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 说“木叶”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2522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 说“木叶”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 说“木叶”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 说“木叶”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3单元 9 说“木叶”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9 9 说说“木叶木叶”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袅(nio)袅 照浦(p) 灼(zhu)灼亭皋(go) 寒砧(zhn) 涔(cn)阳万能锭(dng) 言筌(qun) 王褒(bo)窸窣(x s) 迢(tio)远 柳恽(yn)二、多音字1 1组词辨析法似落(s)似乎 (sh)似的)(lu)落木 (l)落空)泊 尽(b)漂泊 (p)湖泊)(jn)尽人皆知 (jn)尽管)2 2语境辨析法(1)在历史老师的启发( )诱导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些令人发( )指的事情。(2)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 )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

2、)伤的隐患。 ”【答案】 (1)f f (2)chung chung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昏ju(厥) ju(蕨)菜 一ju(蹶)不振)干zo(燥) 烦zo(躁) 聒zo(噪))得鱼忘qun(筌) qun(痊)愈 qun(诠)释)jio(皎)洁 jio(姣)好 jio(蛟)龙)第 3 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 1明确词义(1)相去无几:_(2)不落于言筌:_【答案】 (1)指两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无几,没有多少。(2)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2 2理解辨析2(1)钟爱喜爱两者都有“喜爱”之意。钟爱:指特别的爱,爱的程度较深,它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3、,爱的程度较浅,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2)流传留传“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3 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很多人对颜真卿的书法表演表示惊奇、赞叹,其实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熟能生巧,苦练到一定的境界,就能手到擒来。( )(2)沈从文的散文,用语不落于言筌,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答案】 (1) “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2)常识速览林庚(1910 年2006 年),字静希,祖籍福建

4、福州。1928 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 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 ,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 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出版春野与窗集。1935年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出版中国文学史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 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

5、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 ,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1 1文学常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运用一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评断文艺现象的文章。分析、评断就要有褒3贬,有抑扬,也称文艺批评。评论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作家、艺术家、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以及文艺批评本身等一切文艺活动现象。其中具体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作品是文艺评论的主要对象。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2 2文化常识(1)古代服饰民俗例如:“亭皋木叶下,

6、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捣衣: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多于秋夜进行。寒砧: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 ,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离故乡的惆怅情绪。(2)古代“杨柳”含义例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杨柳: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杨树与柳树都会飞絮,是为“杨花柳絮” ,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后来隋炀帝游江南时,最喜欢江南岸的柳树,因此封赐它姓杨,

7、故江南人都称柳树为“杨柳”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 “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青玉案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忧愁程度。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说“木叶” 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

8、,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文脉文脉梳理梳理 4【答案】 古诗很少用“树叶” 第二个特征:颜色性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 1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_【答案】 文中写到树的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和写到叶的诗句(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也就是说, “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2 2 “木叶”为什

9、么不能简单地定位为“树叶”呢?_5_【答案】 “木”自屈原开始就被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3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_【答案】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

10、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作者是以“木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4 4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总结对你读诗有什么启发?_【答案】 文章告诉我们,读诗要把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读出来,只有从概念进到艺术形象的领域,物象才具有了意味,从而成为意象,好诗才会成为丰富多彩的一言难尽的言说。其实,作者花了文章十分之九的笔墨不厌其烦地谈“木”与“树”的意味,“树叶”与“木叶” 、 “落木”与“落叶”的意味,

11、目的在哪里?正在于通过对“木叶”的品读玩味来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合作探究5 5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给我们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木叶”形象,旁征博引而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_6_【答案】 (示例一)本文是鉴赏法的一种,有它的长处。对于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重视“咬文嚼字” 。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如抽丝剥茧一般,带领读者寻幽探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示例二)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 、“木叶”

12、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6 6文中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认为如何? _【答案】 (示例一)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示例二)标题拟为“说木叶 ” ,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13、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 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 1写作特色妙用古诗词,文章炫风采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

14、,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2 2写法指导运用古诗词“5 技巧”(1)巧借古诗文拟题7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 ,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二是化用诗句。(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下面文章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

15、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下面文章的结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16、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消逝,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 ;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7、,是乡情的思念!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又引出下文。(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引用古诗文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8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三句古

18、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3 3迁移运用请你以“经典”为主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语言富有文化底蕴。150 字左右。_【写作示例】 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素材应用1 1课内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

19、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人说。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他的这种文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细心与发现” “严谨治学” “深阅读”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2 2精彩应用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 。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 ,再继续问大家“落9木”与

20、“落叶”有什么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必要吗!我说,有必要!你看人家林庚,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就弄清楚了古诗文中“树”与“木”与“叶”的细微而又重要的区别;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在古诗文的理解鉴赏方面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朋友,当你学习不进反退时,当你工作庸庸碌碌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较真”过吗?佳作领悟导读:这篇文章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作者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青与绿林 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21、,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 ,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

22、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 , “青青夹御河”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

23、,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10【悟亮点】1.1.学开头(1)开头段落大量引用古诗名句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开头大量引用古

24、代诗人关于“青”与“绿”的诗句,一者可以做引子,引出话题;二者可以作为例证,使分析有理有据;三者可以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2.学过渡(2)文章第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示:第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紧承上段“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 ,并引出下文诗人对“青”的喜爱,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3.学化用(3)文中是怎样运用化用手法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文章结尾巧妙化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表达了人们希望“青山不改、青春常在”的美好愿望,语言活泼生动。4.4.学结构(4)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

25、样的?请简要分析。提示:文章由古代诗词中的“草” “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出春天和绿色,再由“绿色”引出“青”字,最后从“绿”与“青”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蕴涵。全文逻辑结构较为严谨,逐层深入地逼近主旨。训练落实提升1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bo) 漂泊(p)袅袅(nio) 言筌(qun)B亭皋(go) 招徕(li)橘颂(j) 心有余悸(j)C窸窣(s) 迢远(tio)征戍(sh) 蛊惑人心(g)D寒砧(zhn) 桅杆(wi)疏朗(sh) 灼灼其华(zhu)C C A 项, “泊”应读“b” ;B 项, “徕”应读“li” ;D 项, “桅”应读“wi”

26、。2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简称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11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A A B 项, “精采精彩” ; C 项, “岑阳涔阳” “究竞究竟” ;D 项, “干躁干燥” 。3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B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D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

27、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 ,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C C A 项,两个括号应分别放到两个后引号后。B 项,问号改为句号。D 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4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30782063】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B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D “木叶”之与“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

28、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B B B 项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而句中说“言之有物” ,所以无所谓“败絮其中” 。5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30782064】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 ,这是为什么呢?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12“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A BC DC C 本段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为领起句,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至于木呢”承接,是的论据,紧承,总结前文,引出横线后的文字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