。他们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只要中国不拒绝网络,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想要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昭然若揭。所以,加强网络舆情预警,能够及时发现西方
14、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颠覆的图谋,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当前,我国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的紧要关口。要应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面临的最大历史考验是:在发展中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改革中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凡事预则立,不患难而患无备。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可修编-.-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视困难,直面挑战,紧紧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打好攻坚克难的主动仗,就能有效防止落入“两个陷阱”,谱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历史新
15、篇章。二、二、网络舆情的基本涵、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网络舆情的基本涵、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一)网络舆情的涵(一)网络舆情的涵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也源于现实,只是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它主要通过新闻跟
16、帖、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 Room)、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和即时通讯(QQ 和 MSN等)实现并加以强化。从本质上讲网络舆情就是一种社会舆论。如果对网络舆论缺乏预警,一旦事态发展成突发事件,很容易手足无措;处理不好,很容易加重与群众的对抗情绪,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网络舆情.可修编-.-预警就是防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二)网络舆情的特点(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 1、突发性与隐匿性、突发性与隐匿性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媒体迅捷报道;网
17、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议论,交换想法。有时一个热点事件的报道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网上迅速蔓延。所以说,从形成时间的短暂性上看,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是模糊的,这是由网络的匿名性决定的。匿名性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者对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具体指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可以利用虚拟代号隐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特征。隐匿性有利于网络使用者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真实地反映隐的情绪、态度,在网络的海洋里畅所欲言。与此同时,隐匿性也会让网络使用者产生一种错觉,即“在网络世界里,我是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18、。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因此,我可以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虑后果”。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一些网络使用者缺乏理性的思考,把互联网当成情绪的发泄地,任意发布一些情绪化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美国纽约人杂志在 1993 年曾刊登过画家斯坦纳的一幅漫画:.可修编-.-两只狗坐在电脑前上网,意思是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充分体现了网络的隐匿性特点。正是网络的隐匿性,网络容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2 2、规模大、传播广、规模大、传播广网络的迅速发展,
19、网民数量急剧增加,遍布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地域。同时,互联网应用服务日趋多样,为信息在网上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网上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迅速蔓延扩散,并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共鸣,出现一呼百应的情形。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人际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各种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web2.0 时代的互联网方便普通使用者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事件、问题发布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如震惊国的小学血案,犯罪嫌疑人闯进市一家小学砍死砍伤多名学生,造成了8死 5 伤的惨剧。事件发生在 2010 年 3 月 23 日上午 7 时 20 分左右,
20、到上午 8 时 30 分,已经有目击群众通过互联网发布这起惨案的实时报道,立即有上千用户发表评论,全国各地的网络使用者几乎能够即时了解事件的进展。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传播,正如保罗,萨福等学者的观点,“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每个网络使.可修编-.-用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话题,发表观点,扩展影响,通过 bbs、帖吧、博客等工具实现与信息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网络使用者之间针对某些话题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行政单位的互动。由于传播的互动性,网络使用者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彼此影响,少数观点
21、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事件、现象表现出“一边倒”的舆论倾向,更易使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3 3、危害严重、危害严重随着互联网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网上呈现出敌我矛盾与人民部矛盾相互交织,境和境外相互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局面;一旦出现适当的“导火索”,就很可能形成网上热点、焦点舆论高潮。由于互联网互通、信息传播迅速等特点,各种矛盾在网上传播、蔓延和聚集、放大,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必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甚至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危机,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进而
22、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斥着非理性的声音,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可修编-.-(三)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三)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1 1、网络渗透破坏活动制造的网络舆情。、网络渗透破坏活动制造的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国论坛、新华网的华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
23、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来自各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络暴民,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利用互联网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渗透,造谣惑众,恶意炒作和蓄意煽动制造动乱等。尤其是境外一些,利用编造假新闻、捏造事实的伎俩,鼓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消极舆情,引发社会动荡,达到其破坏国家安全与
24、稳定、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翻党的领导的企图和阴谋。.可修编-.-2 2、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触发的网络舆情。、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触发的网络舆情。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社会高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在网上,通过发贴、跟贴形成动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形成规模较大的网络舆论,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集中表现出来。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最易引发突发事件。当前最容易引发民众关注并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的事件通常有三类:一类是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如工资、房价、物价、公共安全等;第二类是社会普遍关
25、注的问题,如社会正义、社会公平、反腐败等;第三类是爱国和民族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等。我国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主要有传统媒体的批评性的舆论监督,如焦点访谈节目,媒体所写的参,政府上报的材料及信访办等机构,这些途径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官与民的互动性较差,很多百姓的想法、呼声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但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其开放式、低门槛的传播方式,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件被大众关注,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有影响力的留言和发文,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之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
26、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这个过程大致如此:网络媒体传播事件-网友留言-初步形成网络民意-大围的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可修编-.-影响政府决策。如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他们的家人们倾家荡产,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孩子。两个月来,他们先后营救出 40 余人,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线索,可当他们找到有关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400 多位绝望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这篇帖子6 月 5日发在的大河论坛上,起了强烈的反响,截至 6 月 12 日,大河网上该帖点
27、击率超过 31 万。6 月 7 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 6 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 58 万的点击率和 3000 多篇回帖。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参与讨论,所造成的舆论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并促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而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正是起到了传达民意的作用。3 3、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存在一些虚假或不良信息,这些虚假信息一旦被网民采信,在评论和传播过程中,就会被歪曲和放大,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有关境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件和自
28、然灾害等方面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很容易使民众产生恐慌和畏惧心理,引发社会动荡。由于网络是个开放性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不管是自身管理缺位也好,还是管理者为增加点击率而置之不理也好,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所发布或.可修编-.-的信息让人很难辨别其真实性。网络论坛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任何人注册ID成为论坛网民或拥有个人博客后,都可以随时发布和相关信息,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可趁之机。在网络论坛,的确有很多高水平的理智型的探讨,这种争论让人长见识,人们通过争论能从中受益。但更多
29、的是一些非理性的,凭自身经验所描绘的琐碎的争论,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讨论明辨事理,促成问题的解决,完全是为了争论而争论,他们一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就不打算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理屈词穷,他们也不甘心。这种氛围使一些网民在争论的过程中容易走路极端,当他们在理性探讨中不能说服对方,甚至有可能被对方驳倒时,就采取诡辩、谩骂、人身体攻击或无休止纠缠等极端的做法,从而使争论变成了无聊的争吵,这与舆论引导本身的功能相背离。网络公共空间假信息、谣言的传播者当中,既有怀着个人目的制造假信息、谣言的,也有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还有不明真相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
30、和谣言出现在网络论坛后,往往能产生入为主的效应,可以催生某种恶意的网络舆论的产生,而这种基于虚假信息和谣言产生的网络舆论,进而又在更广的围导致信息误导,有时更能在现实中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网上流传着一个“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帖子称鄱阳县一名六岁女童遭后妈毒打,口吐鲜血,六块脊椎断裂、尿失禁,生命垂危。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很多网友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指责,并以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有罪推定式标.可修编-.-题传播此事,给当事人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后来随着众多传统媒体的介入,事实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但此事件所折射出来的无疑就是关于网络的冲动及不负责任的弊端等。三
31、、网络舆情的预警三、网络舆情的预警(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使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以便及时掌握网民的思想状况,了解群体的倾向和意愿,发现网上突发事件的苗头性动态,及时封堵各类有害信息,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渠
32、道,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应对网络舆情,我们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力争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扼杀与萌芽、化解危机于摇篮期。同时,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应切实关注公众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暂时无法解决的合理要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向公众反馈事件最新进展信息。.可修编-.-(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所以,针对网上热点和焦点问题,主流媒体不能丧失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对热点话题要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积极介入,快速应对。首先,在处置网络舆情
33、危机时,要发挥新闻的“先发优势”,权威披露,说清事实,以正视听。其次,针对热点话题,梳理情况,对症下药,解疑释惑,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访谈、网上调查、网上座谈、论坛讨论等形式,努力做到让积极、健康的声音引领网上舆论。第三,针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要批驳谣言,反击错误议论,纠正认识偏差,积极引导网上的舆论导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交类媒介应用崛起,其舆情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播过程更具隐蔽性和聚合性,网上出现的一条不经意的不良信息都可能会产生无法想象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对网络舆情,应需要网络舆情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监测、分析与甄别,掌握我们关系的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的实时跟踪
34、监测,保证所有网上传播信息能够准确实现“追根溯源”,从而准确把握与我相关的整体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提高舆情应对预见性。由于网络舆情环境本身的复杂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这种不可控性,强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就显得极为必要。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强化舆情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对网上舆情传播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负面或疑似负面,就会第一时.可修编-.-间通知监测人员,以期在“黄金 4 小时”化解舆情危机,避免事态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三)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到常备不懈(三)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到常备不懈制订预案是争取防工作主
35、动权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我们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使防工作有的放矢。制定预案要加强针对性、实战性和严密性,要具有规性、可操作性和体现高效性,并组织演练,从中发现问题,反复修改。预案的最后落实,主要体现在现场处置上;因此,现场组织指挥机构、通讯联络方法、现场处置小组任务分工、职责、权限、围等都要详细、周密,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发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做好网络舆情因对需要建立完整的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指挥中心,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遇到舆情事件时,转成网络舆情应对指挥中心,复杂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对策略指导。从而提高舆情应对
36、响应时间,及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压缩负面信息的传播,消除复负面影响。健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体制机制。突发事件处置和网上舆情引导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定和配套的应急管理办法。首先是各级政府要组建成立网络舆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舆情管理部门和网络舆情相关工作岗位,建立网上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可修编-.-实行专人负责监测预警;建立外宣、应急、维稳等部门参与的网络舆情研判会商机制;建立包括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的突发事件外宣传联动处置机制,制定敏感热点问题对外宣传口径库
37、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做到网络舆情事件“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的自我安慰,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和落实上,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四)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包括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面对着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除了依靠舆情工作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通过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从而更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极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强力推进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多途径多方
38、位正面提升南长形象。一是借力网媒,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效果突出。主动积极为南长又好又快发展鼓劲造势,邀请多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先后进行多次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力度大、覆盖面广,有效鼓舞发展信心。二是创新举措,加大推进网络外宣力度。重点宣传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的先进经验,涌现的典型事迹;突出宣传三区三带九街区,提升南长对外形象;大力宣传建设幸福南长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三是主动作为,重点培养网络新闻宣传载体。积极培育网络新闻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活动,充分发掘新闻宣传亮点。.可修编-.-全力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多形式多渠道促进网络新闻宣传和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提高。一是加强培训。广泛开展新闻宣
39、传与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学习培训,采取集中轮训、交流研讨、专题辅导和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二是广泛交流。建立通讯员、信息员、网评员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互动,加强沟通,提高网络宣传和舆情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进“请进来”工程,加强和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完善对外新闻发布机制,坚持做好开展不同形式的沟通活动。三是快速应对。完善新闻通报会议制度,加强网上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加强网上安全监督、净化和优化网上环境。除此以外,还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正面信息的及时发布,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我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中正常开展。参考文
40、献参考文献1网络思想政治研究 M 再兴 经济科学 2009 年第一版2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J王怀民 中国报 2009(02)。3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M 毅 XX 人民 2007 年 1 版。4关于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 马美莉社会科学 J006 号。5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的新领域思想理论2005(11):12-156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式的转变前沿,2006(10):140-143.可修编-.-7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8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41、版),2007(6):104-1079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 XX 社会科学,2008(4):66-6910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XX 社会科学,2008(7):166-16911勇锋对旅游新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今传媒,2008(9):44-4612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理论月刊,2008(4):34-3613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07(1):11-1214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新闻记者,2005(2):23-2615王丽平,大鹏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对策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
42、09-11216斯进从互联网舆情形成的特点谈创建立体化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信息网络安全,2008(8):59-6117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7-3918吴绍忠,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8-42.可修编-.-19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党政论坛,2007(9):28-3020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功能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21汤力峰,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高教研究,2007(4):64-6522恒毅,王健卉,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0-224致致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论文。在这里,我首先要由衷地感我的老师。从选题的确定、提纲的拟定、文献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最终的修改,都凝结了导师的心血。正是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老师,及帮助过我的朋友,同事致以诚挚的意。最后要感我的父母亲人,是他们在背后一直默默的支持我。谨以此文献.可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