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227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亦是中国人较之西方人的财富所在。西方人只要懂得自己的传统就 可以与现代性相处,就可以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社会主义传统也算是在这种应对中产生的新事物。中国 人则不仅要懂得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而且还接纳了社会主义的传统,以此深明现代性的弱点,同时这一切 还必须融入自身的传统之中。通过深人理解自身的传统,运用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挑战 一 一种不仅是针对中国人的挑战,亦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艰难的同时意味着更加的丰富,现时代的价 值形态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现代社会的 通三统 就是在价值形态的总体框架中,按自己文化传统的脉络 努力去安放好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2、和社会主义批判思想,文化传统监于左右思潮,郁郁乎文哉,吾从 中华。 作者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 姚新中 哲学与 现时代 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其魅力在于每一代哲学学人都面临着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关系 问题,即如何既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理解当务之急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又能立足于历史的高度,批判 性地反思这些所谓的新问题、新方法 、新视角,超越短期利益诉求,指向人类哲学思想的深处。在这个意 义上,每一种哲学都有它自己的 现时代 ,而每一个时代也都呼唤着适应自己的哲学。从表面上看,哲学 的术语、问题、论辩自西方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

3、尼时代以来似乎沿袭多于创造,但实 际上每一代哲学家、每一个时代都在重新 i全释这些术语,从不同角度反思这些问题和论辩,在递进中传承 人类的哲学思想,在传承中加深我们对于世界、人生与社会的哲学理解。今天,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快速全 球化、深度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哲学如何既要适应新条件下的需要又能 引领时代的精神,也就成 了哲学学人必须认真思考的内容之一。 哲学与现时代:历史的回顾 谈及哲学与时代,人们常常会想到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经典表述。前者说,哲学 是被把 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后者更是明确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 哲学绝不简单地等同于时代主流思

4、潮,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对时代思想的提升。然而,在一些人看来, 时代 精神 思想精华 这些动人的字眼可能只不过是哲学的自我粉饰,实际上哲学与现实的距离不是越来越 近而是渐行渐远。更有人争辩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学科门类研究的分化和细化以及整个社会 日趋实用化、技术化,哲学已经沦为看似玄妙其实毫无用武之地的 屠龙之技 。这样的看法反映在哲学内 部,使得有些哲学家们表现出关于哲学本身价值和地位的焦虑 ( 如利奥塔就曾感叹道 哲学的大厦已成废 墟 )。换句话说,哲学的身份和哲学在现时代的合法性都出现了危机。虽然这样的危机、疑虑在哲学史上 从未真正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但也常常成为困扰哲学家们的重要

5、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身又构 成了整个哲学史的一部分。在当下这个知识 爆炸、实用上升、思想隐退的时代,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思不仅 恰逢其时,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21世纪是现代性继续扩展和深化时代中的一部分,向前看依然主导着人们思想的潮流,哲学领域也频 繁出现 哲学前沿 的提法。哲学领域虽然不断出现新的主义、理论、学说,但新的学说总是与哲学史密切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序言,第 1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20页。 4 | Academic Monthly 第 48 卷 | 10

6、| Oct 201 6 相关。与实用学科不同,哲学的前沿和后方并没有严格的划分,过于强调哲学的所谓前沿性只会切断哲学 自身发展的脉络,把哲学对现时代的反思与以往的哲学积累分割开来。进而言之,哲学对时代的反思既是 纯粹而深刻的,同时也是艰苦而困难的。它的每一次探索都不过是以新的方式不断返回原点而已,而这个 原点就是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前 800 前 200年)。在雅氏看来,轴心时代在中国、印 度、欧洲三大区域 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 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 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以前无意识接受的思

7、 想、习惯和环境,都遭到了审查、探究和清理 。 换句话说,雅氏所说的 轴心文明 的标志就是真正意 义上的哲学的出现,按雅氏自己的描述就是: 哲学家首次出现了。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 人证明自己 有能力,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原。 轴心文明 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 ?欠系统地思考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一思考的普遍性在于提升人 的主体性和设立超越的世界,并在这一似乎矛盾的两种价值之间找到了平衡。作为对特殊时代要求的回应, 每一种轴心文明在如何理解主体性、采纳何种精神取向上,既有本质上的相同,又在具体方法上和形式上 各具自己的特点。精神取向的核心

8、是实现超越,而中华文明呈现出与欧洲文明不同的超越方式和途径,后 者是通过有神文化而展现向现实世界之外(之上 ) 的超越 而前者则通过 天人合一 而展现出影响深远的 内在超越。在 外向超越 的哲学思想中, 产生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体系,把世界区分为两个部分,完 满的理念世界和可朽的现实世界;前者是永恒的,而后者只是前者的摹本。 善 ( good)的理念并不在人 性之中,而是在一个完全与人无涉的超越领域,处于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哲学是鼓励个人超越后者而与 前者合为一体。与这种 外向超越 形态不同,中国思想家通过百家争鸣发展出了 内向超越 哲学形态。 世界只有一个,虽然也有 天人之分 的说法,但总

9、体上中国哲学家都承认 天道 和 人道 并不遥远。 道不远人 ,因为 道 或 天道 即在 人伦日用 之中。 哲学不是要 寻求超越这个世界,而是要在实 际生活、世界运行中体验 生生不息 的大化流行而 得道 由于 天道 在 人道 之中,哲学更为直接 地向人的内在价值用力。无论是孔子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 的疑问,孟子关于 尽心知性而知天事天 的认 知、伦理辩论,荀子关于 治气养心 的实践途径,还是韩非关于 虚心以为道舍 的形上论断,都是指向 一个内向超越的哲学形态,为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寻求内向超越的哲学精神适应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特殊环境,在成功吸收、改造道家、佛教文化后日趋 完满,在很

10、长一个时期占据着中国思想的主流,打造出一个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还算繁荣的东亚儒家 文化圈。然而,这样的大一统格局在 19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分崩离析,以内在超越为主体的哲 学受到以外在超越为驱动的文化的无情打击。随之而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次又一次地被提上了日程。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苏联模式等,都包含着哲学对于时代的回应,表现了中国哲学 在面临千年从未有的大变局时的仓促应对。哲学学人开始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思索和探讨,各种截然不同 或略微相近的主义、思潮、取向在古今中外激 辩中蜂拥而至、纷至沓来,在哲学空间中进行着多方位的攻 防搏斗。哲学中的这一局面并不奇怪。欧洲古

11、希腊的哲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者正是通过类似的争 鸣、辩驳而最终形成他们对于时代的回应并建立起哲学体系。虽然哲学的本质表现为历史的厚重、思想的 深沉,在变化莫测的时代面前总是略显滞后,但我们不必为此感到过度的忧虑,因为剧烈变化的时代也为 哲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哲学一定可以通过对物质、文化、制度、心理层面变 动的反思、提炼而展现出新时代的思想精华,也可能在反思时代精神中呈现超前性,为中华文 明在新的时 代奠定自己的精神取向。 卡尔 “ 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明 9年,第 9、 10页。 李泽厚也指出: 在中国, 天道 与

12、 人道 是同一个 道 。 天 天道 天命 天意 总是存在和呈现在 人道 之中。 ( 李泽厚 :( 由 巫到礼释礼归仁,北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第 26页) 哲学与现时代:当今的反思 然而,上述对哲学与时代互动的大历史自信在今天的具体现实中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在哲学界内外 似乎 有一种深深的局促与不安,使得有些人感到 中国的哲学 现状距离人们的期待甚远,哲学前行有待于 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有待于在急剧变动的时代中引领思潮的发展。以中西方哲学结合而生成的新型中国哲 学形态诞生百年来,似乎依然无法超脱古今中外之辩的套路,更不要说由蛹而蜕变为自由飞舞的美丽蝴蝶。 换句话说,中国

13、哲学在现时代依旧困惑于有用无用问题之间,而对创造新范型、提出新理论、提炼时代精 神则无从用力,在发展自己独特的精神取向和境界以及如何能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占有应该具有的地位等方 面也似乎缺乏广泛的共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 情况,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反思 哲学与时代在当今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需要全方位、多层 次的思考与辨析,但初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 21世纪人类认识能力提升、领域扩大和层次加深所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使哲学遇到了巨大的 挑战。宇宙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广泛使用正在迅

14、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哲学问题如物质与意识、心身 关系、自由意志、社会公正等的认识和期待 。哲学发端于人类的好奇,古希腊哲学最初来自对世界本源的 寻求,中国哲学则起因于对社会治乱、宇宙秩序原因的探讨。哲学思考虽然一经产生便沿着自己的标识特 立独行,但从根本上来说,哲学与人类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是一致的。哲学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哲 学概念、哲学问题的重新理解也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宇宙大爆炸、暗物质、反物质 的推论、量子力学的新理论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对宇宙本源的哲学分析,基因的分解与组合、脑神经 科学的实验对我们已有的关于意识本质

15、、知行关系的伦理解释提出了挑战。因此,在今天做 哲学仅仅有哲 学史的知识是不够的,哲学问题已经无法仅仅凭借以往的教科书就可以给予完满解释。做真正的哲学就必 须了解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必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提出的新模式、新模型。 唯有如此,哲学才有可能提出新的思维范式或对问题的新理解,也才能保证不会变为被时代抛在身后的套 话、大话、空话,而始终能与时代结伴而行,对社会有用,为人类生活所需 9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向哲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可以成为哲学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知识 的扩展和提升对于哲学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哲学是 爱智之学,哲学的目的是智慧。知识虽然

16、也 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对哲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 转识成智 ,而避免成为知识的奴隶,因为正如 施特劳斯所说, 屈从于解决之道的诱惑,是哲学面临的根本危险 Q如何能使哲学发展与知识进步同步, 对新的知识结构给予新的解释,使之既指导科技发展又能成为哲学进步的阶梯,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思考 的问题: 宇宙学、生命医学、神经科学、基因学、人工智能等的新发现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 对自我、对未来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必然会对我们的哲学思考产生重大影响。哲学既是科学新范式 、技 术新突破的前提和条件,同时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昭示着新的哲学范式。 其次,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现

17、代化的深人展开使得原来相互分割的学科日益贯通,也使得曾经作为哲 学深化手段的二级学科分割日渐不合时宜。现时代中国哲学学科内部出现的结构性困境起源于中国哲学形 成和建构的历史,中、西、马二分天下的哲学格局凸显了中国学术的基本特色。学院式哲学在其独特的历 史进程中造就了以二级学科为 经 、以教研室 /研究室为 纬 的基本框架。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一 方面, 中国的哲学院系因 种类齐全 而成 为可能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为可观的哲学研究队伍;另一方面, 由于每个二级学科都需要在古、今、中、西、马五个维度上有所发展,从而导致了哲学学科内部产生了叠 床架屋的复合型结构。由于研究资源有限,不同学科之间、

18、不同导向之间可能会由于竞争而相互排斥,这 施特劳斯等 :论僭政,何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年,第 213页。 姚新中、陆宽宽 :当代中国哲学的结构困境,哲学研究 2016年第 3期。 种竞争反映在哲学教育上,也会出现强化哲学学科的知识传递功能,淡化哲学教育中理性批判思维的培养、 方法论的训练及选择能力的提升。如果哲学教育仅仅成为数量至上、规模扩张的战场,那么知识的传递必 然会取代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丧失作为思维方式基础的功能。 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打破学科间的学术壁垒,融哲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于一体, 就显得格外迫切。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只能通过对智慧的不断追求,实

19、现中西古今的贯通。但每一 个时代的人都只能站在各自不同的 洞穴 之中,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那个时代的世界。在 全球化日益成为 我们的基本生存样态、哲学各领域日益交互融合的今天,我们固然要以地方化和具体学科研究的深化来应 对,强化中国哲学的特色和本学科的特殊视角,但决不应当固执于我们所掌握的哲学特殊性,并使之与哲 学的普遍性对立。实现哲学领域里的全球化与地方化、特殊学科与普遍哲学的合一,就应当打通哲学研究 的各种时空壁垒,形成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 大哲学 ,从而在哲学的知识性和智慧性、哲学的中国意象和 世界眼光以及哲学的 现代化 和 化现代 之间保持良好的张力。 再次,随着智能通信的普及,知识阶层、

20、城市居民正在步入后现 代生活。后现代社会对哲学提出了 双重的要求:既能作为当代日常生活基础的思维训练,又要作为超出日常思维习惯的精神追求。前者必须 立足于现实,深人到实际生活,是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辨,而后者则又必须超脱现实、高于现实,是超越现 实的精神理想。起源于西方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本来就各自侧重,展现哲学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的两面品 格。以我们现有的哲学结构、知识结构要把这样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满足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双重要求,大 多数人都会力有不及。因此,不同二级学科的哲学学人常常会偏向一端。或者强调哲学的生活化、现实化, 把哲学与 实用学科相融合,这样的所谓哲学始终困绕于现实问题,成为对现实解释

21、和辩护的工具,难以提 升为真正哲学的思考;或者强调哲学的思辨性、精神性,哲学又可能成为纯思维游戏,把理性等同于 超 验 ,把思考当作概念的简单推演。两种偏向都无法体现哲学与现时代的真正关系。与现代社会追求规范化 不同,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张扬个性和自主创新,而创新在哲学领域表现为形成新的范畴或检释已有 的知识范式。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 ( GillesDeleuze)看来: 严格地说,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学科。 哲学 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创造新概念 。 尼采这样规定哲学的任务: 哲学家不应该仍满足于别人交到自己手里的 概念,进而揩拭一番,使其重放光芒。哲学家应当着手制造、创新和提出概念,并且说服人

22、们去运用。 用德勒兹的语言来说: 假如人们在谈论一位哲学家时说:他没有创造什么概念,他没有创造自己的概念, 那么这位哲学家还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 在同样的意义上,杨国荣也提出了新哲学形成的两条途径 : 新的哲 学思想的形成,或者通过新概念的提出而实现,或者通过对已有概念的重新阐发而展现出来。 哲学的现实 性与理想性合一的方式是通过特有的概念把握时 代,概念与时代之间的内在的、深层的关联性是哲学不脱离 时代的重要保证。 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应当以创新回应后现代生活的现实,而哲学概念的解释力可以看作是检验这一回 应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 哲学概念 及其背后所内涵的思想理论,哲学创新就是一句空话。至今仍

23、刻在马 克思墓碑上的名言是, 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虽然马克思把重 点放在改变世界,但也肯定了哲学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解释世界的本质是创新,而解释世界的基本工 具是哲学概念。但哲学创造概念、解释世界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概念的 创造要具有现实的内容,要能够 体现出时代精神的精髓,它不是纯粹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 视角 ,是 理念 的哲学显 现。每一个哲学概念的创造都应当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有助于我们改造这个世界。 作者姚新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 吉尔 “ 德勒兹、菲力克斯 “ 迦塔利 :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 205、 206、 207页。 杨国荣 :如何做哲学 _,哲学动态 2 16年第 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