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简介本课程供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参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预防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XXXX 大学课程情况登记表大学课程情况登记表课程编号英文课程名称开课系所号学时开设日期主课名称课内总学时上机总学时讨论辅导总学时课外总学时课程负责人基本面向教材参考书课程说明卫生检验专业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和微生
2、物学检验课程类型(上)2003.1本研标志考试类型课程分类480讲课总学时CAI 总学时00龚忠发姚苹宋艳艳讲课实验900卫生检验专业课本科生课程笔试考查必修课选修Microbiology and Microbiology Test开课学期学分2002.842020结束日期先修课程实验总学时CAD 总学时设计作业总学时课外学分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本课程属于卫检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基础学科,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检验方法和技能,特别是细内容简介(200 字左右)菌学、病毒学、真菌
3、学的医学基本理论、医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原体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检验的一般方法,重点介绍了现代微生物学检验的新知识、新手段,为卫生防疫、临床检验打下坚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备注1/26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辅导教案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辅导教案教材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俞树荣主编 人民卫生和医大联合.1992.5参考书:参考书:1 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19972 医学微生物学余贺主编,人民卫生 19833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李影林主编.人民卫生.19954.Essential Micrology,NesleryA,1994绪绪 论论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
4、.5 学时。重点重点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X 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新进展。3了解微生物的属、种、型、株的概念。要点及基本要求要点及基本要求 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医学微物生学的 X 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难点难点 微生物命名的原则,属、种、型及株的含义。第一篇第一篇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本篇内容是在原来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巩固加深相关重点基础理论知识。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250.25 学时。学时。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的大小和
5、形态。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型。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2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2/26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与动力的关系。菌毛的性质、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概念、形成及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4细菌形态结构检查法:
6、(实验内容)显微镜的使用。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染色标本检查法: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及实际意义。第二章 细菌的繁殖与新陈代谢教学学时教学学时0.25 学时。重点重点了解细菌的营养,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掌握细菌的代谢:厌氧的原理;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菌落、纯培养的概念。要求与基本内容要求与基本内容细菌的营养: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代谢: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厌氧的原理。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难点难点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培养的方法及条件,常用培养基、生长现象。菌落
7、、纯培养的概念。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5 学时重点重点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X 围,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难点难点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 X 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
8、及其应用。3/26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5 学时。重点重点1了解细菌的变异类型与物质基础。2掌握细菌染色体、质粒的概念及主要性质。3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机理。4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难点难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25 学时。重点重点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毒力
9、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组成,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熟悉抗细菌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了解感染来源、途径与类型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毒力、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细菌侵袭力:菌体的表面结构及侵袭性酶。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感染来源、感染方式、感染的类型。难点难点细菌感染的种类与类型第七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治与原则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25 学时重点重点4/261了解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法。2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要点与要本要求要点与要本要求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
10、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第八章省略(属课外阅读部分)第九章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诊断技术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学时 重点重点 细菌形态学检查 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掌握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方法,熟悉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 难点难点 生化试验方法:要求掌握细菌检验的常用方法及27 种生化试验方法。第二篇第二篇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第十章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学时 重点重点 标本采集与处理与微生物学检查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 要点要点 微生物学检查的各种方法 难点难点 质量保证
11、措施如何得到切实的质量保证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要求二、标本采集与处理1.标本采集2.标本的运送三、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2.快速诊断和直接药敏试验3.常规检验4.报告四、血清学诊断五、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5/261.实验室安全防护2.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3.质量保证第十一章球菌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学时重点重点掌握各种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熟悉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重点掌握:重点掌握: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
12、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族、族链球菌的特性及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柰瑟氏菌属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难点难点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13、、防治原则。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葡萄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二、链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三、肠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1.脑膜炎奈瑟菌2.淋病奈瑟菌3.其他奈瑟菌属细菌4.卡它布兰汉菌第十二章肠道杆菌科6/26教学学时教学学时4 4 学时。学时。重点重点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掌握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特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了解肠道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要点与要本要求要点与要本要求概述概述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埃希氏菌属大肠杆
14、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克雷伯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变形杆菌属:致病性。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概述1.命名与分类2.共同特性3.自然界和人体分布4.临床意义5.微生物学检查二、埃希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三、沙门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志贺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五、耶尔森菌属1.鼠疫耶尔森菌2.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假结核耶尔森菌4.其他耶尔森菌六
15、、枸橼酸杆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七、克雷伯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八、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1.肠杆菌属2.多源菌属3.蜂房哈夫尼菌九、沙雷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7/26十、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1.变形杆菌属2.普罗威登菌属3.摩根菌属十一、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1.XX 西菌属2.克吕菌属3.拉恩菌属4.塔特姆菌属5.致病杆菌属第十三章孤菌属、气单胞菌属和邻邻单胞菌属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2 学时。学时。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掌握霍乱孤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
16、断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霍乱孤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这检查、防治原则。溶血性孤菌:形态培养、致病性。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霍乱菌属二、非 O1 群霍乱弧菌三、O139 型霍乱弧菌第十四章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2 学时。学时。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掌握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空肠弯曲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形态培养、致病性、生化反应、防治原则。第十五章
17、厌氧菌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2 学时。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8/26掌握厌氧芽孢杆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所致疾病),防治原则。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类、感染、培养。2厌氧芽胞杆菌:(1)破伤风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2)产气荚膜杆菌: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肉毒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3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
18、防治。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概述二、厌氧菌的分布与临床意义1.自然界和正常人体中的分布2.临床意义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1.标本的采集方法2.标本的运送与处理四、分离与鉴定1.检验程序2.检验方法五、梭状芽胞杆菌属1.破伤风梭菌2.气性坏疽病原梭菌3.肉毒梭菌4.艰难梭菌六、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1.类杆菌属2.梭杆菌属3.纤毛菌属七、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1.放线菌属2.双歧杆菌属3.丙酸杆菌属4.优杆菌属5.乳酸杆菌属八、厌氧球菌1.黑色消化球菌2.消化链球菌属3.韦荣球菌属第十六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学时。重点重点 了解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19、。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9/26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防治。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棒状杆菌属1.白喉棒状杆菌2.其他棒状杆菌二、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1.炭疽芽胞杆菌2.蜡样芽胞杆菌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1.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2.红斑丹毒丝菌四、阴道加特纳菌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第十七章分枝杆菌和需氧放线菌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1 学时学时 重点重点 掌握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熟悉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结核杆菌:形态、染色、
20、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分枝杆菌属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2.非典型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的鉴定三、麻风分枝杆菌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奴卡菌及其他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八章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学时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了解布鲁氏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10/26布鲁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1、、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芽胞杆菌属:炭疽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概述二、假单胞菌属1.分类2.铜绿假单胞菌3.荧光假单胞菌4.恶臭假单胞菌5.斯氏假单胞菌6.假鼻疽假单胞菌7.其他假单胞菌三、嗜麦芽黄单胞菌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四、不动杆菌属1.命名和分类2.生物学性状3.临床意义4.微生物学检查五、产碱杆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六、黄杆菌属1.生物学特性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七、莫拉菌属1.生物学性状2.临床意义3.微生物学检查八、军团菌属1.分类和命名2.生物学性状3.临床意义4.微生物学检查.第
22、十九章小细菌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学时 重点重点 熟悉流行性感冒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嗜血杆菌属:流行性感冒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鲍特氏菌属:百日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变异)、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预防。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11/26放线菌属(补充内容)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5 学时 重点重点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特性,致病性放线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
23、与基本要求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致病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奴卡氏放线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第二十章支原体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学时。重点重点 熟悉支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主要病原体支原体的致病性。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 型的区别。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其他支原体的致病作用。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2.培养特性3.生化反应4.抗原结构5.抵抗力二、临床意义三、微生物学检查1.肺炎支原体2.泌尿生
24、殖道支原体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学时。重点重点 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特点及分类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12/26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2.培养特性3.抗原结构4.抵抗力二、临床意义1.性传播疾病2.自然疫源性疾病三、微生物学检查1.钩端螺旋体2.梅毒螺旋体和雅司螺旋体3.伯氏螺旋体4.其他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立克次氏体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0.5 学时。重点重点 熟悉立
25、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普氏及莫氏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Q 热柯克斯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命名与分类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2.繁殖与代谢3.抗原成分4.变异性5.生活力与抵抗力三、临床意义1.立克次体病2.Q 热3.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抓病4.埃立克体病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采集与处理2.直接检出3.分离与鉴定4.血清学诊断5.实验室检查法评
26、价第二十三章衣原体 教学学时教学学时 1 1 学时。重点重点 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衣原体沙眼变种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要点与基本要求要点与基本要求 13/26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结构、抵抗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沙眼生物变种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命名与分类二、生物学性状1.生活周期2.抗原成分3.抵抗力三、临床意义1.沙眼衣原体感染2.鹦鹉热3.肺炎衣原体感染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采集与处理2.直接检出3.分离与鉴定4.血清学诊断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病毒学检验病毒学检验病毒
27、的基本形状病毒的基本形状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1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病毒的大小、型态、结构、增殖;噬菌体和亚病毒的有关特性。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病毒:是一类体积极小的非细胞型微生物。2病毒体:是具有完整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3复制周期:动物病毒的复制,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等 6个阶段,称为复制周期。4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病毒在其中则不能合成自己所需的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的核酸与蛋白质,但不能组装与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5缺损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病
28、毒核酸复制时失去了正常的互补作用,使mRNA 正常功能受阻,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失调,因而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称为缺损病毒。6辅助病毒:当缺损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缺损病毒提供所缺少的物质,使缺损病毒能增值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体,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6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14/267干扰素: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可诱生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称干扰素。8亚病毒:将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的感染性活体,暂分类为亚病毒。属于非典型病毒,包
29、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注意学习以下内容1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2病毒的形态:球形或近球形、杆状、丝状、弹形、砖形、蝌蚪形。3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核心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 或 RNA),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数量不等的壳粒组成。形成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性、20 面体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4病毒的辅助结构:包膜、其它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5病毒的增殖: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6 个阶段。6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的增殖情况:双重感染、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
30、病毒交叉。7注意学习亚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第一节第一节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2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离体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在试管或培养瓶内加以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称为组织培养。目前一般所指的组织培养多指单层细胞培养。2原代细胞培养:采用机械或胰蛋白酶等处理离体的新鲜组织器官,制成分散的单个细胞悬液,加入生长液后,分装于培养管中培养,活细胞贴壁生长繁殖,数天后形成单层细胞,称原代细胞培养。3次代细胞培养:将原代细胞培养物
31、轻微消化后,再洗下分装至含新鲜培养液的培养管中继续培养,即为次代培养。4二倍体细胞株:原代细胞经过多次传代仍能保持二倍体特性,称为二倍体细胞株。5传代细胞系:来源于肿瘤细胞或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变异的细胞系,是能在体外无限传代的细胞系。6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由病毒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15/26 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注意学习以下内容:1病毒检验的大致程序:临床标本 分离培养 初步鉴定 最后鉴定。2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发病初期从感染部位采集足量标本,低温运送、保存,尽快送检,分离培养前去除标本中的沉渣、细菌、真菌和毒性物质等,必要时需浓缩、提纯。3病毒分离
32、培养方法:包括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动物接种。4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细胞培养可分为三种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传代细胞系。其中传代细胞系的增殖特性类似于恶性肿瘤细胞,不能用于疫苗生产,可选择性地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等研究。5鸡胚接种常用于粘液病毒、疱疹病毒、痘类病毒等的原代培养,也可选择性地用于疫苗生产。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接种病毒的部位也各异,包括鸡胚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卵黄囊接种和绒毛尿囊膜接种。6动物接种分离病毒需要选择敏感动物及合适的接种部位。7病毒的初步鉴定依据:动物感染 X 围及潜伏期、对鸡胚的敏感性、细胞形态变化类型、红细胞吸附、病毒干扰现象、
33、血凝性质、理化性质(核酸类型测定、大小形态、乙醚敏感试验、耐酸试验)8病毒的最后鉴定依据:主要是血清学方法(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9分离病毒的病原学意义(1)从人体组织、脑脊液、血液、眼部、水泡液分离到任何病毒均可认为具有高度病原学意义。尿液中检出病毒也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2)从呼吸道、阴道、肠道标本分离病毒的病原学意义需要考虑这些病毒是否有无症状携带者和长期排毒者。如果同时从同一病人的多个部位分离到同一种病毒,其病原学意义较大;如果仅从某种标本分离到病毒,病原学意义则较小。(3)分离培养呈阴性结果时,应考虑细胞的敏感性、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污染、是否接种量或
34、病毒含量过低等。(4)结合恢复期血清滴度与急性期血清滴度之比值判断所分离到的病毒与某一特定疾病的关系。第二节第二节病毒血清学诊断病毒血清学诊断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2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重点学习各种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原理和检测意义。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补体结合试验:应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能激活补体的原理而设计的方法。包括2 个抗原-16/26抗体系统和补体 5 个成分,其中病毒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为反应系统,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为指示系统。当病毒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则加入的定量补体被结合,指示系统因无补体而不发生溶血,是为阳性结果。否则出现溶血为阴性结果。2中和试验:是病毒在细胞培养中或在
35、活体内被特异性抗体中和,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3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能够凝集一定种类动物(鸡、鸽子、豚鼠、人类)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4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实验体系包括病毒抗原+抗体+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的强弱。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对于各种血清学方法,都应注意学习其原理、方法和检测意义。可用已知抗体诊断未知病毒抗原,也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则相应抗体的滴度。1补体结合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用已知抗体鉴定分离的病毒及其型别。2中和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增长情况,
36、以便于辅助诊断和免疫效果评价;也可用已知抗体鉴定病毒。试验中所用病毒量为100TCID50。3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病毒亚型鉴定及抗原变异的检测。4荧光试验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临床血清学诊断常用间接法。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基本原理同免疫荧光检测,只是标记物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第三节第三节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2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早期诊断的一些常用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快速特异性诊断:指从患者采集分泌物、渗出物、刮取物、血液、脑脊液、活检组织等,尽快地在 34h 内或者当天查出病毒抗原、核酸等。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病
37、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判断结果。早期诊断主要是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敏感的快速诊断方法去检测病毒的特异成分(包括完整的病毒颗粒、病毒抗原和核酸成分)。1细胞内病毒抗原的检出:常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不同种类的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部位不同,一般DNA 病毒在核内复制,在胞核内有荧光颗粒或显色;RNA 病毒一般在胞质内复制,在胞质内有荧光颗粒或显色;有的病毒随其复制进程不同,在胞内的存在部位不同。试验时必须设严格的对照,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2胞外游离病毒的检测:17/26可用 ELISA、dot-ELISA、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法(enzymelinked immunoelectr
38、otransfer biot,EITB)、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最常用的方法是 ELISA 法,用病毒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在一定条件下捕获临床标本中的游离病毒抗原,再用标记的酶标抗体或未标记抗体与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检测。3显微镜检查病毒感染组织细胞或体液等标本以及细胞培养的盖玻片标本中的病毒颗粒、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包涵体。通过光学显微镜用组织、细胞学方法检查感染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的特征性病毒包涵体(包括包涵体的位置和染色性)。通过电镜检查从早期感染材料中直接检出病毒颗粒。可采用负染色法、免疫电镜法、超薄切片法。第四节第四节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1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常见呼
39、吸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呼吸道病毒:是一群能侵犯呼吸道的病毒。有些出现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另一些由呼吸道感染,但主要症状是呼吸道以外的感染症状。2抗原漂移:抗原变异幅度小,系量变,不形成新的亚型。3抗原转变: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型,引起大规模流行,甚至世界 X 围的大流行。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腺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等。一、流行性感冒病毒1生物学性状:病毒颗粒呈多形性,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股RNA,易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引起变异;包膜表
40、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刺突,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据NP 和 M 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型,根据 NA 和 HA 抗原性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抗原变异幅度取决于HA 和 NA 的变异大小,并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表现为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该病毒适于在鸡胚中增殖,组织培养可采用犬肾细胞系(MDCK)或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动物接种以雪貂最敏感。2临床意义:在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样物质可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少数患者病毒可蔓延到下呼吸道,引起间质性肺炎。3微生物检查(1)于发病头 3 天内采集鼻腔洗液、咽拭子、鼻拭子、喉拭子等标本。(2)
41、分离培养与鉴定:可采用鸡胚接种、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进行分离,用人“O”型血或豚鼠红细18/26胞进行血凝试验,并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和亚型。(3)快速诊断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方法检测标本病毒抗原;用分子杂交或 RT-PCR法检测病毒 RNA;免疫电镜查病毒颗粒;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二、副粘病毒(一)副流感病毒(PIV)1生物学特性:为球形,有包膜,膜上有HN、F 两种刺突;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阶段。2临床意义: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3微生物学检查采集发病早期的上呼吸道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原代猴肾细胞,在 CPE 出现以前可用豚鼠红细胞做吸附试验,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
42、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鉴定。可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测标本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但与其它副粘病毒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生物学特性:球形,包膜上有F、G 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核酸是单负股RNA。2临床意义:经呼吸道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继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婴儿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3微生物学检查:(1)采集早期的呼吸道标本。(1)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查鼻咽上皮细胞中的病毒抗原。(2)病毒分离与鉴定:接种于Hep-2、HeLa、A549 细胞或原代猴肾细胞等,CPE 的特点是形成多核巨细胞。(3)血清学诊断除检测 Ig
43、G 外,尚能检测急性期血清中IgM、IgA 抗体,进行早期诊断。三、腺病毒(一)生物学特性:球形,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12 个五邻体位于 20 面体的顶角上;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人胚肾细胞易感。(二)临床意义:可感染人体各个器官,出现相应不同的临床症状;常年流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和接触该病毒污染物而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于发病早期采集标本,标本有咽拭子、鼻拭子或吸取物、眼渗出拭子、粪便或直肠拭子、尿道或宫颈拭子、活检或尸检组织,以及双份血清标本。2直接检查病毒抗原与核酸:19/26可采用电镜和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和酶免疫试验、PCR 与核酸
44、电泳的方法。3病毒分离与鉴定:采用人源传代和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典型CPE 现象为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拉丝呈葡萄状,受染细胞核中形成嗜碱性包涵体。2 周内仍无 CPE 可进行盲传。可用 CF、IF、EIA、HI、NT 等试验方法进行鉴定。4血清学诊断:可用 CF、EIA、HI、NT 等试验方法。第五节第五节肠道病毒肠道病毒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1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常见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肠道病毒:由微小 RNA 病毒科中的 67 种独特的血清型组成,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 组和 B 组、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5 个亚属或亚群,各亚群中又分不
45、同血清型。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一、生物学特性:单股正链 RNA,无包膜,抗原的多样性取决于衣壳中VP1VP3 蛋白的变异;能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包括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ep-2、HeLa 等细胞中增殖。二、临床意义:肠道病毒从消化道侵入,并在整个消化道中增殖,病毒侵入血流,进入肠道外组织增殖,不同的肠道病毒对各种器官组织的嗜性不同,引起肠外多器官系统的疾病。往往一种血清型肠道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与多种血清型有关。多数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并不出现症状,表现为隐性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的采集:根据临床症状和可能病变的部位,采集不同标本(如:脑脊液、血液、尿液、粪便、直肠拭子或喉
46、拭子等。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多种传代细胞对肠道病毒敏感,CPE 典型。因此,通过组织细胞分离病毒仍然是许多实验室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区别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其它肠道病毒常用NT、IF 和 PCR 法等。3血清学诊断:可采用 NT、CF、HI 方法。20/26第六节第六节肝炎病毒肝炎病毒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1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常见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一、生物学特性:HAV 属小 RNA 病毒科,单正股 RNA,只有 1 个血清型,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可用于HAV 培养,复制周期长,众多灵长类对HAV 敏感。HBV
47、 为嗜肝 DNA 病毒科,电镜下可见小球型、管型、大球型3 种形态,其中大球型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含双股环状 DNA,有多种血清型。尚不能用细胞培养,少数灵长类动物对其敏感。HCV 为黄病毒科,有包膜,含单正股RNA,最敏感的动物是黑猩猩。HDV 为缺陷病毒,敏感动物有黑猩猩、东方土拨鼠。HEV 为嵌杯病毒科,无包膜,含单正股RNA,敏感动物有猕猴、黑猩猩、大鼠等。二、临床意义:HAV 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症状。HBV 通过血液与血液制品、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和迁延型慢性肝炎。HBV 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有关。HCV 感染的传播途径
48、和临床表现与HBV 感染相似。HDV 感染的传播途径与 HBV 相似,只在感染了 HBV 的人中才能发生,与 HBV 可同时感染,也可重叠感染,引起严重或进行性肝病。HEV 感染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与HAV 感染相似。三、微生物学检查:HAV 感染的粪便标本或肝活检组织可采用电镜或IF、EIA 检查,以及 PCR 和核酸杂交的方法;对于血清标本可用 ELISA 方法检查抗-HAV IgM 和总抗-HAV。HBV 感染常采血液标本,可通过核酸检查方法检查血液中HBV DNA 含量,常用 RIA 和 ELISA 法检查 HBsAg 和抗-HBs、抗-HBc、HBeAg 和抗-HBe。HCV 检测标
49、本主要是血清与血浆,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类:血清学方法(EIA 或 RIA)测定抗-HCV 及PCR 法测定 HCV RNA,并进行基因分型。HDV 检测标本为肝活检组织和血清,用免疫荧光或酶标法检测其中的HDAg,用核酸杂交和RT-PCR法检测 HDV RNA,用 EIA 或 RIA 检测血清中的抗-HDV。HEV 的检测标本与检查方法基本同HAV,但对阴性结果的判断要慎重,有时不能排除感染的存在。21/26第七节第七节虫媒病毒虫媒病毒 授课学时授课学时 1 学时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虫媒病毒的概念;主要虫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
50、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基本要点基本要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主要生物学性状:病毒结构蛋白有 3 种:M、C 和 E,抗原性稳定。病毒在 pH6.06.5X 围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以及AP61 或 C6/36 蚊传代细胞中均能增殖,最易感的动物为乳鼠。2临床意义:三带喙库蚊为传播媒介,形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人感染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和轻型感染,少数病人表现为脑炎症状。3微生物学检查:(1)分离与鉴定:采用乳鼠脑内接种和金黄地鼠肾原代细胞及蚊传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用交叉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进行鉴定,也可用 IFA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