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论语读后感_论语的读后感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论语读后感_论语的读后感_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论语读后感_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范文 品尝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意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范文1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子又有耐性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顺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2、,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爱好的,间或在阅读的网页上遇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也许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同
3、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
4、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
5、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6、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
7、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
8、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可见,“为政以德”是为政的方针。 另外,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终归特别志向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开偏执。 论语读后感范文2 于丹论语心得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
9、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须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行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共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战胜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始终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终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肯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他的同事文种当
10、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须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这个人就从今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闻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今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起先成为一个天下最胜利的商人。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我们可以想一想,范
11、蠡他可以说是个胜利人士,他的胜利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其实我现在假如问问大多数胜利的男士,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无非是政治的权力、美色还有金钱。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在于他恒久敢于否定自己。他恒久可以去做得更远。所以其实有许多人,他之所以不情愿伸手去帮助他人,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君子不器大家知道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说得很简洁但是很好。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做成一个容器。我就是一个瓶子,或者我就是一个杯子,我就是一个话筒,或者我就是一辆火车。你一旦说我自
12、己就是什么,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为其它。所谓君子不器,是指一个君子的生命,他是流淌的、改变的、提升的,他可以应时运。暖和世道农村妇女亦是圣贤 当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时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怀始宽,他还有什么仁爱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实,我们的看法会确定了当下的行为。你可不行以就在一个最为朴实的,没有什么身份的状况下也对人抱着这样一种内心的友善呢?这是取决于你内心的一种道德、一种伦理的支点。中国大陆现在每一年由中心电视台,最大的媒体要做一个评比叫做“感动中国”,就是它会把全年度中国一些一般人物的作为提升出来,最终全国有一个28人的推委会,大家来遴选,选完了以后由这些评定委员选出来10个年度感动了中国的人物
13、。然后他们最终的颁奖盛典,每一个人会有一座封杯,上面盖着一个幕布,掀开上面都会有四个字,是这个推委会给他们的一个评定词。 那么今年,有一个人我印象特别深,是一个六十多岁,中国农村普一般通的一位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起先,就主动地去赡养这个村子全部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贫困,她跟人家讲说反正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吃窝头,我们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么你吃什么,但是我肯定会给你们养到老。所以有些人她养8年,有些人她养13年,也有些人养了更久,肯定是送了终。她自己的四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些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家人。所以在妈妈忙的时候,他们从5、6岁就去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就始终这样做。 那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她做了一
14、生,她始终做到老。其实这个人的最终的举荐词是我来写的,我写举荐词的时候,我说,假如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个穷人可以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她不行以用许多的物质去完成挽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让这些老人得养千年。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还不够吗?所以最终她的那座杯掀起来四个字,叫做暖和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暖和了许多苍凉的市道。其实,什么是仁人?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我看来,她是圣贤。 论语读后感范文3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
15、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同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
16、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
17、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
18、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
19、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
20、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爱好,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肯定会细致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味道. 论语读后感范文4 从前,因为各种杂事,从没有静下心好好翻看一本书,都是零零碎碎的读些只字片语,自从参与了读书协会,在大家的影响下我起先仔细的阅读一本书。在这
21、个寒假,我翻阅了一本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巨著论语,这让我受益匪浅。 从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大家能知道,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文了中国的正统思想,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成为了那个年头道德思想的标准,直到清朝末年。在这两千年的学习中,论语已深化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骨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扎根繁衍。但从历史中,我们获知,这两千年统治者更多的还是将儒学和论语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运用论语中的“礼,仁,忠,孝”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在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时,就必需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是特别正确的,打得很好。但
22、当时的局限,全盘的否定,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抛开任何历史偏见来阅读它时,你会发觉,他隐藏着几千年,我们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获知的大量才智结晶,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份及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论语本身来说,他不像西方人的思想著作,在某个问题上做非常深化的分析,他的思想道理特别广泛浅显。对于读惯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人来说,孔子的思想可能会太散乱了,没有肯定的系统。然而在细细的品尝中,你会发觉,“圣人”所说的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有着特别强的实践性,生活性。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思想特点,重实践不重理论。就像老子说的“圣人行不言之教”,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都是孔子和他
23、弟子的言论和日常的琐事,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凡的言论和日常琐事中,蕴涵了泱泱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在读书协会的讲座中,我听到老师说:论语就是译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这让我感受很深: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或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找寻疑问的解答。所以,阅读论语要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从实践中去真正感受论语中的精髓。 打开论语,我就像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一带圣人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化理论、教化方法、他的言行
24、,在今日看来依旧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多么令人不行思议!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高校问家,孔子还有必要这样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然而,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答案是确定的。这让我对自身的浅薄感到惭愧。 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学术并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真谛。作为有限的“人”,却投入到探究无限的“人”之中,这或许就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缘由吧。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我也能间或感到人的性情
25、举止,是处于不断的改变过程中的。每当探究出新的内容后,原来的旧的规律就被打破了。在阅读了论语后,我才发觉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它的意思是“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原来,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我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已告知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道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学生对于我提出的一个历史问题产生了怀疑,依据他平常看的电视,他不赞同我的观点。当时,他起先在座位上和旁边同学,窃窃
26、私语。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课堂秩序,我很生气,所以,立即点名指责了他。他很不服气,课后在和他的交谈中,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在读了论语后,我发觉,在教人求真的时候,我的错了,我没有真正的好好的去了解这个学生,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喜爱历史的,而且情愿学习,因为只有仔细学习了,才会真正产生疑问,而我却只看其一,而不看其二,做了错误的决策。 老师教的是“人”,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规律,而是千变万化的事物。从论语中我明白了,对待人不能墨守成规,假如那次事务中,我能在课堂上对他的仔细加以确定,对他的行为给以提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对于世界的渺小,深感自己行为的
27、诸多缺失,但从论语中,我不断找到新的自我,不断成长。我深信论语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位的好书。 论语读后感范文5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名贵纯粹好像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才智,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志向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志向带给我们将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需有脚踏实地的实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失业、婚
28、变、亲人离去、挚友背叛等这些事情,或许我们无力变更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变更看待这些事情的看法。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缺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开,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特别重要了。心态不同,或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缺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假如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赐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
29、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假如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当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寂静。儿子望着父亲,说道:“肯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敬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
30、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妙!”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欢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犹如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需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肯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日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挚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当担当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
31、是值得敬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敬重,这种敬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略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凹凸、房子大小,好像成了一个人胜利与否的标记。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苦痛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苦痛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
32、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镇定自若的风度。假如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英勇,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安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赐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溢华蜜感。尽自己的实力去帮助那些须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主动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欢乐的人,让自己欢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暖和他人,让家人挚友乃至于更广袤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
33、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起先就去本着同等和理性的看法敬重每一个人,略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特别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立刻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立刻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盼,挚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略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沉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赐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看法,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
34、一种境界吧。 论语读后感范文6 从前阵子起先,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也许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机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成天叨念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酷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学问,至少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
35、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当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洁: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略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怪异现象更是让人喜爱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许多时候不过是拒
36、绝变更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似乎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肯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探讨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遵守法律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才智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
37、是。 也许有人要觉得我是有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钦佩和观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化家,孔子无疑是了不得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头,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加参加探讨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当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其次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
38、治国施政的须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假如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确定要膜拜得心悦诚服;假如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艳羡了。 说究竟,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指责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急,我就贪得无厌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
39、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看法,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日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看法。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华蜜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华蜜。我却认为,不华蜜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华蜜。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旧要心情安静欢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当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
40、些华蜜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成功法没有本质区分。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化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肯定会获得莫大的华蜜;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建财宝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华蜜。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华蜜是靠自己双手创建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论语读后感范文7 敬重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特别感谢机关团委能够供应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看法也不尽
41、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需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责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担心、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
42、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消遣。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非常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当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北京师范高校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殊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志向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特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
43、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须要的欢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华蜜指数(或欢乐指数)。所谓华蜜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华蜜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华蜜感是一种主动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华蜜,你欢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洁的问题。可要仔细思索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欢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欢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改变太快,生活节奏,
44、成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欢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胜利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欢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胜利人士,才是华蜜欢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宝和华蜜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华蜜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华蜜欢乐的生活,而华蜜欢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肯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华蜜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日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好像的确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看法。
45、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实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削减了对外界的埋怨和指责,也就增加了把握华蜜的实力。 工作,也应当是欢乐的。谈起工作,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很多的压力与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找寻到欢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知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四周,有许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醇厚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
46、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酷爱,对生活的满意,事实上他们是最欢乐的。欢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酷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当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看法。只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觉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欢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丹把论语所带给我们的感悟阐释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更了解了怎样做一个才智的欢乐人。让我们在工作之
47、余,拿起书籍,在淡淡的墨香中,找寻欢乐吧! 论语读后感范文8 我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正大。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开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开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气。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