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38048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湘湘 教教 版版 地地 理理 必必 修修 二二 知知 识识 点点 总总 结结(共共 4 4页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必修 II II 知识精要知识精要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 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

3、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

4、能长时期持续下去。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特点:1.临界性 2.相对性 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戒线。影

5、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

6、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

7、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

8、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 我国城市大多在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 巴西利亚区凉爽山区 河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北 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 长江沿岸城市生产用水运输河运起

9、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 上海、广州流、物流集散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运输方式区位选择实例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分布,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汉、南方武汉、北方邯郸3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庄、郑州海洋运输沿海港口秦皇岛、大连、青岛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

10、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3、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

11、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其他功能区:由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12、;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城市工商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3、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发展慢;水平高;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虚假城市化(南美洲)、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

13、境的影响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主要表现环大气污染境质量下降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 使城市环境质量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的烟尘;汽车、飞机、火车等各 日益下降,危害人 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们的健康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影响人体健康和植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城市地面径流物的繁殖水限量排放固体垃圾污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危害人体健康和环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染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境、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 影响人们休息、工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4作和交谈,甚至影 绿化隔离带响人体

14、健康交通拥挤,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 交通阻塞导致时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居住条件差不断增加间和能源的严重浪 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就业难度,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 造成贫困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失业队伍序迁入内城衰落问题,社 岗位会治安问题2、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3、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15、联系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鞍钢: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宝钢:接近消费市场,且有便利的运输条件2、为什么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差异3 美国摩托罗拉在我国设立技术部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中国市场潜力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光照热量土地水分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是最基本

16、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和社会活动(2)农业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例: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

17、生机勃勃。(节水技术)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冷藏保鲜技术)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运输条件)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饲养技术)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2、农业地域类型5(1)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比较平坦的地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

18、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历史悠久,商品率高。(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3、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原因: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适合玉米生长。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