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723367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5篇 教学工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备课是起始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1 背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

2、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

3、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4、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

5、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

6、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

7、的真实写照吗?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 导入: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

8、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9、。)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

10、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3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3、体会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

11、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教学步骤 一、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一)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

12、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标题为核舟记,其“记”的文体是否与前两篇课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文体一样? 明确:虽然都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说明,不同前两者的记叙。 二、活动体验,把握顺序 (一)动手做【这一活动宜作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 每两人发一张8K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位置,他人指正(请注意方位) (二)动口说 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 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手拿核舟上台解说,其他同学质疑指瑕。(要按照

13、课文的说明顺序进行解说) 三、删减添补,品析细节 (一)找关键句,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巧。(如果学生在这里不能思考出来,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勾连。口技也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关键词应当是“巧”字。) (二)王叔远如何表现核舟之巧?请大家速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课文第 6 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来看,总计九个种类,即

14、五十三个物件。说明雕刻内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有红有绿,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魏学洢如何再现核舟之巧? 请大家听老师读三四段的缩写,思考哪种表述更好。 教师读文本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比如,从动作来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又如,从神态来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很潇洒。从细节来看,“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5、。”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刻得细,写得更细,还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四、再读核舟,回味艺术 请大家选择你觉得最能表现赞叹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例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一词直接表达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又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其实,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赞叹,都表现了微雕

16、艺术之美,没有一句不是夸奖,没有一处不是赞叹! 五、小结 正是因为王叔远细致的雕刻“表现”,才为魏学洢生动传神的雕刻“再现”提供了契机,反过来,魏学洢细腻的“再现”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叔远记忆的精湛,两人均是“奇巧大师”,当之无愧!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4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17、。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 粗糙(co)龟裂(jn)刨刮(bo)楔形文字(xi)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

18、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19、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

20、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

21、、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

22、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

23、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5 蜡烛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

24、,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

25、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

26、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 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

27、“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

28、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 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内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 初二语文人教版课程教案 第 32 页 共 3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