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2626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六国论六国论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 ) 燕、赵之君(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 草芥( )洎牧以谗诛( ) 胜负之数( )【答案】 di yn l sn ju ji j sh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答案】 (1)“厌” ,同“餍” ,满足 (2)“当” ,同“倘” ,如果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Error!(2)故Error!(3)视Error!(4)殆Error!(5)得Error!(6)始Error!(7)或Error!(8)为Error!(9)与Erro

2、r!(10)以Error!(11)于Error!【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缘故,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故意 (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险 (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始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才,因而/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

3、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_(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_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_(4)日削月割 ( )_(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_(6)并力西向 ( )_(7)盖失强援 ( )_(8)李牧连却之 ( )_(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_(10)不能独完 ( )_(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_【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6)名词作状语,向西 (7

4、)动词作名词,援助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实亦百倍古义:_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_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答案】 (1)它实际上。(2)泛指祖辈与父辈。

5、(3)到了的结局(地步)。(4)智谋和力量。(5)不去采取行动。(6)成例,旧事。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_3(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3)洎牧以谗诛。( )译文:_(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_(5)其势弱于秦。( )译文:_(6)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_(7)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_(8)暴霜露,斩荆棘。( )译文:_【答案】 (1)判断句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2)判断句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3)被动句 等到李牧

6、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4)被动句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5)状语后置句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6)状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7)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8)省略句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 常识速览识作者大器晚成的苏洵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嘉祐年间携二子轼、辙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 20 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 ,俱列入“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有权书 衡论 几策等,著有嘉祐集 。探背景宋王朝从它诞

7、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 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 10 万两、绢20 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风日炽。1044 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的警世之作。4知常识1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

8、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史论。2文化常识古代敬辞称谓(1)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3)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4)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5)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9、: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6)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尊称他人的亲属,相当于“你的” ,如令尊、令堂、令阃、令兄、令郎、令爱、令媛、令侄、令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府、尊堂、尊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7)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8)对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

10、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 “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论述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从而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借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 ,要“礼天下之奇才” ,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文脉梳理5【答案】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良将犹在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B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

11、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C第二段中,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 ,不能“独完” 。D课文前两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C C 课文第二段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二、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大则得城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明日割十城 奉之弥繁 诸侯之地有限A BC DC C 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指诸侯祖辈父辈艰难获得了

12、土地。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各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了“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 ,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6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D D D 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三、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面的问题。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

13、而不终也A BC DB B 是齐国的做法,是赵国的做法。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C C C 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五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

14、国破灭的可悲结局。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C第六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 ,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 ,第六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D D 第六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合作探究7文章第四段中,作者

15、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_【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7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示例二)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

16、行讽刺,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史论佳作。六 国 破 灭, 非 兵 不 利,战不善, 弊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 在 赂 秦。 赂 秦 而 力亏, 破灭之道也。 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兵:兵器。弊:弊病、弊端。赂秦:贿赂秦国。这里指 向秦国割地求和。而:就。连词,表顺承。亏:亏损。或 曰: 六国互丧,率 赂 秦耶? 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都是因为它们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

17、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 失 强 援,不能独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Error!完,故 曰:弊 在 赂秦也。 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Error!Error!秦 以攻 取 之外, 小则获 秦国除了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的就得 邑,大 则得 城。较秦之 所 得与战胜 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 得者, 其实 百倍;诸侯之 所亡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与战 败 而亡者,其 实 亦 百 倍。 则秦之所大欲, 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

18、国最想要的,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 在战矣。 思 厥 先 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 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 的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 不 甚 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今日割 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 五城, 明日割十 城, 然后 得 一 夕 安寝。起视 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眠。第二 四 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 则 诸侯之地 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 有限, 暴秦 之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有限

19、,贪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8侵 之 愈急。故 不 战 而强 弱 胜负 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 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 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 事秦, 犹抱 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地侍奉秦国,好像拿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Error!Error!Error!Error!Error!Error!齐人未尝赂 秦, 终 继五国迁灭, 何 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 嬴而 不 助 五 国 也。五国既丧,齐 亦 这是因为

20、齐国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 不 免矣。 燕、赵 之君, 始有远 略, 能 守 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 其土, 义 不 赂 秦。 是故燕 虽 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 小国 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 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 以 荆 卿 为 计, 始速祸焉。赵尝 五 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 战 于 秦,二败而 三 胜。 后 秦 击 赵者再, 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李牧连 却之。洎牧 以谗诛51, 邯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2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 郸 为 郡52, 惜其用武53而54不 终也。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不能坚持到底。且55燕、赵 处 秦 革灭56殆57尽 之 际, 可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 谓智力58孤59危60,战败而亡,诚61不得已。 向使62三国说,智谋和力量都孤单、危险,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以前如果三国各 爱63其 地,齐人勿附64于秦,刺 客 不 行65,各自能够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 良 将 犹 在,则胜负之数66,存亡之理67,当 与 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

22、够与秦Error!相 较,或68未 易69量。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与,亲附,结交。嬴,秦王族的姓,借指秦国。既:已经。丧:灭亡。始:起初。其:他们的。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是故:所以。虽:虽然。斯:这。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9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至,等到。丹,燕太子丹。以,用。焉,句末语助词。荆卿,荆轲。速,招致。再:两次。李牧:赵国的良将,曾数次打退秦军。后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了李牧。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洎(j):及,到。以:因为。诛:杀。邯郸为郡:邯郸,赵国都城。为,成为。用515253

23、武:指抵抗。而:却。且:况且。革灭:灭亡。殆: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5455565758孤:孤立。危:危急。诚:副词,实在。向使:59606162Error!呜呼!以70赂 秦 之 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礼71天 下 之奇才, 并72力 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不 得 下 咽73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 威74之 所 劫75, 日 削 月 割76, 以77趋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

24、走向于亡。为 国者78无 使 为积 威之所劫哉!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Error!Error!Error!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 势弱于79秦, 而80犹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有可以不 赂而胜 之之势。 苟81以82天下之大,下而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Error!从83六国破亡之故事84,是又在六国下矣。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Error!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事理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引用、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5、。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等。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2写法指导10论证方法的类型和作用类型:(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的方法。(2)道理、引用论证: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的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26、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2)道理、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3)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5)类比论证:富于启发性,深入浅出,使人更容易悟出抽象的道理,使文章简洁生动。(6)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3迁移运用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段话。_【参考示例】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微笑着迎接

27、它。如果你鼓足勇气,去面对挫折,尽自己的努力去战胜挫折,最终你定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的天空是多么的美丽。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时,只知道叹息,并且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终究会为困顿所束缚,为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阴云所吞没。其实人生的挫折越多,人们露出的微笑也应该越多,愿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个美丽的黄昏!让我们一起微笑着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挫折吧!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几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胜多败少的战绩。后来秦国两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

28、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最终灭掉了赵国,邯郸遂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11后。【应用角度】 “坚持” “知人善用” “教训”等。2精彩应用历史的钟声浑厚而清亮,它穿越了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历史的天空中,既有一轮当空的明月,也有交相辉映的群星,还有沉沉蔽日的乌云。历史总是感动人心的,尽管它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依然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给人类带来一连串的思考:苏轼面对赤壁古战场,遥想古今,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想英雄,发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深惋浩叹历史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它是一个民族文明进程的坐标!的确,历史是无法被风雨剥蚀的石

29、碑,是伟大与光荣的刻板,也是曲折与复杂的录音。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触摸历史的脉络,借鉴历史,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佳作领悟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时代让竞争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可以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的承诺,群雄逐鹿的中国家电握手的峰会,让我们明白,竞争不一定是弱肉强食,带着淋漓的鲜血。运用双赢的智慧,微笑着竞争,携手同行,竞争可以如一条小溪,涓涓而来,涓涓而去。竞争在美德的肩膀上舞蹈。美国著名拳击手杰克每次比赛前都要做一次祈祷,朋友问道:“你在祈祷自己战胜对手吗?” “不, ”杰克说道, “我只是祈求上帝让我们打得漂漂亮亮的,都能发挥出自

30、己的实力,最好谁都不要受伤。 ”杰克的话中渗透着双赢的智慧。双赢小到个人领域,就是用美德为竞争镶边着色,让折射的阳光照亮携手同行的路程,让竞争者在微笑中把心灵放松,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人与人的关爱和睦、诚实守信中描绘出一幅和谐的生动图景。竞争在合作的怀抱里微笑。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到了一个地球村中。竞争不可避免,但合作亦是时代的呼唤!中法互办文化年,双方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合作。法国的高级时装、烹饪技术、高档化妆品等等,流动成中国市场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的唐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等,也活跃在法国炫目的舞台上。聆听远古驼铃声声,罗马贵族穿上锦丝的欢笑,喜看中法互办【亮点借鉴】1学拟

31、题标题拟人辅以破折号,耐人寻味,撩人情思。2学开头开篇紧扣时代脉搏,紧扣标题,亮出观点: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竞争,携手同行。3学论证围绕中心确定恰当的分论点:竞争在美德的肩膀上舞蹈,竞争在合作的怀抱里微笑。举海尔集团的承诺、拳击手杰克赛前祈祷的例子,分别证明分论点。举例后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 “杰克的话中渗透着双赢的智慧” ,扣住话题;“双赢小到个人领域,就是用美德为竞争镶边着色” ,扣住“竞争在美德的肩膀上舞蹈”的分论点;“让折射的阳光照亮携手同行的路程” ,点题。这样的议论将12文化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美美大同” 。双方在竞争中掺入了合作的油彩,让双赢成为画

32、幅上最为亮丽的一笔。我们明白,合作可以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和谐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真诚的微笑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让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让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让彼此都获得益处,让彼此携手同行。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我们在为法国申奥失败,却打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横幅欣慰时,也不能不痛心于日本竟因为中国女排胜利,而在转播时拒绝将镜头对准女排姑娘微笑的面庞。竞争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双赢更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高度!风呼呼地吹着/月朗朗地照着/我和你奔跑在同一赛场上/我对你笑着微笑竞争,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材料与话题、中心、分论点紧密联系起来,论证效果非常明显。巧妙选择运用材料。文中材

33、料大多来自新闻,新鲜典型,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简短的材料,作者完整转述;内容复杂或者自己知之甚少的材料,作者只选取对自己的观点有作用的部分,择要加以简述。对比论证。从民族素质的高度探究微笑竞争、双赢智慧的理念,强化观点。4学结尾用反复修辞,引用诗歌,不但强化观点,而且使文章弥漫着诗意的芬芳。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B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倦C举以予人 举:拿D此言得之 得:得宜、适当B B B 项, “厌”同“餍” ,满足。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6】A.Error!B.

34、Error!C.Error!D.Error!D D A 项,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 项,于:介词,比/跟“至”构成固定短语,翻译成“到了的结局(地步)” 。C 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 项,为:都是介词,表被动,被。3下列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苟以天下之大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赵尝五战于秦C C C 项,与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A 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齐” 。B 项,定语后置句。13D 项,状语后置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A BC DA A 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弊在赂秦也 师道之传也久矣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B B A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 项,都是助词“的” 。C 项,助词,表肯定/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D 项,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对比关系,可译为“就”/连词,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