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723358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下面是我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欢迎来参考!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

2、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解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现在默写(两人板书)。 师:(师生讲评后)“古诗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再找两名同学在节点处(二、四、六字)标出平仄: 日照香

3、庐生紫烟, 仄平仄 遥看瀑布挂前川。 平仄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 平仄平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仄平 仄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描写祖国山水美的绝句望天门山。 点评开门见山。且有温故知新之作用。啥叫平仄相间,看看二四六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就清楚了。这是读出音乐美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注意“孤”字的写法。请一名同学在节点后画斜线并在节点下标上平仄: 天门/中断/楚江/开, 平 仄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 平仄 两岸/青山/相对/出, 仄 平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 平 仄平 师:这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我讲

4、过这样的话:“平声没有升降,较长;仄声有升降,较短。抑扬顿挫,忽升忽降,忽平忽止,形成轻重缓急。”现在练习朗读。注意:每句第五字要读得响亮。 点评“水到渠成”。节奏就在其中。 (二)理解品读 1.看解释,了解大意: 天门山:东西梁山合称。长江中游楚江段,南有东梁山(也叫博望山),北有西梁山。像是长江使其中断。 点评对解释的解说很必要,在此“南”山变成了“东”山“北”山变成“西”山,为后文“日边”做了铺垫。 2.同桌互谈大意,质疑。 可能之疑: “回”押韵吗? 参考答案:古时“开”“来”“回”同韵。如“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 “至此回”的.“回”?是不是说长江到这儿又往西流了?

5、 参考答案:“回”是“转弯”。长江流到这里向北流,于是南北两山又变成成”东”西”两山,东为东梁山,西为西梁山。 点评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变教师问为学生问,针对性更强,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又一次说明“南面的山变成东面的山”,“北面的山变成西面的山”,为攻克难点做好了准备。 3.设疑讨论: “望”(山)的角度? 参考答案:在孤帆上。 “孤帆一片日边来”,指日落那边,还是日出那边?理由? (课件:安徽地形图、和县地形图江水多南北流向 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参考答案:从西往东,到天门山附近变成从南向北,“日出东南隅”嘛日出那边来。 点评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在应该讨论的地方、的时候组织讨论。“望”(山)的角度?很多资料上都说诗人站在某处“望” 。这点在成年人也常出错,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原来诗人是坐船远望。而孤帆到底从哪边来,更容易出错。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从西边来,自然是从日落的方向来。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天门山附近长江的楚江段是南北走向的(这里水的流向多为南北向)。这样的难点,教者反复铺垫,在学生还不能理解、产生愤悱的情况下出示了课件,有了前面的铺垫,课件一出来,难题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实做到了“愤启悱发”。 4.谈大意、写出诗的大意。师生评议。 参考答案:(略)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