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检查实施细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质量检查实施细则.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设备工程施工质量检查标准C。1 机房环境C。1.1 严重错误C.1。1.1 机房门窗及通到户外的过线孔处理不好,雨水和老鼠可能进入;C.1。1。2 不同设备间过线孔布放完电缆后没有处理或者处理不当;C。1。1。3 交流输入线径、颜色及走线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C。1。2 一般错误(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1。2。1 室内走线槽道、走线架不平整光洁、有毛刺,尺寸及空洞的数量不符合设计要求;C.1.2.2 货物堆放占用机房消防通道;C.1.2.3 机房内地面不清洁,物品、工具等乱堆乱放;C.1.2.4 下班离开机房前没有打扫施工现场.C.2 机架设备C.2.1 严重错误C。2。1.1 机架未按设计
2、文件安装(无设计文件时不符合客户要求),机架安装位置偏差超过偏差范围;C。2.1.2 走线槽道安装位置偏差超过50mm;C。2.1。3 机架(配线架、电源柜等)垂直误差超过 3mm;C.2。1.4 多机架并排时主走道侧未成直线,整列机架面不在同一平面,有凹凸现象,偏差大于3mm;C。2.1.5 相邻同类机架高低不一、偏差大于2mm;C。2。1.6 机架(设备)未座实、可摇动,同一机架固定平面超过两只以上(含两只)螺栓未装或未拧紧(如弹簧垫未压平等),走道支(吊)架不牢固、有歪斜现象;C.2.1。7 要求做抗震加固处理的机架(设备)未做抗震加固处理。C。2.2 一般错误C.2。2.1 相邻机架未
3、紧密靠拢,缝隙超过3mm(每缝隙为一处错误);C.2。2.2 固定设备的膨胀螺丝安装错误(每螺丝为一处错误);C.2.2。3 底座未做防腐防锈处理(每机架底座为一处错误);C.2。2.4 抗震地脚附件安装不正确(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2.2。5 机框安装未卡到位(每机框为一处错误);C。2.2。6 同类螺丝的安装方式及露出螺帽的长度不一致(每螺丝为一处错误);C.2.2。7 并柜安装的机架紧固定位的螺栓未装或错装(每螺丝为一处错误);C。2.2.8 机架线缆出入口防鼠防尘封板破损(每封板为一处错误);C。2.2.9 机架出入线口保护条未装或安装不正确(每出入线口为一处错误);C.2.2。10
4、 设备内外有灰尘(每设备为一处错误);C。2。2.11 设备出厂标识遗失或损坏(每设备为一处错误)。C.3 电源线、地线C.3.1 严重错误C.3。1.1 未按规定使用相应线径的电源线、地线;C。3.1。2 设备综合接地电阻大于 1;C.3。1。3 机架、配线架未接地线或多机架时保护地线串接;C。3.1.4 电源线、地线在中间接驳或绝缘层破损;C。3.1。5 使用错误的规格型号保险丝及开关;C.3。1.6 接地端子压接不紧固,户外接地端子未经过防腐、防锈处理;C。3.1。7 电源线、地线系统的走线、连接方式与设计文件不符;C。3.2 一般错误C。3。2.1 电源线、地线与其他电缆在机架内未分开
5、绑扎布放或机架外布放间距小于150mm(每根电源线或地线为一处错误);C.3.2.2 电源线、地线无标签,标签未紧贴端头粘贴或标注不可读(每标签为一处错误);C。3.2。3 电源线、地线颜色不合标准时未做色标(每根线为一处错误);C。3.2。4 电源线、地线铜鼻子压焊处未做绝缘处理,绝缘胶布颜色未与电源线、地线色标保持一致(每根线为一处错误);C。3。2.5 地线排接线柱有 3 条或以上地线并入(每根线为一处错误);C。3。2.6 设备外放置电池的接线柱无绝缘防护(每电池为一处错误);C。3.2.7 布放电源线、地线时弯度太小,长度太长或太短(每根线为一处错误);C.3。2。8 接线耳(铜鼻子
6、)安装时没有加平垫和弹垫(每接线耳为一处错误).C。3。2.9 电源线布放不平直(每一线槽为一处错误)。C。3。2。10 电源线由线槽下机架时没有加保护胶垫(每一胶垫为一处错误)。C。4 机架内外线缆C.4。1 严重错误C。4。1。1 电缆严重受损,电缆芯线外露;C.4。1。2 尾纤上方压有重物或被重物压过,在机架外布放时未使用保护套管并延伸至机架内;C。4.1.3 电力线交叉走线时无隔离措施,未远离高温或腐蚀性物体或管道;C。4。1。4 线缆基本无绑扎或绑扎不正确;C。4.1.5 线缆走线路径错误(上下线顺序错误、交叉、悬空、不顺畅等).C。4。2 一般错误C.4。2。1 绑带未齐根剪断(每
7、绑带为一处错误);C。4.2.2 电缆上有杂物(每电缆为一处错误);C。4.2。3 电缆转弯处有绑带绑扎(每电缆为一处错误);C。4.2.4 同类电缆绑扎使走线弧度不一致(每电缆为一处错误);C。4。2。5 绑带头朝向不一致,绑带间距不均匀(每束电缆为一处错误);C.4.2。6 线缆或尾纤经过锋利的边缘而未加保护(每根为一处错误);C.4。2。7 预制电缆未很好地卡在卡线格内(每根为一处错误);C.4。2。8 插头悬空未放入走线槽内(每插头为一处错误);C.4.2.9 线缆太长或太短,过长的电缆未盘放整齐(每束为一处错误);C.4.2。10 尾纤盘放不规范,弯曲直径在80mm 以下(每根为一处
8、错误);C。4。2.11 绑带索得太紧或太松(每绑带为一处错误);C.4。2。12 下走线电缆在地面最高叠加超过200mm(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4。2.13 线槽里的电缆有交叉、不整齐(每线槽为一处错误);C。4.2。14 使用错误型号的绑带(每绑带为一处错误);C。4。2.15 电缆肮脏、表面有施工记号、字迹(每根为一处错误);C.4.2。16 穿套管时,套管连接处或端头未用电工绝缘胶布做固定处理(每连接处或端头为一处错误);C。4。2.17 电缆外皮轻微破损(每电缆为一处错误)。C.5 打线、焊线、压头C.5。1 严重错误C。5。1.1 打线出现大面积错位.C。5.2 一般错误C.5.
9、2。1 横列、直列卡线排穿线时有重叠,绝缘部分严重损坏,存在短路危险(每卡线排为一处错误);C.5。2。2 使用与电缆不相配的线耳,线耳未压紧、夹实,压线耳压制位置错误,使用未压接完的线耳或压坏的线耳(每线耳为一处错误);C。5。2。3 插头定位卡等附件损坏、丢失或漏装(每插头为一处错误);C.5。2。4 插头接触不良,未按规定套上热缩套管或缠上绝缘胶布(每插头为一处错误);C.5.2。5 线缆中有些芯线被剪掉、有些芯线存在断路危险(每根线缆为一处错误);C.5。2。6 绝缘层剥皮太长或太短(每根线缆为一处错误);C.6 天馈系统C。6.1 严重错误C。6.1。1 天线或室外主机箱固定不牢靠或
10、装配错误(每处为一个错误);C.6.1。2 天线安装不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C。6.1。3 天线安装铁件材料未做防氧化处理(每处为一个错误);C。6.1.4 全向型天线安装垂直偏差大于3 度;定向天线方位角与设计偏差大于5 度,下倾角与设计偏差大于 1 度(每处为一个错误);C.6。1。5 馈线从馈窗上部进入机房之前,未做“滴水弯”(每处为一个错误);C。6。1.6 馈线弯曲半径小于 20 倍馈线直径(每处为一个错误);C.6.1。7 馈线布放表面损伤,凹陷(每处为一个错误);C。6.1.8 主馈线接地点不符合要求(每处为一个错误);接地次数10 米110 米L=20 米220 米=3接地位置
11、中间位置离天线 1.5 米处;入窗 离天线 1。5 米处;入窗前前 1 米处1 米处;中间点(下铁塔前1 米处);每 20 米一处C.6。1。9 天馈线防雷接地不正确(虚假接地、松动、方向逆流、地线驳接、一个接地点有多根地线、未做防腐防锈处理等)(每处为一个错误);C.6.1。10 各扇区驻波比的测试值大于1。5(每处为一个错误);C.6。1.11 防雷地、主机箱接地未做或接地不正确(每处为一个错误);C.6.1。12 避雷地和保护地未分开接;C。6.1。13 馈线接头松动或密封不正确,包扎不美观(每处为一个错误);C.6。1.14 馈线未贴上标签或虽贴有标签但未注明编号及所属小区(每标签为一
12、处错误);C.6。1.15 馈线小区接错;C.6。1.16 馈窗未用防水胶泥密封或密封不好;C。6.2 一般错误C.6.2。1 天线外观损伤;C.6.2。2 馈线布放不美观,不整齐,交叉;C.6。2。3 室外电缆未套管保护;C。6.2.4 扎带扣未剪,绑扎不美观;C.6。2.5 馈线卡松动(每处为一个错误);C。6。2。6 馈线卡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每处为一个错误);馈线水平布放时馈线垂直布放时C.7 最终装配C.7。1 严重错误C。7.1。1 电路单板安装槽位不正确、损坏单板;C。7。1。2 机架、门、顶侧挡板严重损伤,大面积掉漆或变形;C.7。1.3 插头或插板的底针被插弯、插断;C。7。
13、1。4 设备安装完毕,防静电地板安装不平整、不牢固;C。7。1。5 电缆布放完毕,打开的电缆槽复原不完整;C。7.1。6 机架内未装防静电手环;C.7.2 一般错误C.7.2。1 单板固定螺钉未拧紧或定位卡未卡到位(每单板为一处错误);C。7.2。2 侧磁条、侧板损坏或安装错误(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7.2.3 机架门保护接触条丢失或损坏,门保护地线未牢固连接(每扇门为一处错误);C。7。2.4 机架防尘网丢失或损坏(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7。2。5 机架表面刮伤掉漆、未补漆(每机架为一处错误);1/2”馈线1.0 米0。8 米7/8”馈线1.5 米1.0 米5/4馈线2。0 米1。5 米
14、C。7。2.6 机架外表面脏或机架内有杂物(每机架内、外各为一处错误);C。7。2.7 机架行、列标签未贴或错误(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7。2.8 空光环路接口、空插座无防护帽(每接口、插座为一处错误);C.7.2.9 插、接头未拧紧(每插、接头为一处错误);C。7.2.10 无单板槽位未装假面板(每槽位为一处错误);C.7.2。11 电源柜内断路器未用规范标签标明连接去向(每标签为一处错误);C。7。2。12 电源柜内断路器标签粘贴不工整(每机架为一处错误);C。8 DDF、MDF、ODFC。8。1 严重错误C.8。1.1 走线架上、下线顺序不合理;C。8.1。2 端子板后侧的预留线杂乱,
15、不整齐。C。8.2 一般错误C。8。2.1 端子板附件丢失、漏装或固定不牢固(每端子板为一处错误);C。8。2.2 端子板安装不整齐、不美观(每端子板为一处错误);C.8。2。3 线缆和尾纤局部绑扎有交叉不顺畅(每架为一处错误);C。8.2.4 绑带未剪或剪切处不平齐(每绑带为一处错误);C。8。2。5 机架上有污渍、杂物(每架为一处错误);C.8。2。6 机架上的走线不平直,绑带位置不均匀,绑带头朝向不一致(每架为一处错误)。C.9 工程标签C.9.1 严重错误C.9。1。1 工程标签大面积缺少(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9。2 一般错误C。9。2.1 标签手写(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
16、。9.2.2 标签未过塑(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9.2。3 标签标识不明确,标签必须包含电缆功能、序号、电缆两端位置(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9.2.4 标签距端子位置不一致(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C。9。2.5 业主对标签有要求的,而作业人员没有按照业主的要求;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查标准D.1 综合布线(埋管)D。1.1 严重错误D.1.1.1(主干管路)楼层之间没有设置支持安装点或间距大于2m。D。1。1。2(主干管路)合用竖井时,与电力线缆间距小于1。5 米,且没有采取可行的隔离措施。D。1.1.3(主干管路)与电梯井和管道井使用同一竖井.D。1。1。4(主干管路)竖井内每
17、个楼层的上下洞孔,没有采用防火隔板和堵料密封堵塞所有空隙.D.1.1.5(主干管路)电缆或管孔的孔洞没有采用非燃或阻燃材料封堵好。D。1。2 一般错误(每设备现场为一处错误)D。1.2.1(暗埋管)管弯曲时角度少于90 度。D。1。2.5(引入管路)与地槽连接,管口的下边缘与地槽的底面不一致,并超过2cm.D。1.2。8(主干管路)上升管路管子不够牢固,有松动或被其它物件压迫。D.1.2。9(主干管路)上升管路楼层之间设置的支持安装点间距大于1m.D。1。2.10(主干管路)上升管路没有设置备用上升管。D.1。2.14(水平配线管路,设备层或技术夹层中敷设时)吊挂式,吊挂间距超过 1 米。D。
18、1.2.15(水平配线管路,设备层或技术夹层中敷设时)托放式,支承角钢间距大于1 米。D.1.2.16(水平配线管路,设备层或技术夹层中敷设时)沿墙式,管卡间距大于0.5 米。D。2 综合布线(建筑群管路)D。2.1 严重错误D。2。1。1 全塑电缆芯线接续采用剥离电缆芯线绝缘层的导线直接扭绞接续方法。D.2。2 一般错误D。2.2。3(自承式架空全塑电缆敷设)沿墙敷设时,缆间间距小于10cm。在墙壁转角处,没有预留余兜 30cm 以上的长度。D。2.2.4(非自承式架空全塑电缆敷设)电缆挂钩间距大于 50cm,靠近电杆两侧的挂钩距电杆中心距离大于 30cm,挂钩钩向出现不一致。D.2。2。5
19、(非自承式架空全塑电缆敷设)电缆接头距电杆的净距小于80cm。D。2。2.6(非自承式架空全塑电缆敷设)保护长度短于1m。D。2。2。7(地下线缆敷设)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必须大于电缆外径的15 倍。D。2.2.8(地下线缆敷设)电缆在管孔内的位置不平直或出现扭绞。D.2.2.9(地下线缆敷设)全塑电缆芯线接续没有采用接线子接续。D。3 综合布线(布线敷设)D.3。1 严重错误D.3.1.1(主干布线)水平装设时,在电缆的首端、尾端、转弯处没有固定或固定间隔大于5m;垂直装设时,在电缆的上端没有固定或固定间隔大于1。5m。D.3。1。2(主干布线)缆线在槽道内有溢出,在缆线进出槽道的部位或转弯处
20、没有绑扎固定。D。3。1。3(缆线同槽时)对绞线对称电缆与电力线路最小净距不符合要求。D.3。1。4(缆线同槽时)对绞线对称电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不符合要求.D。3.1.5(水平布线)各种预埋线槽出口处没有采用防水和防潮措施。D。3。1.6(光缆敷设)光缆弯曲时超过最小曲率半径.D。3。1。7(光缆敷设)连续布放塑料子管的长度超过300m,或在管道中间有接头.D.3.1.8(光缆敷设)在光缆牵引端头和牵引索之间没有加装转环,或光缆一次的牵引长度大于 1000m.D。3.1.9(光缆敷设)光缆在管道中间的管孔内出现有接头。D.3.2 一般错误D。3.2。1(主干布线)在垂直槽道内将缆线固定绑扎
21、在槽道内的支架上的间隔大于1.5m。D。3.2。2(主干布线)缆线绑扎固定没有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或绑扎的间距大于 1.5m。D.3。2。3(水平布线)电缆预留长度每端小于0.3m。D.3.2.4(水平布线)非屏蔽电缆敷设后弯曲时的曲率半径小于电缆外径的 4 倍;屏蔽电缆的曲率半径小于电缆外径的8 倍。D.3.2.5(水平布线)布放 4 对对绞线对称电缆时,暗管管径的截面利用率大于 30。出现段落暗敷管路内布放的缆线超过3 根.D。3.2.6 电缆敷设时在缆线进天花板的入口处或出口处以及中间没有设置保护措施和支承装置。D.3。2。9(缆线支撑保护)埋设金属线槽的根数少于两根
22、,或线槽截面高度超过 25mm。或长度超过 6m,交叉或转弯时,没有设置拉线盒.D。3。2。12 光缆敷设没有单独占用管道管孔。D。3.2。13 直埋光缆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的最小净距小于0.5m。D。4 综合布线(电源、保护、接地)D.4。1 严重错误D.4。1.1 联合接地体时,地线的接地电阻大于1;单独设置接地体时,大于4。D。4。1.2 所有屏蔽层没有保持连续性。D。4。1。3 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 或 BD,CD)端或用户(终端设备)没有接地。D.4.1.4 每一楼层的配线柜没有连至接地体。或接地导线截面小于6mm2.D。4。1。5 金属槽道或钢管两端没有接地。D.4。2 一般错误D
23、。4.2。1 设备间、交接间没有设置单独回路供电。D。4.2。2 存在室内、室外干扰源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D.5 综合布线(光电缆接续终端)D.5.1 严重错误D。5。1.1 接续后的光纤收容余长盘没有放在骨架上,光纤的盘绕方向现出不一致。D。5.1.2 余长的光纤盘绕弯曲时的曲率半径小于40mm,光纤收容余长的长度小于1.2m。D。5。1。3 光纤盘留后,出现扭绞受压现象.D.5。1.4 光纤接续的两侧余长没有贴上光纤芯的标记,以便今后检测时备查.D。5。2 一般错误D.5。2.1 剥除缆线的外护套后,双绞线的非扭绞长度大于13mm。D。5.2。2 没有按 EIA/TIA 的 T568A
24、或 T568B 的规定,对 RJ45 系列的连接硬件进行其色标和线对组成及排列顺序进行终端连接。D。5。2。3 当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电缆时,缆线屏蔽层与连接硬件的屏蔽罩没有形成360圆周的接触,或它们之间的接触长度小于10mm。D.6 综合布线(插座)D。6。1 严重错误D.6。1.1 安装在地面上或活动地板上的地面信息插座,接线盒没有埋在地面下,没有严密防水和防尘。在不使用时,插座面板与地面不齐平。D。6.1。2 安装在墙上的信息插座,各个之间高度不一,且高出地坪小于30cm。D.6.1。3 信息插座底座安装不牢固,有松动现象。D。6.2 一般错误D。6。2.1 信息插座盒体插座面与装饰面
25、不齐平.D.7 槽道安装D.7。2 一般错误D.7。2。1 合用槽道时,层间间距大于30mm,或通信电缆不在最上层。D.7。2。2 槽道顶部距顶棚或其它障碍物之间距离小于0。3 米。D.7.2.3(槽道吊支架)水平支撑跨距大于12 米。D.7。2。4(槽道吊支架)垂直固定点间距大于11。5 米.D。7。2.5(槽道吊支架)以下部位没有设置支承或吊挂:槽道本身连接处、距离接续设备0。2 米处、槽道的走向改变或转变处。D.7.2.6(槽道吊支架)吊挂槽道的吊杆直径小于6mm。D.7.2。7(槽道吊支架)金属槽道及吊支装置没有防腐处理。D。7.2.8(槽道吊支架)槽道内截面利用率超过50%。D。7.
26、2。9(槽道吊支架)电缆槽道与室内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最小净距小于0。3 米。D.7。2.11(槽道篆文尖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在伸缩缝或软连接处没有采用编织铜线连接焊牢。D。7。2。12(槽道篆文尖有可靠的电气连接)电缆槽道在 50 米内没有接地。D.8 电源防雷系统D。8。2 一般错误D.8。2.1(交流供电)仪表箱内安装的供电设备,其裸露带电体相互间或其他裸露导体之间的距离小于 4mm.D。8。2。2(交流供电)供电箱安装在混凝土墙、柱或基础上时,没有采用膨胀螺栓固定.D。8.2.4(交流供电)成排安装的供电箱,排列不整齐。D。8.2.5(交流供电)供电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
27、小于5M。D.8.2。6(防雷安装)扁钢接地线、引下线搭接没有三面焊接;D。8.2.7(防雷安装)圆钢接地线、引下线搭接没有两面焊接;D。8。2.8(防雷安装)接地装置没有采用焊接,所有外露焊接点没有进行防腐处理;D.8。2。9(防雷引下线)引下线没有镀锌或焊接处没有涂防腐漆。D。9 接地系统D。9.2 一般错误D.9.2.1(机房接地)交流工作接地(交流电的设备作二次接地)接地电阻大于 4。D。9。2.2(机房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机柜的外壳用一根绝缘导线串起来后接地)接地电阻大于 4。D。9.2。3(机房接地)采用联合接地时,接电电阻大于1。D.9.2。4(机房接地)多个计算机系统分别采用接
28、地线与接地体连接。D.9.2.5(机房接地)接地引下线的多芯铜电缆选用截面积小于35mm2。D。9。2。6(机房接地)机房内的非计算机系统的管、线、风道或暖气片等金属实体,接地电阻大于 4。D.9。2.7(接地系统连接)直流电源、电信设备的机架、机壳、入站通信电缆的金属扩套和屏蔽层没有接地.D.9.2。8(接地系统连接)交流配电屏、整流器屏等供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没有接地。D.9。2.9(接地系统连接)直流配电屏的外露导电部分没有接地。D。9.2.10(接地系统连接)交直流两用电信设备的机架、内机框与机架、机框不绝缘的供电整流盘的外露导电部分没有接地。D。9。2。11(接地系统连接)电缆、架空
29、线路及有关需要接地的部分,如放电器、避雷器、保护器等没有接地。D。9。2.12(接地系统连接)配电屏、整流器等外露导电部分没有接地.D。10 通信网络、集成系统D。10.1 严重错误D。10。1.1(通信系统)交换机系统使用的交流电源线(110V 或 220V)没有接地保护线。D.10。1.2(通信系统)机房的每路直流馈电线包括所接的列内电源线和机架引入线,两端腾空时,用 500V 的 M表测试正负线间和负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均小于1。D。10。1。4(有线电视系统)干线放大器输入、输出两端的电缆,没有留有适当的余量;室外安装的放大器连接处没有防水措施。D.10.1.5(有线电视系统)进、出电缆没
30、有标记.D。10。1。6(有线电视系统)图像和伴音(包括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不达标。D.10.1.7(集成系统网络)不能在统一操作界面上监视所有系统的工作情况。D。10.2 一般错误D。10.2.1(有线电视系统)机房光端机上的光缆没有留约10m 的余量。D.10。2.2(有线电视系统)电缆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小于 0。3m。电缆与通讯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小于 0。1m。D。10.2。4(公共广播系统)扩声设备的安装因振动而产生机械噪声。D。10.2.5(公共广播系统)音频信号输入的馈电没有用屏蔽软线。D.10。2。6(公共广播系统)话筒输出没有使用专用屏蔽软线.D
31、。10.2。7(公共广播系统)功率输出的馈电每套节目共用一根公共地线。D。10。2.8(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分区不灵活控制,或分区的划分没有与消防分区一致.D.10。2。9(集成系统网络)各智能化系统的联动能力(联动逻辑)偏弱.D.10。2。10(集成系统网络)软件没有提供Internet/Intranet服务的功能。D.10。2.11(集成系统功能接口)接口连接双方有技术协议的没有出具相关资料文件。D.10。2.12(集成系统功能接口)集成系统中功能接口不能完全包括:1)实时采集及各类信息,如控制信息、事件(故障)发生及报警信息;2)收信整理用户、物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用的各类信息;3)
32、来自外部如 Internet 网上的各类信息。D。11 设备监控系统D.11.1 严重错误D.11.1.1(温、湿传感器安装)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D.11。1。2(温、湿传感器安装)室外型温、湿度传感器没有防风雨的防护罩.D.11。1.5(温、湿传感器安装)水流开关没有安装在水平管段上.D。11.1.6(水管温度传感器安装)刚好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D。11。1.7(水管温度传感器安装)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没有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D。11.1。8(水管温度传感器安装)安装位置没有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选择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D
33、。11.1。9(流量传感器)电磁流量计水平安装时没有使电极处于水平方向。D.11.1.10(流量传感器)涡轮式流量变送器安装后流体的流动方向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不一致。D。11。1.11(空调通风系统)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与水流方向不一致。D.11。1。12(空调通风系统)执行机构固定不牢固,机械传动不灵活,有松动或卡涩现象。D。11。1.13(给排水系统)暗配管没有将所有金属管与金属箱体焊接连成一体。D。11.1。14(给排水系统)各类水泵的电气控制柜箱保护地线没有与接地母线相连,或出现串联。D.11。1.15(热交换系统)设备柜内外配线出现缺损、断线,或配线标记不完善。或接线有松
34、动现象,出现裸露导电部分.D.11。1.16(热交换系统)接地不符合图纸和规范规定的要求,连接不牢固,接触不良好。D.11。1。18(工作站)机器外壳连接地线没有与建筑物弱电地线相接.D.11。1.19(工作站)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连接不紧密、不牢固,紧固件没有防锈层。D。11。2 一般错误D.11.2.1(工作站)设备外形不完整,内外表面漆层不完好。D.11。2.2(工作站)主机与 DDC 之间的通信线,没有备用线。D。12 火灾消防、安防系统D。12。1 严重错误D。12.1。2(报警控制)控制器安装不牢固,出现倾斜。D.12。1.3(报警控制)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没有标明编号,或与图
35、纸不一致。D。12。1。4(报警控制)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超过两根。D。12.1。5(报警控制)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没有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使用了电源插头。主电源没有明显标志。D。12。1。6(报警控制)控制器的接地不牢固,没有明显标志。D。12.1.7(报警控制)消防控制设备外接导线的端部没有显示标志。D.12。1.8(报警控制)控制器(柜)接线不牢固,线路绝缘电阻小于20M.D.12.1.9(电视监控系统)绝缘电阻小于20M.电源线与信号线没有分槽(或管)敷设。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大于1。D。12.1。10(电视监控系统)摄像机信号导线和电源导线没有分别引入,没有用金属管保护。D.
36、12.1。11(入侵报警系统)线缆回路绝缘电阻小于20M。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大于1。D.12.1。12(入侵报警系统)周界入侵探测器的安装防区没有交叉。D.12。1.13(入侵报警系统)系统功能不能按时间,按区域(部位)任意编程,设防或撤防.D。12.1.14(入侵报警系统)测试紧急按钮到控制器的直接响应时间大于1s,到系统微机处理器的响应时间大于 3s。D。12.2 一般错误D。12.2。1(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探测系统)的传输线路没有穿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D。12.2.5(报警控制)导线没有绑扎成束,或其导线、引入线穿线后,在进线管处没有封堵。D.12。2。7(电视监控系统)监视器没有安装在固定的机架和机柜上,或没有通风散热措施,没有避光措施.D。12.2。8(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读卡机(IC 卡机,磁卡机,出标读卡机,验卡票机等安装有倾斜。D.12.2。9(停车管理系统)感应线圈埋设深度距地表面小于 0.2m,长度小于 1。6m,宽度小于 0。9m,感应线圈至机箱处的线缆没有采用金属管保护;没有埋设在车道居中位置,与读卡机、闸门机的中心距保持大于0。9m,环形线圈 0。5m 平面范围内出现有其他金属物。D。12。2.10(停车管理系统)信号指示器的安装规定:车位状况信号指示顺口 没有安装在车道出入口的明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