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项脊轩志试题 苏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项脊轩志试题 苏教版必修5.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围绕 B.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顾:回顾 D.其制稍异于前制:制度 解析:D 制:规制,格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持一象笏至?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比去,以手阖门?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解析:A A 项,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B 项,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介词,用。C 项,介词,在;介词,与,跟。D
2、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前辟四窗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B 名词作动词,A、C、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C.往往而是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解析:D “狼狈”指困顿窘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 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 观中住持的居室,借指寺院或道观的住持。B 项,古义,不离开;今义,不到(某个地方)。C 项, 古义,到处;今义,表
3、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制稍异于前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解析:B B 项,判断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 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 2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 备。 D.第二段文
4、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写母亲和 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解析:B 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7.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先大母”指祖母,“先 妣”指过世的母亲。 B.“束发”即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C.“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D.“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来归”是从夫家方面说女子 出嫁到
5、夫家。 解析:A “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译文: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答案:(1)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关键点:状 语后置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栏楯”“胜”) (2)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关键点:两处“为”,“已” “凡”“再”) 9.名句默写。 (1)项脊轩内外经过修整已焕然一新,作者在此读书学习十分惬意的句子是:“ , , 。” (2)晚上,描写项脊轩周围景色宜人的句子是:“ , , , 。 ” 答
6、案:(1)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2)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 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 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 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 敕房,修世宗实
7、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 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 久而自伤。”其推重 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3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刺刺:多言的样子。 击断:争执。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 归胡 C.有
8、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 归胡 解析:C 解答时,要把握句子大意,根据词性及其作用,结合排除法来寻找正确答案。根据注 释可知,“制举义”后应断开,可排除 B、D。再比较 A、C,“大家”此处指著名的专家,在 句中做宾语,“后”指后来,时间名词,故两者之间断开。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 20 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 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女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三史
9、”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C.“乡试”是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解析:A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 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
10、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 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王世贞还是推 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解析:C “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 这里是借王世贞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 译文:
11、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译文: 答案:(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归有光有才,引荐他做南京大仆丞。(关键点:“雅” “引”) (2)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从内心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关键点:“大憾” “心折”)4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 “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 士都没有考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 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
12、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 案,把人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 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归有光有才,引荐他做南京大仆丞,掌管内阁 制敕房,归有光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 坛盟主,归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 以后也从内心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
13、继承 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 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 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三、诗歌鉴赏 (2018石家庄高三毕业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 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
14、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 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E.对于写景与抒怀,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解析:BE B 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 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E 项,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本诗写景抒情并重。 15.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 联分析这一特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 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在赏析诗歌颈 联(第三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 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5答案: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 萧飒的秋山。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 感突出,层次鲜明。(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