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
2、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
3、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就能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
4、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5、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
6、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
7、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
8、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
9、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10、,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二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
11、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
12、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
13、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
14、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
15、言的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
16、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自由读610自然段。 回顾:决
17、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追问:为什么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
18、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
19、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听读12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
20、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
21、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 、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 、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
22、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培养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优秀教案: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
23、,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正确
24、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同学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
25、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同学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同学缺乏感性认识,我充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发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
26、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干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
27、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馈检查 练习:作业本5 四、合作研究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
28、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
29、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课时 篇五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
30、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
31、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
32、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 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
33、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
34、?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
35、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
36、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出示: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大声地朗读给老
37、师听一听吧。 6、读后交流 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出示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齐读这一小句,说说你的理解。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7、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大家想一想: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二)配乐朗
38、诵 (三)拓展延伸 1、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东虹日出西虹鱼。 早雾晴,晚雾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_ _ 2、阅读“语文天地”地图上的发现: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自学生字、词语。 (3)读后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再搜集一些气象谚语。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吧。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3、读一读,想一想,再组词。 流()
39、查() 带() 长() 留() 察() 戴() 常()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轮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0、。 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馈检查 练习:作业本5 四、合作研究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
41、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第 50 页 共 5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