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十个暖闻主题十个热评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十个暖闻主题十个热评人物.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业绩|暖闻热评徐之 人民日报评论2022-06-06【人物】2022年“最美职工”【故事】前不久,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胡兴盛、成红霞、王学勇、亓传周、刘书杰、熊朝永、吾买尔库尔班、龙兵、张硕等9 名个人和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经理部1个集体光荣入 选。他们扎根基层和生产一线,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时代 风采,生动诠释了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点评】“冰丝带”灵动飘逸、盈盈欲舞,“雪如意”依山而下、气势恢宏北京2022年冬
2、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科技智慧的场馆惊艳亮相,给运动员和 观众留下难忘的回忆。这背后,凝结着大批建设者夜以继日的攻关和奋斗。成功之花,需要无数汗水的浇灌。“雪如意”的顶部是个圆形,拼装的过程需要每个点 都非常精细才能完美闭合,雪道由136根柱子支撑在山谷之间,作业面狭小,地质条件复杂、 环保要求高。面对艰巨任务,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FI经 理部聚力攻关,在一千多个日夜里多次论证、反复推演,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工期紧、任务 重、施工条件恶劣,项目部里没有一个人叫苦,而是披星戴月、迎风斗雪,最终如期完成了 各项建设任务。不舍昼夜的耕耘、不计辛劳
3、的付出,铸就了惊艳世界的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 成就了冬奥盛会的精彩、非凡和卓越。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广大劳动者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用智慧和汗水展现新时代劳动 者的风采。亓传周多年来始终坚守在黄河岸边和水闸管理一线,累计精细化安全供水60亿 立方米,放淤改良土地60多万亩,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突 出贡献;面对技术攻关压力,刘书杰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攻克深水钻完井技术难题,提升 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成红霞带领团队矢志自主创新,不断地计算、试验、改进、 再试验,最终在卫星的核心部件研发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这些“最美职工”身上,都闪 耀着扎根岗位、兢兢业业的特质,他们将
4、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成就了人生 的精彩。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温暖也会传递给周围的人。从2020年初驾驶货车往返武汉11次, 送去蔬菜、大米、牛奶等300多吨物资的个体货车司机龙兵,到特大降雪后选定10个临街 商家放置电饭煲和热饮,为外卖骑手们提供便利的外卖公司经理张硕;从把自己在工作和比 赛中总结的经验亳无保留传给年轻人,带出一大批新时代技术工匠的王学勇,到帮助喀什地 区英吉沙县英也尔乡荒地村300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吾买尔库尔班技能在传 承中焕发新生,爱在传递中被不断放大,“最美职工”的事迹将在更多人心中种下技能报国、 贡献社会的种子。2、八分钟通途,十四年坚守|暖闻热评齐
5、义 人民日报评论2022-06-23 献血,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灾难降临时,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鼓舞 和振奋着人们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的志气和勇气。【人物】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者【故事】2021年6月30日,中缅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瑞(丽)铁路重点控 制性工程秀岭隧道贯通,创下多项国内外纪录。建成通车后,列车通过这座隧道只需8分钟, 建设者却在此艰苦奋战了近14年,先后有1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为应对各类施工风险, 秀岭隧道建设者先后开展了 10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 为我国特长重难点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点评】工作多年的吴丽君,
6、履历表特别“简单”,14年时间里只参与了一个项目一一大瑞铁 路秀岭隧道建设。这条全长17.6公里的隧道,地处“滇西红层”地质带,围岩破碎、地质 构造复杂,共穿越7条断裂带,具有软岩大变形、涌水突泥、高地应力、岛地震烈度、高地 温等特点,施工难度巨大。在这里坚守14年,吴丽君遇到过数不清的突泥、涌水、塌方, 也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隧道建设领域的行家里手。吴丽君的工作经历,正是中铁八局秀岭隧 道建设者们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缩影。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受地理地形限制,秀岭隧道只能采取 进出口两头长距离掘进的方式。随着掘进不断向前深入,隧道进口施工最前端的学子面温度 最高时超过40
7、摄氏度,洞内空气湿度大,工作面的含氧量有时较洞口低30%,相当于在海 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作业。克服高温高湿缺氧等困难,建设者们创造了亚洲铁路山岭 隧道10071米的独头掘进最长纪录,用无畏艰难、勇于挑战擦亮了奋斗者的精神坐标。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需要高昂的精神意志,也离不开科学的方式方法。针对“遇 水成泥、遇风则粉”的地质特点,秀岭隧道建设者采用玻璃纤维锚杆注浆对学子面进行加固, 克服了隧道建设高应力大变形难题;创新运用悬臂掘进机开挖新工法,与钻爆法施工相比较, 年平均进度提高40%以上;采取“平导进、正洞出”的大循环模式,实现人员物资高效运输、 有序调度精钻深研、矢志创新,正是口
8、复一口的坚守和突破,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让一张张图纸成为现实。困难挑战阻挡不了奋进者的步伐。“没有翻不过的高山,也没有打不通的隧道”,是秀 岭隧道全体建设者的信念。从高山峡谷、海湾沙滩到戈壁高原,每个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 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一群无畏艰难的建设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岁月无声、山河为证,广 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镌刻着他们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 中阔步向前。3、大漠黄沙地奋斗绽芳华|暖闻热评钟于人民日报评论2022-07-08【人物】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保工作者【故事】1988年出生的土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7年来一直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 的
9、编写工作;1987年出生的杨金礼,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小同 2014年加入,专注为莫高窟“画像”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 体的保护队伍,其中不乏80后、90后、95后。他们在青春年华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为“把 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而坚守、奉献。【点评】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 名家大家,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受前辈感召,追寻艺术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 而来,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传承莫高窟的保存、保护、研究事业,让“坚守大漠、甘于奉 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代代相传。在莫
10、高窟,时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曾说:“没有10年,进 不了莫高窟的世界。”刘小同和同事们致力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的整窟复原临摹工作,始 于2017年,预计2023年结束;王娇参与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 259窟考古报告,总计30余万字,已历时10余年。以5年、10年计的一项项目标清 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刻度,也映照着当代莫高人青春奋斗的足迹。文物修复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既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当有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掌握遗迹细节,需要一遍遍去洞窟观察核实;壁画年代久远, 梢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临摹占人作品,差之亳厘
11、就会被懂行的人看笑话。无论是 编撰考古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画原貌,“干这一行,真 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崛,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悟。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莫高窟。他们 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石窟、守护文明,在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 面取得了成就。如今,莫高窟的保护更讲求精准,也更注重探寻背后的机理,这对年轻一代 的保护T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修匆:,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杨金礼时刻提醒自 己,“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帮助年轻人尽快上手,也不辜负老一辈的辛苦。”今天,莫
12、 高窟的工作、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莫高人身上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那 种“夜夜敦煌入梦来”的炽热情怀,那份“做好传帮带、传好接力棒”的担当,始终在康续 绵延。新一代莫高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敦煌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继续努力、 贡献力量。4、一腔热血洒高原|暖闻热评 李忱阳 人民日报评论2022-07-12【人物】“援藏大哥”王军强【故事】.王军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政府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常 委、常务副县长。2019年7月,王军强主动投身援藏,把申扎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被 老乡亲切地称为“援藏大哥”。援藏期间,王军强助力申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群
13、众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藏医药等产业,积极探索携手结对产业帮扶发展新模式。2022年5 月8日,王军强在下乡调研途中因突发交通事故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48岁。【点评】王军强的手机聊天记录里,一段段对话迫切而诚恳:“你研究过用牛粪发电吗?我们县 里急需用牛粪来发电”“地源热泵了解吗?在西藏使用你觉得有问题吗”从渤海之滨到 万里羌塘,王军强用1000多个口夜的弹精竭虑,把“缺氧不缺精神”融进血脉,把“艰苦 不怕吃苦”化作行动,把“海拔高境界更高”铸成信念,用生命的厚重在平均海拔4000多 米的高原诠释了一名援藏干部的初心与使命。2019年,在大连工作的王军强主动请缓,来到素以险远、艰苦著称
14、的申扎县。从第一 眼看到雄浑的高原山色起,王军强就把“申扎”装进心里,把“深深扎根”落在行动中。从 大连到申扎,巨大的海拔落差曾给王军强的身体带来强烈不适,但他的工作作风却从未有过 “高原反应”。白天下乡,来回就是好几百公里,晚上讨论问题、撰写调研材料“既然 选择来到,就不要浪费生命的一分一秒”,入藏之初的这句话,体现在王军强办公桌上一份 份工作方案的字里行间。牵引式牧居车让牧民告别漏风漏雨的帐篷,极高海拔风电示范项目让多年不通电的村子 用上了电,贫困户耗牛收购补贴专项基金助力牧户增收援藏期间,王军强积极为中扎人 民的幸福生活忙碌奔波,帮助牧民群众解决了许多困难。2020年4月,王军强还在雪域
15、高 原开启了 “直播带货”,“边吸氧边带货的扶贫县长”获得网友好评。5、逐梦太空绽放青春光彩|暖闻热评孟繁哲人民日报评论2022-07-20【人物】大国重器“最强大脑”设计师陈际玮【故事】陈际玮,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总师助理、高级工程师。工作10年来, 陈际玮锚定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开展科研,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 数十次重大试验任务。陈际玮和他所在团队极大提升了航天K行器控制系统性能,有力保证 了国家航天防务装备的高水平交付。今年,陈际玮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点评】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轨迹,被称为飞行器的“最强大脑”。 为了提升
16、“最强大脑”的感知和识别能力,让飞行器更快、更稳、更准地工作,陈际玮不知 疲倦地投入工作中,抢进度、赶时间.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陈际玮在工作中以苦 为乐,无怨无悔,为实现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成为无数中国航天人奋斗追梦、艰辛探索的缩影。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绝非易事,每一步攻关都可能花费数年之久,每一次成功都需 要经历无数的尝试。陈际玮以严谨细致的作风持续攻坚克难,用孜孜以求的精神保证万无一 失。为了消除上百次试验中一次试验结果1毫秒的偏差,陈际玮曾带领团队整整论证了 3 天;为了找到一次飞行器飞行失败的故障根源,他曾和团队驻扎在试验场,连续工作7天7 夜。“航
17、天科研的及格线必须是100分,不要想着有什么99分,不然就是任务失利,甚至 人命关天。”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忽略一个隐患,陈际玮和同事们不舍昼夜地耕耘、不计辛 劳地付出,成就了科研上一次次突破。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奋斗便有了动力和方向。高中二年级时,看到中国首位航天员杨 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K船顺利进入太空,陈际玮自豪于祖国的发展成就,下定决心要参与 到航天事业之中。航天报国,青春无悔。在这条神圣、光荣同时也充满坎坷与艰辛的道路上, 陈际玮的同行者并不少。从平均年龄约35岁的长征五号团队,到因“北京明白”而走红网 络的90后北京调度组,再到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这些无私奉献、默
18、 默建功的航天青年,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 目标”的坚定信念中砥砺奋进,在“要做就做最好”的志气和追求中精益求精,不畏艰难险 阻,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绽放青春光彩。“神舟”问天、“嫦娥”奔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 遨游星空陈际玮工作成长的10年,也是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10年。我们感动于火 筋腾空而起的荣耀瞬间,也不应忘记一次次飞天逐梦背后默默奉献的航天人。正是因为有他 们,我国航天事业才能不断刷新纪录,一次次将梦想变为现实。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 广大航天工作者坚守初心、接续奋斗,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定能迈得更稳更远,中国
19、航 天一定能迎来新的更大辉煌。6、耿耿丹心为国铸盾|暖闻热评邹翔人民FI报评论2022-08-03【人物】“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故事】钱七虎,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投 身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开创性研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爆炸压力模拟器,建成爆炸 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我国城 市人防工程毁伤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制定了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曾取得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前不久,钱七 虎被授予“八一勋章”。【点评】“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
20、么? ”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在 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上开始思考的问题。钱七虎用超过一甲子的奋斗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 答案:“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幸福所在。”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上世纪 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 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从荒凉戈壁到边防海岛, 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始 终奔波在工程一线、奋战于专业前沿。几十年来,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突破
21、了一系 列技术难题,为我国战略工程装上了 “金钟罩”,擦亮了对党绝对忠诚、矢志强军报国的军 人本色。“哪些事情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科技工作者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向哪里聚焦。”秉持这样 的信念,钱七虎把自己不知疲倦的忙碌身影和奔波足迹留在了一个个大国工程的建设现场。 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他迎难而上、不辱使命;面对当时施工风险最大 的“万里长江第一隧”,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 退休后,仍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驰而不息的奋 斗生动诠释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 一起,才能有
22、所成就、彰显价值。今年高考后,贵州铜仁一名取得好成绩的考生说,最想感谢的人是钱七虎。正是因为钱 七虎设立的瑾晖慈善基金的资助,他得以在学校安心学习,专心备考。在这位考生的家乡, 获得瑾晖慈善基金资助的学生有400多名。从上世纪90年代起,钱七虎就将所获得的各种 津贴奖金等用于公益慈善事业。无论是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 生,还是捐款650万元支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不传递着一个科学家心中有国、心中 有民、心中有仁、心中有爱的动人情怀。大国利剑舞长空,耿耿丹心筑长城。一批又一批像钱七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 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江河、民族的星空,让一个民族风雨无阻向
23、前进的雄伟身姿傲然挺立, 也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新时代新征程,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不断前行,一定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7、技能报国青春绽彩|暖闻热评胡靖怡 人民日报评论2022-10-27【人物】青年大国工匠【故事】1997年出生的杨山巍,曾参加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车身修理项目的首枚金 牌;今年35岁的张亮,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中国石油行业的技能专家;1987年出生的 杨永修,平均年要带领团队试制500辆新车型的核心零部件;85后的龙斌,至今参与研 发的掘进机已超过100台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提
24、高技术技能水 平,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青春光彩。【点评】“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国工匠的起点往往只是复杂生 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但即使岗位平凡也能追求卓越、创造不凡。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杨 山巍经历了 400多个昼夜的“魔鬼训练”,为练习底盘钻孔磨损了 300多个钻头,消耗了近 千块打磨片;张亮用沙袋绑住手臂来练习手握焊接的稳定性,经他手的焊口合格率直保持 在99%以上摒弃浮躁、久久为功,手上的老茧、身上的烫痕、长年累月苦练出来的本领, 见证了奋斗的青春,增添着前行的底气。今天,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拥有现 代科技知识、精湛技艺技
25、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队伍。新时代的技能人才,不仅应 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还要成为攻关新兴技术、破解工艺难题的行业专家。杨永修和团队以 锲而不舍的劲头进行技术攻关,终于结束了多缸发动机核心部件需由国外加工的历史;从打 破国外垄断,到破解世界级难题,龙斌把挺进技术“无人区”视为青年工程师的担当,让国 产掘进机技术领跑全球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年轻的大国工匠 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绽放光彩。伟大梦想需要追梦人,伟大事业需要生力军。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机,像海绵吸水样汲取知识,积累逐梦远航的动力,才
26、能不断 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持续学习技能、不断精进技术,成为知识 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青年工匠们必将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建功立业、展示才华,在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勇担重任、能担重任、不负重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大批大国工匠。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 2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不到三成,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更多青年加入技术工人队伍, 各展其才、各尽其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8、将奋斗融入祖国的山河|暖闻热评 钟于 人民日报评论2022-10-31【人物】“最美自然守
27、护者”【故事】不久前,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首届“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 马银国、任秀波、李大鹏、沈乐毅、钮栋梁、姜文凯、殷跃平、董鸿儒、张辉等9人和江苏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集体)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他们立足本职、 勤奋敬业,在工作上勇担当,在作风上作表率,充分展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精 神风貌,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华章。【点评】看护山水林田湖草沙,预警地质灾害、海洋风暴,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从城市 湿地到塞外林场,从高山平原到大海小岛,自然资源工作者是与大自然最亲近的群体之一。 首届“最美自然守护者”作为他们中的先进典型,长
28、期扎根一线,将奋斗的人生答卷书写在 广袤大地上,也让自己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因选择而热爱,因责任而坚守。爬坡过坎、踵水过河,马银国反复对所在乡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进行排查,42年里累计组织安全转移群众1900余人次,成功守护全乡约6000人的 生命财产安全。从找树种到种树,从一棵树到一片林,董鸿儒从护林员做起,和林场职工一 起,将寸草不生的荒山变成18.6万亩森林。做选择不易,年复一年不畏艰险、不惧风雨的 坚持更难。从这辈子若能做好这件事,值了”的百姓“饭碗田”守望者沈乐毅,到“我将 继续守候我的另一个家”的黄海孤岛下里岩放哨人”姜文凯,再到“既然选择了,就无怨 无悔地走下去”的珠峰
29、高程测量者任秀波,一个个关于坚守和奉献的故事,彰显着为国为民 的情怀,见证着挺身而出的担当,传递着平凡而又伟大的力量。与自然打交道,要攀登的不仅有自然的高峰,还有科学的高峰。李大鹏及其团队创新找 矿方法,在山东莱州吴一村成功实施了“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实现了我国金矿深部找 矿的重大突破;滑坡监测预警是世界性难题,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在 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正是 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自然资源工作者,坚持向科学要方法,不向风险挑战低头,不给困难 艰险让步,潜心科研攻关、矢志突破创新,推动我国自然资源事也不断向前发展。岁月无
30、声,山河为证。“最美自然守护者”是对先进典型的褒奖,也是对所有绿水青山 守护者、生态文明建设者、自然资源管护者的致敬。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汲 取榜样力量,争做先锋、砥砺奋斗,必能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展 现更大作为。9、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暧闻热评丁雅诵人民日报评论2022-11-02【人物】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故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 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久前,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 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2位教师荣获表彰。他们有的深耕思政课堂、传播
31、党的创新理论, 有的勇攀科研高峰、取得显著成果,有的一辈子扎根基层、矢志奉献山区教育,有的创新思 路方法、为孩子倾注大爱深情他们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点评】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士莪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因为年过九旬的他,仍然奋战 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始终坚持站着给学生上课;”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坚守乡村41年,把村小发展成现代教育集 团;“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着眼国家需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怀抱着“荒 漠变绿洲”的
32、心愿,一干就是37年翻开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一个个动人的时刻、一 句句真心的话语,汇聚成人们心中好老师的模样。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 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不负教师这一职业。“谁 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教师孙怡从事幼儿 教育22年来,用爱心呵护近千名孩子,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李粉霞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霞姐”,她用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学生温暖与力量,帮助他们在 职业学校找到梦想和希望”:“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 校
33、校长周美琴为特殊儿童“筑梦”,扶助千千万万特殊儿童成长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 楷模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要求。10、“长大了我也要去救人” |暖闻热评 尹双红 人民日报评论2022-11-18【人物】“汶川哥哥”张自立【故事】张自立是四川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汶川大队的一名消防员。9月5日,甘孜藏族自治 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他随队赶赴震区开展救援抢险。他怀抱两个月大婴儿转移的画面 被现场记者记录下来,让众多网友为之动容。因臂章上有“汶川”二字,一些网友亲切地称 呼他为“汶川哥哥” o【点评】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自立年仅6岁。地动山摇摧毁了他的家,解放军和消防员为受
34、 灾群众搭起帐篷、送来物资,灰暗废墟里奔忙的那抹“消防橙”,为受灾群众送来了生活 的希望,也在年幼的张自立心中种下了消防梦的种子:“长大了我也要去救人。”今年5 月,张自立通过层层筛选,成功加入森林消防队伍,成为汶川大队的一员,开始扑救森林火 灾,参与地震救援。14载光阴流转,从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到泸定地震的救援者,张自立 实现了 “长大了我也要去救人”的夙愿。其实张自立背后还有一群“汶川哥哥”,四川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汶川大队参与泸定 地震救援的一共74人,他们中很多都来自汶川,平均年龄在二十七八岁,小时候都经历过 汶川地震。“因为我经历过地震,我知道当地的人在等着我们、盼着我们,我要尽快赶到他 们面前。抢险救灾,时间就是生命。没有桥,就用皮划艇将救援人员送到山脚;没有路, 就徒手爬山进村展开搜救,队员们分秒必争,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受灾群众身边,不仅及时提 供了专业救援,更为受灾群众注入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面前的挺身而出、守望相助,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难以忘记, 地震来临时,老师们的第反应是奔向教室里正在午休的学生;难以忘记,为坚守水电站拉 闸泄洪而没有第一时间逃往安全地点的甘宇和罗永;难以忘记,面对湍急的山洪和交通断道, 用身体和绳索搭建起“生命桥梁”的特警队员;难以忘记,震后甘孜群众自发排起百米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