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论语读后感1000字_论语读后感1000字左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论语读后感1000字_论语读后感1000字左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论语读后感1000字_论语读后感1000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1000字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论语读后感1000字左右”。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在如今依旧值得我们学习,今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论语读后感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冲突。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化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觉别人的错误,也不简单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
2、,而且简单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假如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知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冲突。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
3、哲人苏格拉底同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
4、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
5、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
6、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
7、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
8、以后,再学习完善。 论语读后感2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始终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验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高校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行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高校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答案是确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感情是无限
9、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缘由。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改变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见“仁与德”的观点不约而同,两人都是宏大的教化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像?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的。 为了
10、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唯恐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敬重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虚心;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化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学问,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化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
11、的教化家,他的很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微环节当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学问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读后感3 对于整个东部的文化而言,孔子或许算是最特别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或许,假如全部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的确是这样一种后果的干脆缔造者。但事实上这种相识存在特别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恒久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多数围绕“治世”而实行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限制他世俗的天下
12、,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仔细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冷眼旁观,以致全部“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除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好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东部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许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化者。在他本人的时代,儒学提倡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当使自己向一种志向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
13、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平名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因此我们看到后世虽将孔子本人拜为先师,却没有几个强大的君王是根据他的理念在经营他的政权。尽管如此,那些对于志向人格的设定却并没有被轻贱。今时今日,中国人的道德标尺也依旧围围着它们,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憧憬,但它始终以来被推崇的缘由之一,就是因为谁也还没见过它的完成。那些劝诫简短如“不迁怒,不二过”,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却无一不是包含了对于自身心情与意识的双重限制,“君子”是一群有着肯定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信任个人意志的力气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
14、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惊慌,从不刻意争取,恒久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儒学的本末,都成为这个悖论之下的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根基是一个肯定正确的假设,它决不行能实现,同时任何理论又都不行能推翻它,结果就是连它的创建者本人也被它套了进去。讽刺的是现实之中,孔子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应当只是做好全部的打算来等待时机的驾临。我们看到过最标准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样遁世于飘渺的。因为假如看清了全部的现实,就会明白要变更已成规则的方圆只能是种妄念。我很难信任孔子真的认为他所志向的世界可能到来,他所留下的形象也从来不是这样一个野心而自负的人。在
15、他所留下的关于自己志向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和所谓“治国平天下”迥然不同的方向。他喜爱音乐,憧憬沐风逐月的清逸闲悠,崇拜老子,直言见老子犹见真龙。但是最终他一天也没有真正去落实过他的向往,他舍弃了清高与优雅,以卑微的姿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试图用老迈的身躯拦住滔滔的江水。而这一切的理由,或许只是出于一种悲悯与责任感。他背负了整个时代的志向与现实。他的才智肯定使他看到了将来只会是现实的不断重演,被遗忘的美德从不会被唤醒,就如它们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带着这样的冲突与感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行为的事。犹如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巨大的悲悯,超越了善。他注定会失败。他成为了不行被战胜的人。 论语读后感
16、|论语读后感1000字 读完乡党第十,论语就读出一半了,觉得应当写点什么,尽管还有些朦胧,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0字。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潜龙勿用”,我无治天下之位、之责,.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治国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 论语1000字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
17、感1000字(一)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则、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已出现,孔子将其引用并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质层面,且被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