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上地球之巅教学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3登上地球之巅一教学教案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 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 闻系毕业后奔赴西zang,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 山队采访的一名,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 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广的谷地上停 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2、。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 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 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制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打算工作。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 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 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方案,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黄昏,登 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 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
3、崩随时都可 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 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着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总算上升到7300米 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 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制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 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总算安全到达7600米, 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 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制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制服的“第二 台阶,登上了 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
4、了第三 次适应性行军任务。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总算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 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单从课文来看,好似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 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 设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效劳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 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 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全部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 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
5、整理己的 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严寒、黑夜和缺氧。而这三 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 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表达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 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作者表达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 写了制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 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 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
6、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 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二、问题研究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 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明媚,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 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模糊一片,只有顶 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 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 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 给人美
7、的享受。练习说明一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参考答案:经过充分的打算,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 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 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 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法,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 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 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 氧的严峻威胁。反响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
8、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 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峻缺氧的刘连满 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 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 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 光和反照的雪光,识别路途,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难而危险的无 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缓 慢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
9、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总算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顶峰的 创举。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1.5月24日清晨,阳光明媚,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2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模糊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3 .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 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4 .举目四望,模糊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 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累积
10、下来并学会模 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示学生调动生活累积,充分发挥想 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三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 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 生书面表达能力。教学建议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安 排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 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 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三
11、、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 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制服珠 峰,说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 探险家。以此鼓舞学生探究自然奇异的壮志豪情。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22),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1956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zang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 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 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zang农奴制的黑 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 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 调查)揭露了 “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