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9 李商隐诗三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9 李商隐诗三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9 9 李商隐诗三首李商隐诗三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 1字音识记(1)西畔( ) (2)灵犀( )(3)送钩( ) (4)射覆( )(5)嗟余( ) (6)转蓬( )(7)舞筳( ) (8)春苑( )(9)应 (10)调答应( ) 应该( ))调动( ) 调节( ))(11)更更改( ) 更加( ))【答案】 (1)pn (2)x (3)u (4)f (5)ji (6)pn (7)yn (8)yun (9)yn yn (10)dio tio (11)n n2 2词语释义(1)分曹射覆蜡灯红:_(2)走马兰台类转蓬:_(3)贾生才调更无伦:_(4)可怜夜半虚前席:_(5)乐游春苑断肠天:_(
2、6)如何肯到清秋日:_【答案】 (1)分组 (2)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 (3)才调:才华。无伦:无与伦比 (4)可怜:可叹。虚:徒然 (5)销魂,令人陶醉 (6)岂肯3 3名句背诵(1)_,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_。(2)可怜夜半虚前席,_。【答案】 (1)昨夜星辰昨夜风 心有灵犀一点通 (2)不问苍生问鬼神作者名片2“无题诗无题诗”圣手圣手李商隐李商隐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登进士第,二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娶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
3、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 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 。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探究精研文本无题二首(其一) 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诗人时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
4、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富家女子。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创。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以“无题” 。另有些诗取首句头两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属无题诗。这类诗内容较为复杂。他的无题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辞藻清丽,声调和美,令人读之,荡气回肠,不能自已。文脉梳理无题二首(其一)首联:对昨夜的追忆 颔联:今宵心中所感 颈联:想象意中人今夕处境 尾联:慨叹身世类转蓬的际遇)文本深读1.1.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
5、全诗中有何作用?_【答案】 首联主要写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薰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3体写昨夜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2 2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此场景描写有什么用意?_【答案】 此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同参与盛会的场景,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诗人写宴会之热闹,衬托出诗人此刻的落寞抑郁情怀。3 3试
6、分析颈联中的“春” “红”两字的运用之妙。_【答案】 颈联中的“春”和“红”两字都是富有暖意的,他们不但描写出欢聚的热闹场面,而且也衬托出当时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然而,这一热闹情景反衬出诗人如今独处一隅的惆怅之情。4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_【答案】 “走马兰台类转蓬”运用了比喻手法,写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5 5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_【答案】 作者构思巧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思念与惆怅之情。首联,忆昨夜欢聚时光是虚写;颔联,抒发思念
7、之情,是实写;颈联,回忆热闹的宴会场面是虚写;尾联感叹现实生活是实写。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力,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名师讲坛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4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
8、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
9、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设问方式:1诗的哪一句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名句鉴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鉴赏】 写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身无” “心有” ,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
10、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贾 生 背景介绍5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座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
11、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是“苦闷” ,有感于斯,诗人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文脉梳理文本深读1 1第二句写贾生“才调更无伦”有什么作用?_【答案】 第二句隐含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 ,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这两句,由文帝的“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好像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但实际上是为下文讽刺文帝“可怜” “问鬼神”作铺垫。2 2尾句的“问”与“不问”有何表达效果?_【答案】 诗人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
12、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得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 。 “问”与“不问”只点破而不说尽,极尽含蓄讽寓之妙。名句鉴赏6可怜夜半虚前席。【鉴赏】 这句诗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 ,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
13、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 ,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 “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 ,比剑拔弩张的“可悲” “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峻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
14、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览无余。这一句诗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柳 背景介绍这首诗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文脉梳理文本深读1 1本诗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柳?为什么诗人从春日柳姿写起?_【答案】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
15、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7之情。2 2如何理解“已带斜阳又带蝉”中两个“带”的作用?_【答案】 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名句鉴赏曾逐东风拂舞筵。【鉴赏】 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出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 “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